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一)

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一)

前言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大陸經濟的高速增長,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文物逐漸成為很多人投資、理財和收藏的方向。由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崇玉、愛玉之傳統以及玉器本身精美、溫潤等特點,古玉器成為文物收藏中較為普及的種類。人們對古玉器的購買力增大,市場需求高漲,古玉供不應求,這導致了大量偽古玉投入市場,且愈演愈烈,已呈氾濫之勢。這些偽古玉,尤其是其中的高仿品,多系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製作,又以特殊技法處理做舊,且不斷革新技術,仿品水平不斷提高。這都使我們有必要對真、偽古玉進行科學的研究(囿於篇幅所限本文所談之偽古玉特指現代偽古玉)。由於學習、工作之便,筆者在古玉器鑑定辨偽上有一些想法與體會,以下擬從製作工藝、造型氣韻、玉料質地、包漿和沁色等五個方面進行簡單闡述以就教於方家。


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一)


一、製作工藝
中國玉器製作工藝有著近萬年的歷史,其經過了史前時期的石器工具階段,商周至明清時期的銅鐵等金屬質料工具階段以及現代的電動磨玉機和鍍人造金剛石的合金工具階段。由於歷代制玉工具在形狀、質地、效能、精準程度等方面上的不同和具體操作上的差異,各個時期的玉器上形成了不同的工藝特點和製作痕跡。如在新石器時代就不應當出現纖細利落的砣痕,而應是以各類硬石質磨具反覆研磨成的毛糙狀態。現代工藝相較史前至清代者之差異尤甚,辨別真、偽古玉便由此入手。
依清人李澄淵《玉作圖》所載,古玉製作的基本步驟為:搗砂研漿、開玉做坯、砣磨上花、鑽孔鏤空和拋光。古玉製作工具效能較低,轉速不均且慢,多以溼砂為中介物,人力手工操作,精準程度較差。製作週期較長,加工力度小,削磨量較少,中介物質細,工具、中介物、玉料三者可以充分接觸、研磨,所以古玉工藝多細膩自然,乾淨利落,線條順暢,拋光均勻柔和。而新玉或偽古玉,多以高速運轉的電機帶動鍍有人造金剛石粉的合金工具鑽磨而為,現代工具效能高,磨削快,加工時間較短,另因仿古作偽者急功近利,技術不到位,玉器表面多會起熱幹磨出毛道,線條邊緣會出現崩碴。玉器拋光不均且泛有“賊光”,大弧面上會出現“小坡面”。


以製作工藝為著眼點辨別真、偽古玉,要熟悉、掌握歷代古玉的主要製作痕跡諸如砣痕、線切割痕、鑽孔(桯鑽和管鑽)、拋光、打磨等特點。從玉器的線條、鏤空處、輪廓邊角、鑽孔內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進行觀察對比,得以去偽存真。以砣痕為例,砣具在歷代玉器製作中主要應用於碾琢線條、切割開料、開窗鏤空等工序之中。老砣工碾琢出的線條大多自然順暢,呈兩端尖淺、中間寬深狀。陰刻線條邊沿兩側沒有崩碴,槽底呈現出磨砂狀。部分粗工會有重砣、歧出、過界的現象。而現代偽古玉的陰刻線邊沿兩側往往出現均勻崩碴,槽地乾澀且有毛道。此外,在古玉嵌飾的背面以及窄長條狀鏤空處亦常能見到由細密、勻稱,向外做離心推進的多條圓弧構成的半圓形磨砂砣痕,這是大多數現代偽古玉上所不多見的。

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一)


二、造型氣韻

玉器的造型是隨著社會的演進和人們對事物認知程度的不斷加深而不斷髮展成熟的。其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美學意義,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各個時期大多都有各自鮮明的造型特點,因此造型也是鑑別真、偽古玉的重要依據。
現代偽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個來源:其一,依據真品,照章仿製,即根據公開發表的古玉圖錄或館藏品仿製。此時需要辨偽者對考古出土或館藏的標準器熟稔於心,但凡遇到與上述標準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尤其是器形複雜的器物),都要認真考察。因為一件造型複雜、紋飾豐富的玉器能在考古資料或博物館藏品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其很可能就是參考真品依式琢成的“有形無神”的山寨品。在文物市場上常能見到偽造的“三星塔拉玉龍”、“婦好墓玉跽坐人”、“陳國公主組玉佩”等家喻戶曉的珍品。其二,為主觀臆想偽造。這類仿品大多造型不倫不類、怪異奇特,紋飾堆砌混亂,絲毫不符合古人的審美觀點。如市場上多見的所謂紅山文化人獸合體玉器等皆為低劣的臆造品。這類仿品,有一定水平的辨偽者不難將之剔出。其三,是在照章仿製的基礎上加以合理想象,在局部造型、紋飾上予以調整。這類仿品看似鑑別難度較大,實則不然。這些仿品製作時,大多是細心摹擬,比較拘謹且脫離古代玉器製作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作品造型呆滯,缺乏生氣,難以捕捉到古玉固有的氣韻和藝術風格,最多僅能達到形似而已。從造型為主要著眼點鑑別真、偽古玉,要以科學考古發掘品和館藏器物為標準器,分析造型的發展規律和時代特徵,從氣韻、審美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對作品的造型進行綜合的考察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