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未來教育

吳恩達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家,他通過AI人工智能系統收集所有關於學生舉動的信息,從中提取最有效的內容並將其納入系統設計,從而使他的課程能夠自動實現:教學的改善,學生理解力和成績的提高,基於個人需求的定製教育。


比如,他追蹤學生與視頻講座的互動行為:當學生觀看視頻時,點擊了暫停或快進鍵,又或是在視頻結束前選擇了放棄——這種數字互動意味著學生提早溜出了課堂。他能發現學生多次回看同一門課程,或者後退至上一個視頻瀏覽課程內容的行為。此外,他也會在視頻課程中穿插突擊測驗,其目的並不是要督促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這種重視課堂紀律的古老教學形式不是他關注的內容,他想知道的是,學生是否正在領會教學材料,以及是否卡在了某個問題上。每一個學生個體,都是他的觀察對象。


通過追蹤學生在計算機或平板電腦上完成作業和測驗的情況,吳恩達教授能夠確定學生需要額外幫助的具體內容。他可以分析整個班級的數據,觀察這一群體的學習情況,並以此為依據對課程進行調整。他甚至可以把這些信息與不同年級的不同班級作對比,從中判斷最有效的課程元素。


成千上萬的學生參與了他的課程學習——數量大到足以支撐他的研究成果,而大多數教育研究的開展僅僅基於小範圍的觀察對象。然而,班級規模本身並不是重點,數據才是其中的關鍵。吳恩達教授已經發掘了數據的非凡效果。比方說,在追蹤學生觀看視頻課程順序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然而在課程進行了數週之後(第7課前後),他們會跳回到第3課——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他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第7課要求學生用線性代數書寫一條公式,而第3課是一堂關於數學知識的複習課,顯然許多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信心不足。由此,吳恩達教授知道了該如何改進他的課程,即在那些容易讓學生感到氣餒的地方提供更多的數學知識回顧。而具體在哪裡加入複習的知識點,正是數據提示給他的。


這就是未來教育的初始模樣,更精準全面的分析信息,更個性化自主的學習方案。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未來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