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回國治理的“公主病”?

如何看待回國治理的“公主病”

如何看待回國治理的“公主病”?

【相關事件背景】

3月16日,全國新增確診病例21例,其中武漢1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0例。中國以外累計確診超10萬例,疫情的蔓延速度令人焦心。嚴防境外輸入,成了當下疫情防控的主戰線。

隨著歐美等國家疫情形勢的惡化,一些留學生、華人華僑踏上了回國之路。雖然絕大多數入境人員都能夠理解、配合口岸的工作,但也有極個別人,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不失時機秀一把“存在感”。

先是3月14日,微博名為@豌豆公主病的日常 的留學生引發輿論關注。她在微博吐槽:她跟同伴請求檢查,但卻被長時間滯留在醫院門診,“不吃不喝不睡”。鑑於“吃不上飯”,他們開始質問工作人員,並將這一過程錄成視頻發上網。隨後,有醫護家屬解釋,醫院提供了免費泡麵。

無獨有偶,3月15日,一名女子在隔離點拒絕喝白開水,堅持要喝礦泉水的視頻也引起熱議。在視頻片段中,該女子甚至怒斥“沒有人權”。民警對其口頭警告稱,這裡是隔離區,你不是來旅遊的。

新聞就怕連連看。3月16日晚間起,一段國外返京女子不隔離外出跑步的視頻再次刷屏。據瞭解,該女子為澳大利亞籍華人,返京後不按規定居家隔離外出跑步且不戴口罩。面對社區防疫人員勸說,該女子不但不聽勸告,還大喊“救命,騷擾”。

客觀說,擱在平日,這些人的需求一點也不過分。但現在是特殊時期,不能只講待遇,不講義務。摘自-新京報

【模式試題】

近日,少數海外留學生及華人返程入境,要求特殊待遇或者要求個人自由,均被嚴厲痛斥,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

【聚焦觀點】

@新京報: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個共通的原則是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在這條權利-義務的橫線上,每個國家的參考座標不盡相同,抗擊疫情的“打法”也各異。但“甘蔗沒有兩頭甜”,既然選擇回國,就要尊重國內的防疫政策、依法履行隔離義務,也是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設。

對於入境人員來說,理解並配合一線工作者的要求,哪怕忍受一點“不舒適”,這是應盡的義務;而對於接收一方,在入境者自費隔離治療的前提下,也不妨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儘可能減少牴觸情緒。畢竟,平穩防控入境風險,需要這樣的“相向而行”。

@南方都市報:疫情防控不是簡單的遊戲,個別要求這要求那的人或許低估了疫情防控的壓力。最近一段時間境外疫情輸入壓力非常大,尤其是北上廣等大城市,歸國人員大量湧入。而按規定,此類人員應定點隔離,進行14天醫學觀察,如果一切正常,才可以解除隔離。這是目前國內針對境外疫情輸入制定的普遍措施,對於歸國人員來說,回國就要做好被隔離的心理準備。國家歡迎你回來,也請你保持基本的成熟心態,切不可撒嬌任性在一瓶礦泉水的問題上糾纏不休。

@華圖觀點:簡單點說,國籍表示個人和國家的法律關係。國籍是中國,意味著你就是中國公民,就要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盡責、盡義務和享受中國法律規定的權利。例如,依法享受醫療保障,同時受到中國法律的保護。華人回國,也應遵守相關法律,不能特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