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什代村的春天

卡什代村的春天

馬麻乃家的新廚房。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幸福是什麼?

幸福就是清晨起來,能安心地喝口熱茶、吃口熱飯,帶著孫子孫女到戶外曬太陽……聊起眼前的生活,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恆隆鄉卡什代村村民馬毛沙心中滿是幸福。

陽春三月,我們來到卡什代新村,只見寬敞的硬化路鋪到村民家門口。見到馬毛沙時,他拿著水壺正給花盆裡的花朵澆水,紅的、黃的、白的……五彩斑斕的花朵競相鬥豔,滿屋瀰漫著誘人的芬芳。

卡什代村曾經是有名的貧困村,過去全村群眾吃水難、出行難,孩子上學難。搬遷到新村以後,村民們住進了磚瓦結構的新房。

“新建的房屋暖和,不透風,加上按時能澆上水,這些花半個月前陸續開花了。”馬毛沙說,他在德恆隆的大山裡住了大半輩子,從來沒像現在一樣放心地用水澆過花。

馬毛沙的院裡,擰開自來水水龍頭,一股清水嘩嘩流出。“自來水接的是泉水,清澈、甘甜自不必說,最主要的是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出門挑水了。”馬毛沙說,自從有了自來水,洗衣做飯很方便。

“住在老村的時候,全村兩百多戶村民靠一口水井為生。那時,還沒等到天亮,大夥提著水桶,趕著毛驢,到兩公里的山坳裡挑水、馱水吃,要是去晚了,一等就是大半天。”馬毛沙說。

有一年遇上乾旱天氣,卡什代村出現水荒,那口供全村人飲用的水井榦枯了,村民跑到別的村借水買水吃,土地上種的青稞還未吐穗就枯萎了。

“青稞收成最好的年份,一畝地最多能打五六百斤糧食,而靠天吃飯的日子,村民心裡總沒數。”卡什代村黨支部書記馬忠林說。

村民馬麻乃是個勤快人,有著一手蓋房的本領,可多年過去了,他們一家人仍舊沒有擺脫貧窮。“父母年紀大了,孩子學校又遠,出遠門放心不下一家老小,就一直守著幾畝薄田,打零工維持生計。”馬麻乃說。

孩子上學要走三四公里,飲水要到四五公里外挑,生活極為不便。2017年,卡什代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提上議事日程,村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易地扶貧搬遷,村民往哪裡搬?怎麼搬?搬遷後怎麼發展?”卡什代村村委會主任馬俊海說,根據群眾的意願,村上採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兩種形式,截至目前,全村219戶村民如願搬到了宜居的地方。

卡什代村集中安置點,所有的房屋按規劃建設施工、整齊劃一。放眼望去,新建的房屋錯落有致,教學點、衛生室、休閒廣場拔地而起。馬俊海說,集中安置點的水、電、路、排水管網等設施投入運行,村民用水用電和出行方便。

馬毛沙一家分到了近100平方米的房屋和寬敞的庭院。馬俊海說,馬毛沙一家是建檔立卡戶,享受了政府的優惠政策,幾乎沒花錢就拎包入住新房。到新村後,村上安排他擔任清潔員和林草管護員,每月有穩定的收入,退出了建檔立卡戶的行列。

眼前的一切,讓馬麻乃開心地笑了,他說,教學點就在附近,不用早晚接送孩子。新村到城區只有10分鐘的車程,能吃上新鮮的蔬菜、牛羊肉,出門打工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我們選擇了離群科新區最近的地方,從大山裡往外移出10多公里,解決了村民出行難、上學難、吃水難、務工難的難題。”卡什代村駐村第一書記索南尖措說。

為了讓村民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卡什代村實施扶貧產業扶持項目,其中,部分項目資金投入到村民經營的拉麵館,村民從中分紅。利用村上豐富的草場資源,鼓勵養殖大戶從事牛羊養殖業,村民積極申報牛羊託養所,做到了戶戶有致富產業,家家有增收項目。

卡什代村的春天

卡什代村集中安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