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媽媽吐槽孩子被欺負,反而被群嘲

最近,某小區的業主群發生了一件事,讓網友們吵翻了:

一個媽媽帶兒子到樓底下放風,和別人聊天沒注意,孩子被另一個小男孩推倒在地,當時也沒找到小男孩的家長,這個媽媽就讓孩子打回去。

感覺不解氣,這個媽媽又給“打人者”拍了照片發到小區業主群裡,說:這是誰家的小孩?欺負我家孩子!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業主群裡非但沒有人幫著這個媽媽聲討,反而跳出幾個同小區的業主質疑這個媽媽:

“你別說了,當時我也在樓下,是你家孩子先動的手,賊喊捉賊 [再見] ”

“你教唆自己孩子打別人小孩就對了?”

“有話好好說吧,大家都是一個小區抬頭不見低頭見,你把人家孩子照片發群裡什麼意思?”

……

原來,有幾個當時也在小區綠地附近的居民目睹了事情經過:

這個媽媽當時在和別人聊天,孩子見小男孩蹲在地上玩球,也想一塊玩。小男孩不認識他,不想和他一起玩,於是這個孩子就去搶小男孩的球,爭搶過程中用指甲劃傷了小男孩的手背,還用雙手去拉扯小男孩的口罩帶。

之後,就發生了開頭那一幕。

群裡七嘴八舌的,後來小孩的爸爸也在群裡現身了,說當時孩子是奶奶帶著下去的,讓在綠地那玩,也沒注意發生了什麼,後來才知道孩子被打了,還被拍了照,要求這個媽媽把照片刪除並道歉。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這就很尷尬了,原本以為自己是受害的一方,現在卻被大家指責為仗勢欺人的“小霸王”,不知道這位媽媽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其實,作為父母、家長,看到自家小孩受了委屈,第一反應肯定是生氣和憤怒。

因為孩子之間矛盾、成年人大打出手的案例比比皆是: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這兩年,關於孩子被欺負後要不要打回去的討論也很多,觀點無非就是:要打回去 或者 不要打回去。

然而,養育孩子從來沒有單選題。


比起打回去,先搞懂這些事

關於孩子被打、被欺負這件事,幾乎家家都可能出現,我希望家長在第一時間能先搞清楚下面這五個問題:

一、孩子受傷了嗎?哪裡受傷,輕重如何?

二、為什麼被打?原因是什麼?

三、打孩子的是什麼人?對方年齡多大?和孩子熟悉嗎?

四、在哪裡發生的?小區?公園?學校?

五、這樣的事情發生多少次了?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第一件事情,可能絕大多數家長都會做的,第一時間查看孩子哪裡受傷,是否需要及時處理。但是後面四件事情,往往會被很多家長忽視。

比如,這個媽媽眼中看到的是自己孩子被推倒的事實,但是沒有看到事實背後的原因:兩個孩子都是3、4歲大的學齡前兒童,對於環境很敏感,有較強的“領地”意識,但對他人行為的解讀能力卻很弱,容易產生應激反應。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所以說,很多人覺得要教會孩子保護自己、反抗施暴者,但卻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被欺負了?你又做過什麼防止孩子被欺負的教育?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同樣是在室內遊樂場,孩子因為玩耍發生了摩擦,一名男家長和另一名女家長雙方發生口角和肢體衝突,之後男家長說“你等著”,然後叫來了其他人,就發生了新聞中報道的一幕。

這件事,固然三名打人男子是人渣,但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媽媽:

你在圖一時嘴痛快的時候,考慮過孩子和自己的人身安全嗎?

在男子揚言要找人來報復的時候,你還是無動於衷嗎?

甚至這種事件的下面,依然有人支持媽媽的做法:敢於向惡勢力說不,就得打回去,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這叫向惡勢力說不嗎?這叫蠢啊!

作為成年人,說一句“雖遠必誅”可能嘴上很痛快(一句外交臺詞用在孩子身上也是沒誰了),我們拼命想讓孩子遠離“垃圾人”的傷害,但“被打就要打回去”這種武斷的觀點卻和我們保護孩子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打回去”不是報復,而是保護自己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節目中被問到:如果你的孩子被打,你會支持他打回去嗎?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李玫瑾教授的答案很肯定:肯定會啊!

不少家長也表示支持:要打回去,不能一直忍讓,會忍出病的。

這就是很多中國父母的誤區所在:要麼打,要麼忍,除了這兩種方式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之前看過一個家長留言,她是個二胎媽媽,曾經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深以為然,也一直給孩子灌輸:被打了一定要還手。

結果,孩子年齡小,根本分不清別的小朋友是有意還是無意,只要觸碰了自己,自己不高興了,就“打回去”,後來不停換班,成了幼兒園裡人人討厭的“小霸王”,最後還被迫轉園了。

我想,作為公安系統出身的李玫瑾教授,當時可能只是下意識把自己代入一個“校園暴力”的情境中,認為“打”就是出於倚強凌弱的暴力行為,而忽視裡現實中的N多可能性。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還補充過她提出的打是什麼概念:

孫女在上幼兒園,有一個小男孩特喜歡孫女,但不會表達,把她孫女抱起來後扔下,磕壞了腦袋。

李玫瑾教孫女:下次再這樣,你就扯他的耳朵,讓他疼,就把你放下了。

我們先不說這個拽耳朵的行為是否正確,但能看得出,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是建立在“自衛”上的,而非很多家長理解的:我吃虧了,要把虧補回來。

所以,無論是孩子間無意的打鬧,還是真遇上了小霸王,我們教孩子的第一件事情是先保護自己。


不要亂給孩子貼上“軟弱”的標籤

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被欺負後不還手,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說實在,每次看到這樣的家長我都很無奈:你不知道你攤上了一個多麼寶藏的好孩子嗎?

觀察過幼兒園的孩子,遇到同齡人摩擦糾紛後,大體有三類表現:

1、頻繁肢體衝突,也就是家長們最喜聞樂見的“打回去”;

2、哇哇大哭,試圖尋求幫助;

3、及時躲避,下一次類似情況時會提前躲避;

第三種孩子,在很多父母看來是“慫”的表現。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反而是智商情商雙高的表現。

跟同齡人比起來,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的自我保護意識,他們知道如何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至於該怎麼處理這些摩擦,是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去引導孩子的,孩子本身的躲避沒有錯。

前段時間,19歲大學生砍2歲女童的新聞被刷屏: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 19歲的大學生,成年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很差,和同學、室友、宿管的關係都不好;
  • 面對兒子出現的問題,家長的態度是【責罵】;
  • 大學生行兇時,喊出的話是【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社會】;

這些,足矣看出這個家庭教育有多麼失敗。孩子出了問題,家長只會一味說孩子沒出息,給孩子貼上所謂“被欺負”、“弱者”的標籤,讓孩子的自尊降到最低點,最後爆發,產生了心理上的扭曲。

沒有生來的受氣包,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一套自我保護意識,只不過有些孩子傾向於情緒腦,用肢體行為還擊,有些孩子傾向於躲避或逃跑,無論哪種都是正常的。

我們所說的“打回去”,不是簡單的拳頭,而是給予孩子面對暴力行為的勇氣和方法,不是教唆孩子打人,更不是讓孩子不顧自己安全。


孩子被欺負後要“打回去”:這句話,99%的家長只看懂了一半


我想,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家長能夠容忍自己孩子被欺負,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是強勢的、是可以保護自己的。

可是孩子,我想說,即便是你眼中強大的父母,也不能保證你一世長安,你走入校園、走入社會之後,會不斷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會遇到各種潛在的危險。

但我希望你避免捱打,所以我會教你避免衝突的方法、保護自己的方法……必要時,你當然可以打回去,但我希望你是經過思考後的出拳,而非“媽媽讓我打回去,我就打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