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最是男人動情時

《詩經》中有《揚之水》一首,道出了一個男人對心上人的思念。

原詩:

揚(悠揚)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荊條)。

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

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蒲柳)。

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

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河水悠悠,衝不走成捆的柴薪。那個女子啊,不能與我共守申地。我想你,何日我能把家還?

河中悠悠,衝不走成捆的荊條。那個女子啊,不能與我共守甫地。我想你,何日我能把家還?

河水悠悠,衝不走成捆的蒲柳。那個女子啊,不能與我同守許地。我想你,何日我能把家還?

揚之水:最是男人動情時

看到河水流,一位戍邊的戰士想起心中的她。多想妻子啊,恨不能一起相守。他只想早點回家,與她團聚。詩中的薪、楚、蒲,都是指柴草。詩中的申、甫、許,是三個姜姓的諸侯小國。詩中這些相似意思的字的重複,也是為了表達戍邊戰士深沉無盡的思念。這裡的成捆的柴草,也有夫妻同心的寓意。

前人評價:

《毛詩序》認為這首詩:“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意思是諷刺周平王,說他不知安撫百姓,卻讓他們遠到楚地安家,國人怨之,作詩以刺。朱熹《詩集傳》說:“平王不能行其威令於天下,無以保其母家,乃勞天下之民,遠為諸侯戍守,故周人之戍申者,又以非其職而怨思焉。則其哀懦微弱,而得罪於民,又可見矣。”意思是平王讓其治下百姓到楚國戍衛,引起了民怨。又說:“平王以申國近楚,數被侵伐,故遣畿內之民戍之,而戍者怨思,作此詩也。”與《毛詩序》持同論。

揚之水:最是男人動情時

歷史背景:

春秋時,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時,周天子的權威不再,諸侯國力量日益強大。周平王的母親是申國人,申國常受楚國侵擾。周平王為了母親故國的安全,就抽調軍隊到申國的戰略要地駐守,以抵抗楚國侵擾。但周朝的士兵,不免心中有怨氣,作詩洩憤。

周平王,本名姬宜臼,是周幽王的兒子,其母是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大家都知道,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皇帝,荒淫無道。他後來專寵褒姒,把她的兒子伯服立為太子,廢了申後和姬宜臼的王后和太子之名。姬宜臼跑到姥姥的地界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姬宜臼被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為帝。為了逃避犬戎之難,公元前770年遷都到洛陽,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揚之水:最是男人動情時

史書記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國家弱小,不思富國強兵,養精蓄銳,卻自以為是地去幫助別的國家,傷得百姓吃苦,這種“樂於助人”的行為雖然在周平王自己看來是義氣,但卻引起民憤,失了民心。這首詩就是以戍邊戰士的口吻來寫的,應該說代表了當時的民意之不滿。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各諸侯國間開始紛爭不斷,重新洗牌,從而開始了春秋戰國的動盪時期

國家開戰,百姓遭殃。夫妻分離,家庭不全。戰士每天受著相思煎熬,當了英雄又能怎樣?守著老婆孩子的平安日子,平庸也是幸福。天下亂時,親情更濃。對於相愛的夫妻來說,分離就是痛苦的煎熬。

流水悠悠,衝不束薪。戰士呆呆看著,水裡分明浮現出妻子的臉龐。他為不能帶上妻子而痛苦。恩愛夫妻,生生分離,令英雄肚腸寸斷。多想回家,但何時回家?他不知道,一腔相思唯有寄於這流水,希望它把自己的思念帶給妻子……

揚之水:最是男人動情時

古人以束薪代指夫妻,指男女結合,如成捆的柴薪,從此融為一體,不相分離,命運與共。河流衝不走柴薪,象徵夫妻恩愛,休慼與共,也喻指徵夫內心的堅守。

我讀我感: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似乎只能堅強面對,其實男兒何嘗沒有眼淚?都說溫柔鄉是英雄冢,男人打拼事業似乎不能有兒女私情,其實男兒何嘗沒有柔情?

男人也有脆弱,也會流淚,也需要關懷,內心也有細膩。知道了這些,女人們也應該多給他們一點愛,少給他們壓力吧!

揚之水:最是男人動情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