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近日,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大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也影響到許多國際性大事件的推進,據美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3月23日,美國奧組委和殘奧組委發聲明支持推遲2020東京奧運會,而在此之前,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相繼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

在不請自來的災難面前,這種決定情有可原。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並不是第一次有國家提出退出奧運會,早在40年前,就發生過“多國拒絕出席奧運會”的情況 ——四年一次聲勢浩大的奧運會,看似是運動健將們的競技舞臺,實則是各國明確立場、發表態度的修羅場。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一直說,體育無法擺脫政治,奧運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在奧運會的歷史上,這屆奧運會,又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

1980 年 7 月 19 日下午兩點,莫斯科列寧中央體育場。

天空中飛過 6 架飛機—既不是戰鬥機,也不是客機,而是噴灑藥劑的飛機。這 6 架飛機噴灑藥劑的目的,是為了能驅散天空中的烏雲。

因為就在飛機的下方,自 1896 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開辦以來到1980 年為止,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一場奧運會徐徐拉開帷幕。但不能用“最盛大”來形容。因為這屆奧運會,國際奧委會147 個成員單位裡,有 63 個抵制參賽,只有 81 個派運動隊參加了比賽—其中還有 14 個國家不願意打本國國旗,只願意使用奧林匹克旗。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1980 年莫斯科奧運會

這是奧運會第一次在社會主義國家舉辦,卻成了奧運會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屆。

這就是 1980 年的莫斯科奧運會。

2

莫斯科是在 1974 年擊敗了競爭對手洛杉磯,獲得 1980 年奧運會主辦權的。

彼時的世界大環境,恰逢美國剛從越戰的泥沼中拔腿,士氣低落,而蘇聯進入全球擴張的巔峰期。莫斯科又是蘇聯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為了彰顯國力,蘇聯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辦好這屆奧運會。

為了舉辦這屆奧運會,蘇聯政府大興土木,把莫斯科的大型體育場從原來的 50 多個增加到近 70 個,中小型體育館從 1300 多個增加到 1600 多個,再新修 30 多個游泳池,外加各種城市建築、交通運輸的改善。據統計,為了這屆奧運會,蘇聯一共砸進去大約 90 億美元。

90 億美元是一個什麼概念?莫斯科奧運會之前的一屆蒙特利爾奧運會,總預算是 1.1 億美元,結果大大超標,花了 15 億美元左右,創造了奧運會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名詞:“蒙特利爾陷阱”。巨大的虧空使得加拿大人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才把債還清。

為了凸顯特別的紀念意義,莫斯科奧委會還專門把這屆奧運會的舉辦時期定在 1980 年的 7 月 19 日至 8 月 3 日,這恰好是 1952 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的舉辦時間。

兩屆奧運會舉辦日期完全一致,這在奧運會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赫爾辛基奧運會是蘇聯首次派代表團參加的一屆奧運會。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莫斯科奧運會的郵票,吉祥物米莎熊

投入巨大,耗盡心機,蘇聯人是發自內心地想奉上一屆史無前例的奧運盛會。

但是,就在奧運會開幕前夕,陰影襲來。而讓這屆奧運會蒙上陰影的,不是別人,正是蘇聯人自己。

3

1979 年12 月27 日,對阿富汗“忤逆”自己意志已經“忍無可忍” 的蘇聯,終於悍然出兵。

10 個師的蘇聯軍隊大舉入侵阿富汗,很快就佔領阿富汗全境。這種公然入侵一個主權國家的行為,讓全世界譁然,指責聲四起。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阿富汗戰爭期間,反蘇的阿富汗游擊隊得到了美國的大力資助,讓蘇軍吃了很多苦頭,後來的事實證明,阿富汗戰爭之於蘇聯,就等於越南戰爭之於美國,同樣成了一個“不斷流血的傷口”,導致蘇聯深陷泥潭,無法自拔。但在一開始,蘇軍進展順利,蘇聯當時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是信心滿滿的,他根本不會預料到這場侵略戰爭之後會為蘇聯帶來各種苦果。

而首先成為犧牲品的,就是蘇聯人精心籌備的莫斯科奧運會。

因為開始有人站出來呼籲,抵制這屆奧運會。

第一個站出來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竟然是一個蘇聯人。但他不是普通的蘇聯人,他叫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他曾主導蘇聯第一枚氫彈的研發,被稱為“蘇聯氫彈之父”。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隨後,在 1980 年 1 月 14 日,美國的總統卡特開始響應薩哈羅夫, 警告蘇聯必須撤軍阿富汗,否則將會承擔一系列後果,包括美國對莫 斯科奧運會的抵制。

《吉尼斯世界紀錄》(1991 年版)稱, 勃列日涅夫是“世界獲獎章最多的人”,共獲得蘇聯勳章 15 枚、獎章 18枚,外國勳章 42 枚、獎章 29 枚。其中,蘇聯最高軍功章“勝利勳章”和波蘭“勇士勳章”於戈爾巴喬夫改革年代被剝奪。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1980 年 1 月 26 日,加拿大總理喬克拉克宣佈,他們同美國一樣,如果蘇聯軍隊不在 1980 年 2 月 20 日撤軍阿富汗,就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說實話,勃列日涅夫對這些警告並沒有放在心上,美國的反對沒有出乎他的意料,而在他的估計裡,最多是美國和它幾個核心“僕從國”會抵制莫斯科奧運會,這在蘇聯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但等拿到莫斯科奧運會參賽代表團的最終名單時,勃列日涅夫還 是大吃一驚:147 個國際奧委會成員國和地區,有 63 個國家和地區宣佈不參加本屆奧運會,超過全部總數的五分之二。參加國家的數量, 居然還沒超過 20 年前的羅馬奧運會。

而在那些抵制的國家中,有一個頗讓蘇聯尷尬的國家—中國。在 1979 年 10 月的國際奧委會名古屋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合法席位—這意味著中國可以第一次正式而完整地參加奧運會了。


但是,中國奧委會在 1980 年 4 月 24 日發佈公告:放棄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給出的理由是:時間太倉促,來不及準備。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遺責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海報


4

盛大的莫斯科奧運會開幕式,就在尷尬的氣氛中徐徐拉開帷幕。在開幕式的代表團入場式上,有 10 個隊沒有派運動員參加,只有旗手孤零零一人入場。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在內的 14 個國家,沒有打出本國的國旗,而是在奧林匹克旗幟的導引下入場。而新西蘭代表團入場時,還打出了一面黑色的奧運五環旗。


在開幕式的奧林匹克會旗交接儀式上,按理應該是上屆東道主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市長親自趕來交接會旗,但因為加拿大也參與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所以蒙特利爾市的市長並沒有來,只是派了一名代表。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入場式上,新西蘭代表團打出了一面黑色的五環旗

開幕式結束,各項比賽在各個賽場如火如荼展開,但尷尬並沒有結束。比如,在自行車 4000 米個人追逐賽中,瑞士、法國和丹麥三個國家的運動員分獲前三名,但為了抗議蘇聯入侵阿富汗,三個國家均拒絕在本屆奧運會上使用本國國旗和演奏本國國歌,最終只能升起奧林匹克會旗,奏響會歌

這樣的情況,在各個賽場的頒獎儀式上層出不窮。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莫斯科奧運會的金牌

而比賽成績呢?

由於體育強國美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家全都加入了抵制行列,使得莫斯科奧運會的比賽水平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在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男子游泳 13 個項目有 12 項新的世界紀錄誕生,但在莫斯科奧運會,只有一項世界紀錄被打破;馬術比賽的各個項目,上屆奧運會進入前六名的 14 個國家,13 個沒有參加莫斯科奧運會;曲棍球比賽,上屆奧運會的前五名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參加莫斯科奧運會。

在體操等一些主觀打分項目中,其他國家運動員經常抱怨東道主選手得到“照顧”。羅馬尼亞《火花報》在 7 月 25 日女子體操個人全能比賽後發表主題為“玷汙奧運會精神”的文章,指責“裁判員們粗暴地踐踏了體育道德和奧運會精神,在眾目睽睽之下奪走了她(指羅馬尼亞體操女皇科馬內奇)的金牌(蘇聯運動員獲得冠軍)”。

到了 1980 年 8 月 2 日奧運會比賽全部結束的時候,獎牌榜的情況是這樣的:蘇聯毫無懸念地排名第一,共獲得 80 枚金牌、69 枚銀牌、46 枚銅牌;民主德國排名第二,獲得 47 枚金牌、37 枚銀牌和 42 枚銅牌。

1976 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14 歲的科馬內奇橫空出世,一鳴驚人。在 1980 年的莫斯科奧運會上,科馬內奇獲得了兩金兩銀的成績,但她認為自己在個人全能的比賽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從此以後,她一直拒絕在蘇聯進行任何體操比賽。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蘇聯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所獲得的金牌數量,佔到了莫斯科奧運會金牌總數的三分之二,以致有人評論:莫斯科奧運會的金牌貶值了50%。

在 8 月 3 日的閉幕式上,由於美國抵制了本屆奧運會,會場沒有按照慣例升起美國的國旗,而是升起了洛杉磯市的市旗。

在閉幕式的文藝表演上,本屆莫斯科奧運會吉祥物米莎熊照例出鏡,而人們驚奇地發現,米莎熊的左眼,流下了一滴淚水。

那一幕鏡頭,成為 1980 年莫斯科奧運會留給人們的最深刻印象。


5

忍不住再說一段後續。

似乎是命運有意地捉弄,1980 年是莫斯科舉辦奧運會,1984 年, 輪到了美國的洛杉磯。

這回輪到蘇聯人要出口“惡氣”了—蘇聯藉口“安全問題”,宣佈抵制洛杉磯奧運會。

不僅如此,它還四處籠絡自己的“小兄弟”,希望大家聯合起來一起抵制洛杉磯奧運會。

結果卻令蘇聯感到失望,最終,只有 18 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東歐國家)選擇和蘇聯站在了一起,而有 140 個國家和地區選擇參加洛杉磯奧運會,規模超過以往任何一屆。

在參加的國家裡,又有一個國家深深刺痛了蘇聯,這個國家,還是中國。

中國奧運代表團抵達洛杉磯機場,是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親自到機場迎接的,據說他還激動地說了一句美國式的誇張的話: “你們拯救了奧運會!”

在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為中國代表團射落第一金,由此開始了中國的奧運會征程。

饅頭說

“啊,體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間建立愉快的聯繫!”

這是《體育頌》中的一句話,作者是現代奧運會奠基人顧拜旦。 顧拜旦終身追求的目標,是讓體育遠離政治,讓奧運呼喚和平。

但是,隨著現代奧運會關注度的逐步上升,它無可避免地會被政治盯上。

進入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受到全世界矚目的奧運會,開始遭遇越來越多的危機:1972 年慕尼黑奧運會,發生了以色列運動員被當作人質最後被槍殺的黑暗一幕;1976 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因為種族歧視問題,很多非洲國家抵制了這屆奧運會;1980 年的莫斯科奧運會是高峰;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遭遇蘇聯等東歐國家的抵制;1988 年漢城奧運會遭遇朝鮮、古巴、埃塞俄比亞和尼加拉瓜的抵制;直到 1992 年,冷戰結束,巴塞羅那奧運會才實現了大團圓。

當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究竟應該怎麼辦? 很遺憾,直到現在,依舊沒有一個圓滿的解決答案。

事實上,當一些政治行為發生在奧運舞臺上時,背後犧牲的,是為之辛苦四年的運動員的利益

美國總統卡特宣佈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之後,就在運動員和教練層面引起了反彈,最終他只能把美國原本打算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邀請到白宮做客,並頒發紀念性的金牌。

當澳大利亞宣佈加入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行列之後,當時只有 16歲的澳大利亞游泳運動員麗莎·福雷斯特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我知道,阿富汗戰爭是不對的。任何國家都不該入侵他國。但是, 作為一個 16 歲的孩子,我的理解是,蘇聯發動入侵後,7 個月過去了, 整個世界都不理不睬。為什麼奧運會突然成了發表意見的舞臺?”

是啊,為什麼呢?

或許,有時候你只能倒過來想:如果沒有奧運會作為一種態度的表達舞臺,難道還真的用飛機大炮對抗嗎?

體育好歹成了一個窗口和緩衝。很無奈,不是嗎?


本文內容摘自張瑋《歷史的溫度2:細節裡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比東京奧運會還慘!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歷史的溫度》(套裝4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六神磊磊、羅振宇、馬勇等力薦。

歷史書上的一段話、一個名字甚至一張圖,它們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讀一點故事,長一些見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