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返鄉養雞 致富不忘鄉親 抱團發展“啄”開致富門

3月19日,宿松縣河塌鄉安元村義門畜牧養殖有限公司自動控制溫溼度的雞棚內,溫暖如春。“80後”青年陳黃龍、陳黃虎兄弟倆正和復工的工人們撿拾架子上新鮮的雞蛋,打包裝箱,忙得不亦樂乎。弟弟陳黃虎介紹說:“這些雞蛋將發往廣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因為我們的雞蛋品質好,市場上供不應求呢。”這是疫情緩解,春暖花開時節,該廠一邊防控、一邊復工復產送出的第一批產品。

去年5月,擁有豐富養雞經驗的本鄉青年陳黃虎兄弟倆,創辦的義門畜牧養殖有限公司,是2019年蕪湖市鳩江區結對幫扶該鄉安元村的產業扶貧項目,去年7月開工建設,10月引進蛋雞5萬餘隻開始規模養殖,發揮了對口幫扶效益和養殖場示範帶動作用,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貧困戶穩定增收發展格局。

“村幹對市場形勢判斷、養殖技術掌握往往存在短板,而將雞苗直接發放給貧困戶養的話,成活率不高,難以保證產生真正的經濟效益。綜合研判後,我們決定依託企業,走村企合作的路子。”鄉黨委副書記餘正強說,“疫情期間,我們加大對陳氏兄弟經營的義門畜牧的幫扶力度,讓更多的貧困戶在基地務工,共同致富。”

為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讓幫扶資金落地見效,去年餘正強率村幹、企業負責人先後多次前往外地考察學習,為企業牽線搭橋,並從四川購置一套先進的養雞設備,自動溫控、餵食、排糞、取蛋……實現了科學養殖。

從去年10月第一批雞苗進棚後,陳黃龍每天都會在《養殖日誌本》上對室溫、入舍雞隻數、產蛋量、採食量進行詳細記錄。“今天產了17700枚雞蛋,市場批發價每枚0.6元,毛利潤1萬多元。”陳黃龍興奮地說,“現在正是產蛋高峰期,每天至少有15000枚的產蛋量。”

今年34歲的陳黃龍早在2005年便開始養雞,當年他外出學習養雞技術,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2009年,他返回宿松,自主創辦一家養殖公司,年銷量達4萬隻。隨著規模擴大,2017年,弟弟陳黃龍打工返鄉幫哥哥一起開公司。兄弟倆一個負責內部管理,一個負責對外銷售,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明星。

去年7月,在河塌鄉黨委、政府的協助下,陳氏兄弟在安元村蘆花組流轉23戶農戶的閒置荒山,總投資530萬元,將公司新廠正式落戶該村。

“以前一棟棚只能養1萬隻雞,現在單棟棚就能養5萬隻,而且設備先進,還有政府的產業扶持。我們幹得更起勁了。”陳黃龍說。按照合作協議,公司每年給村裡6萬元紅利,用於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和貧困戶實現增收。

今年疫情來時,陳黃虎兄弟倆沒少閒著,深入該鄉及周邊鄉村11個疫情防控監測點,免費發放雞蛋近1萬枚。說:“大家在疫情一線值守,我兄弟倆只不過是盡一點心意,我們將打算擴大養殖規模,為家鄉多作貢獻。”

每天上午7點到10點是陳黃龍最忙碌的時候。這三個小時,他要和10多名工人一起將母雞產下的蛋及時清點、包裝,然後交給弟弟陳黃虎發往外地。為了使更多的鄉親們受益,當公司有招工需求時,陳黃龍總是優先聘用周邊貧困戶。

家住安元村蘆花組的曹蘭芳就是其中一位貧困戶,她說:“現在正是復工復產時候,農活不多,在雞場打點零工,每月有千把塊錢的收入,補貼家用。”

為了帶動農戶一起發展養殖產業,實現勞動增收,復工復產期間,陳黃龍邀請周邊群眾到公司參觀,免費為他們進行養殖技能培訓。他還承諾低價提供雞苗給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幫他們代銷雞蛋。汪灣組貧困戶汪陳兵在養雞場務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看到公司紅紅火火,雞蛋不愁銷路,他便找到陳黃龍,以每隻2.5元的價格購回120只雞自家養。他說:“以現在的市場行情,一隻雞一年下來至少能淨賺50元,把這批雞養好,我能穩賺6000塊錢。”

像汪陳兵一樣從公司買雞自家養的目前已有20戶。為帶動大家的積極性,每隻成本10元的雞苗,陳黃虎僅收2.5元。他解釋說:“象徵性收點費,能把大家‘要我養’的觀念轉變為‘我要養’,激發貧困戶自身動力,才能用心把雞養活、養好。”

“我們計劃建設一間規範化的蛋雞養殖培訓教室,定期對周邊群眾進行技術指導,實現集群效應,帶領鄉親們一起增收致富。”談起未來的打算,陳黃龍如是說。

(通訊員 王會光 何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