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IPO“科創”屬性質檢報告:“3+5”評價指引下的爭議與未來

自科創板推出以來,有關受理企業的科創含量爭議就不絕於耳。如何提升科創板的“科創”定位,也一直是監管層和市場摸索的改革方向。

3月20日,中國證監會制定併發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首次提出科創屬性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更好地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指引》的發佈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監管部門、擬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市場各方均引發熱烈反響。“指引出來後,我們就非常關注,第一時間和保薦機構做了溝通,對照了一下,發現我們各方面指標都達到了,而且高出不少,所以於我們而言暫時沒什麼影響。”3月23日,北京地區一家科創板受理企業相關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短短數言,可見市場各方的關切。

那麼,隨著指引的出臺,未來科創板審核、申報工作是否會發生相應改變?科創板門檻是否有所提高?對整個資本市場將產生什麼影響?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了多位市場人士,讓我們聽一聽各方解讀。

科创板IPO“科创”属性质检报告:“3+5”评价指引下的争议与未来

如何提升”科創“定位,一直是監管層和市場摸索的改革方向。-IC photo-

科創屬性之爭

科創板自推出之時,就強調了“科創屬性”“科創定位”,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由此,相關爭議不斷,從主動退考的木瓜移動,到過會的江蘇北人,還有被否的泰坦科技,都曾引發過市場對其科創含量的質疑。

江蘇北人的董事長朱振友面對質疑,一度通過媒體發聲表示“很委屈”。他回應稱:“江蘇北人或許不是首批科創板選手中最優質的那個,但機器人系統集成行業同樣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以泰坦科技為例,其闖關失敗的原因就與這家公司的核心技術先進性成色不足有關。上市委審議認為,泰坦科技未能準確披露業務模式和業務實質,未能準確披露其核心技術及其先進性和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的情況,因而決定對其科創板上市申請予以終止審核。

作為監管部門的上交所,在去年第二批集中受理的科創企業名單公佈後,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回應科創板申報企業科創含量爭議:“這些討論有助於形成市場各方依法履職盡責的市場環境,有助於我們做好後續審核工作。”

彼時,上交所表示,將在審核問詢中,針對市場廣泛關注的科創代表性、技術能力、企業質量等問題進行多輪問詢,通過充分的信息披露,對企業的定價、發行和上市形成市場化制約。發行人應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信息,保薦機構應對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進行充分論證。

種種爭議和關注的背後,是困擾科創板申報企業的共同問題:不論對擬上市公司、中介機構還是監管層來說,有關科創屬性的定義,並沒有量化標準,這給相關工作帶來難度。

“此前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對企業是否擁有科創屬性莫衷一是,因無明確的判斷維度,增加了企業上市的成本、減緩了申報速度。在審核問詢過程中,科創屬性是問詢的重點,且不同企業的問詢標的也不盡相同。”一位資深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提供衡量標準

《指引》的出爐,使得上述難題終於得到破解,給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提供了自我檢驗的衡量標準。

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採用“常規指標+例外條款”的結構,包括3項常規指標和5項例外條款。企業如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如不同時滿足3項常規指標,但是滿足5項例外條款的任意1項,也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

“原本在審核過程中,對於科創屬性問題,實際上存在不少主觀性判斷,有了指引之後,對相關事項進行了明確,對企業來說是個好事。”前述科創板受理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具體來看,3項常規指標分別是“研發投入金額或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側重反映企業的研發投入、成果產出及其對企業經營的實際影響,能夠較為全面地衡量企業研發投入產出及科技含量。特別地,考慮到尚不具備盈利能力、採用第5套上市標準的申報企業,允許這類企業不需要滿足常規指標3。

5項“例外條款”包括:國際領先、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進口替代、發明專利50項等,是對《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試行)》中“優先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到科創板發行上市”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

證監會表示,《指引》提出的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是根據現階段科創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的。證監會將根據申報科創板工作推進的進程,適度動態調整相應的指導政策。

對於這套“3+5”指標,市場普遍認為將給企業申報和審核帶來便利性。

“科創板上市規則中各類量化指標很容易掌握,最給中介機構和企業帶來困惑的就是非量化的‘科創屬性’判斷。現在給出科創屬性的具體量化參考指標,給企業初篩帶來很大的決策便利。”力鼎資本CEO高鳳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指標發佈後,發行人對科創屬性的自我評估、保薦機構對發行人科創屬性的專業判斷更簡單、更明瞭,監管機構與科創屬性相關的審核相比之前也會大大簡化,發行上市的效率進一步提高。”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瞭解到。

指引意味著什麼?

既然有了量化指標,就難免要進行對照。

截至3月23日,共有216家科創板申報企業獲得上交所受理。

根據廣發證券策略研究團隊統計,截至3月22日已上市的92家科創板企業中,共有80家滿足條件一(研發投入),85家滿足條件二(發明專利),87家滿足條件三(營收),同時滿足三類條件的有69家,佔比75%。

內在規律來看,不滿足條件一、條件三的公司普遍市值較低,平均分別為60.80、67.76億。此外,農林牧漁、有色金屬、通信、公用事業、國防軍工等行業達標率較低,約50%。

21世紀經濟報道進一步統計了還在受理中的94家科創板企業,其中共有86家滿足條件一(研發投入),共有75家滿足條件三(營收)。總體來說,滿足條件的企業數量不在少數。

一位有科創板申報意向的企業人士表示:“(申報)已經在路上,看起來指標還是比較容易達到的。”

“從標準看,真正的科創企業達標真的不是很難,而且給了大家努力方向和標尺,讓企業投入研發有的放矢。標準出臺不會給科創板IPO帶來實質變化,但是給企業選擇板塊增加了更明確的參考選項,是好事情。”高鳳勇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是多層次的,不是僅科創板一條路,創業板也馬上推註冊制改革試點,精選層也推出IPO制度,企業可以選擇的路很多。”

對於指引的出臺,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此舉提高了科創板門檻。

華拓資本董事長兼總經理朱為繹在受訪時說,“科創板指引的出臺對整個資本市場是很有好處的,他明確了科創板門檻問題,提高了准入門檻。一方面有利於科創板企業數量、質量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有利於新三板精選層的推出,此前有一些不具備條件的新三板企業跑去科創板,實際上沒有必要,以後可以去精選層或者創業板註冊制。”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事實上科創板門檻是會提高,企業在標準之下去報,肯定受媒體質疑,除非真的很強,否則為什麼發行人去科創板呢?可以去創業板嘛。預計達不到標準的申報會很少了。”

不過,有權威人士對記者強調,“3+5是支持,不是門檻;也不是硬指標,只是優化指標,是上市指南。”

“指南旨在提升申報效率和準確度,並非增加門檻。鼓勵和支持,意味著符合3+5條件的企業即被認為具有科創屬性,不再在‘屬性’問題上增加上市成本,在科創屬性的問答題中擁有‘免試’資格。與此同時,不符合3+5條件的企業也在答卷,上市條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上市通道依然通暢。”該人士說。

實際上,在市場公認具有較高科創屬性的安集科技、芯源微,在IPO申報材料中就未達到3條標準中的營收增長率標準,但仍不妨礙它們成為科創板公司。

“我理解這只是市場指引,不是行政命令,更不是行政管制。上交所科創板必須堅守註冊制包容性及市場化屬性,證監會賦予科創板的獨立審核權絕不會變相收回。”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受訪時說。

廣發策略研究團隊也認為,科創板屬性標準設置明確了“硬科技”科創板定位但非設置新准入門檻,黑科技、平臺類(互聯網+)、小市值等公司申報積極性可能有所降低;指引有助於降低上市成本,提高審核效率,加快發行審核節奏;同時,量化指標強調發明專利,引導二級市場分化、一級市場企業科技沉澱。

王驥躍則認為,“市場會去判斷科創性,但更關注成長性。市場並不認為標準一定是對的或者合理的,市場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真金白銀投票比行政設定的標準要更合理。”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