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涼山脫貧攻堅“進行時”:產業發展夯實彝區“致富路基”

<article>

中新社涼山3月24日電 (嶽依桐 湯雁)通過手機遠程操作,排風開啟、遮陽網緩緩拉開,3月的陽光照進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溫室大棚。不遠處,標準化種植大棚整齊排列,一眼望不到邊。

涼山州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得天獨厚的農牧業發展條件。近年來,涼山加大農牧業扶持力度,以產業為“原材料”,夯實彝區“致富路基”。在涼山州已脫貧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通過農牧業實現脫貧。

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趙繼飛介紹,產業園計劃總投資3.25億元(人民幣,下同),第一期於2019年4月投產,截至目前共銷售各類蔬果60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1800餘萬元。產業園全面建成後,預計將實現年產值1.2億元,銷售利潤5000萬元,帶動1500戶貧困戶增收。

記者在產業園看到,水培、霧培等科技化栽培模式應有盡有。通過以色列智能水肥一體化與農業物聯網系統,工作人員可遠程操作澆水、施肥。

趙繼飛說,利用科技手段,土地畝產值從過去約2000元增至3萬餘元。“種植效率提高帶動經濟收入增長,同時還能改變民眾觀念,讓他們逐步參與到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中來,實現長期增收。”

除了通過土地流轉、農產品銷售利潤分紅等方式為民眾增收,體量巨大的產業園還為昭覺縣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過去我家年收入不過萬餘元,現在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四開鄉好谷村村民吉勒阿呷從前僅靠種地勉強維持一家溫飽,如今不僅每月領著“大棚種植員”2500餘元的工資,還有4畝土地在園區流轉,“一年下來差不多掙4萬元”。

涼山州地廣人稀,豐富的植被資源也為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涼山出欄生豬、牛、羊、小家禽分別達444.53萬頭、38.54萬頭、435.38萬頭、2018.48萬隻。除了政策支持以外,數據背後還是當地民眾對脫貧致富的期盼和對產業發展的信心。

每日清晨,金陽縣依達鄉瓦伍村村民便打開圈舍,帶領村裡的1650頭羊和756頭牛到山中覓食。村莊另一側,5000餘畝人工草場正茁壯生長,每畝出草量達4500至6000斤,同天然草場一道,保障牛羊的“口糧”。

這是瓦伍村特色的“高山生態種草養畜項目”,採取“放牧+補飼”方式科學化開展牛羊養殖。依達鄉黨委書記達久烏薩介紹,過去村民大多種植土豆、玉米等作物,每畝土地產值僅1000餘元,通過該項目,畝產值增長近5倍。2019年村莊總產值近2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6110元。“大家積極性很高,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投入,擴大養殖規模,預計今年人均收入將超過1萬元。”

在美姑縣採紅鄉洛久村,村民阿地爾也的巖鷹雞飼養事業正紅火開展。35歲的阿地爾是鄉里的“致富帶頭人”,去年他家賣了3萬多隻雞,收入達90餘萬元。“這種雞隻有我們這兒養得出來,市場上供不應求,從2015年到現在,我越養越有勁,爭取明年收入突破100萬元。”

嚐到致富“甜頭”的阿地爾也還積極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發展巖鷹雞養殖業。每年他都免費給村民發放四五5只雞苗,還為大家提供養雞技術指導。“雖然現在只能幫每戶村民增收幾百元,但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讓大家的生活都越過越滋潤。未來肯定是美好的。”(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