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天津八大家的益照臨張家

在清朝咸豐年間,天津最早的八大家為:“高、韓、石、劉、穆,長源、振德、益照臨”,即“益德裕高家”、“天成號韓家”、“楊柳青石家”、“土成劉家”、“正興德穆家”、“長源楊家”、“振德黃家”和“益照臨張家”。後來這八大家在歷史長河中各自上演著各自的興替故事。

聊聊天津八大家的益照臨張家

天津有一首民謠說:“海河水,繞城流,天津衛,不住樓。富貴無三代,有錢難到頭。”清末,一些原有的“大家”已名存實亡,又有新的大家興起。《天津地裡買賣雜字》中說:“天津衛,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華。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屬他。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高臺階,華家門,冰窖衚衕李善人。”早先的八大家也變成了九個,除原有的天成號韓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益照臨張家、長源楊家五家外,又新起了“益德王家”、“鄉祠卞家”、“高臺階華家”和“李善人家”四家。

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是天津鹽商“八大家”的鼎盛時期。當時“八大家”中聲勢最顯赫的是“益照臨”張家,創業人是張錦文。

聊聊天津八大家的益照臨張家

張錦文(1795—1875),字繡巖,原籍河北省靜海縣。“海張五”是張錦文的綽號。張錦文幼年喪父,隨同母親來到天津,並無正業,在西關街一家小飯館裡打雜,掙錢養家餬口。這期間,他結交不少朋友,多是趕車、駛船等賣力氣的受苦人。到官宦人家做事比打雜掙錢多,張錦文隨後就到北京,投奔正在刑部何侍郎宅裡當管事的舅父,經舅父介紹在何家做傭工。做管家又比傭工賺錢多,隨後讓舅父把他推薦給鑲黃旗籍海仁河道總督。海仁本叫麟慶,歷任高官,“海”的意思是形容官大財富,“仁”與“麟”同音。道光十三年(1833年),麟慶任河督,張錦文在麟慶家廚房當管事,後又拜海大人為義父,人送綽號“海張五”。

張錦文在海家呆了幾年後,手裡有了點積蓄。看見經營鹽務是個發家之道,就想轉行鹽務。經營鹽務他是個外行,於是託人介紹到鹽商查家做管事。查日乾是天津水西莊查氏鹽務事業的開創者。張錦文在查家偷偷地學習鹽務經營。幾年後,張錦文開始自己接“引地”,正式經營鹽務。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張錦文接辦了河南安陽、林縣、湯陰、淇縣四個縣引岸。後來張錦文又租辦別人河北房山、良鄉兩縣的引岸。當時能擁有一個縣的引岸,就被稱為財主,全家數十口人食之不盡,而張家有了六個縣的引岸。後來張錦文又陸續承租、代辦另外五個縣引岸。不出數年,張錦文已經成為天津鉅富,並出任蘆綱公所綱總。草根出身的張錦文在入綱和出任綱總時,遭到鹽商們竭力反對,阻力很大。

張錦文經營鹽務發家後,首先在北門龍亭街東頭購進一片房產,翻蓋成磚木結構的大型四合院,整個院落建築面積為3897平方米。住宅裡專門設立了管理鹽務的賬房,叫“津店”, 引號就用了“益照林”的諧音“益照臨”,寓意“八方來財,遍地黃金”之意。後因失火,中間和東側西排房屋多被焚燬,大廳及花園內原有戲樓被焚後重建。民國年間,張錦文家道破落,於1934年把大院折價抵債賣給李善人家。

張家在南運河邊有一處祖塋,人稱“張家樹林”。一日張錦文到祖塋祭拜,正值東方日出、朝霞滿天,映照的樹木碑塋一片金黃,爍爍放光,映人耳目。張錦文心中大喜,不覺隨口贊曰:“日照樹林遍地金”。因張錦文天津口音重,又走大舌(俗稱大舌頭),故把“日照”念成“益照”。這句話就被念成“益照林,遍地金”啦。


聊聊天津八大家的益照臨張家

咸豐五年(1855年),英法聯軍北上攻佔大沽口炮臺。清廷派親王僧格林沁來津籌辦防務,找到張錦文商議天津防務。張錦文利用自家存鹽的鹽坨席包,在潮白河一帶壘起許多臨時炮臺,深得僧格林沁的讚許,而張錦文卻表示“這是小事一段”。後來天津有句家喻戶曉的歇後語:“海張五修炮臺——小事一段”。由於大沽口戰事吃緊,百姓四散逃走,不法之徒乘機搶奪百姓財物。張錦文組織練勇二千四百人,並號召天津商人們募捐練勇,開展自衛。為火速加固大沽口炮臺,張錦文捐購數千卷大席、數百捆海繩,僱募四百名民夫,並親自帶領家丁和夥計前往大沽一帶修築工事。

天津失陷後,為了防止聯軍下船燒殺搶掠,也為了減輕官府負擔,張錦文受官府和各界人士之託,忍辱負重斡旋在官府和聯軍之間,並與聯軍達成協議。由民間供應聯軍一批財物及軍需品,條件是約束兵役不得下船,禁止他們外出燒殺搶掠。若需要食物用品,自有人代為置買。當時聯軍頭目同意了。但為聯軍進京準備車輛,張錦文斷然拒絕。一些地主、鹽商們認為自家財產得到保護,百姓也認為免遭戰亂之苦受惠不淺。天津府知府石贊清把張錦文的事蹟一再上報,朝廷請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後來清政府欽賜張錦文一品封典,加賜他唯一的兒子張汝霖二品頂戴,唯一的孫子張鴻壽恩賜舉人。張錦文忠君愛國令敵軍也很敬重,後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皇贈給張錦文一頂六角形的帽子和一根手杖。張錦文一直把這兩樣珍貴的紀念品擺放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

聊聊天津八大家的益照臨張家

張錦文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去世,享年81歲。但張錦文的靈柩卻沒有葬在他生前極力稱讚的“遍地金”張家樹林祖塋,而是破例埋在了海大道的英軍墓地。儘管後來的英國工部局清理英軍墓地時,完整保留了張錦文的墳塋,然而,沒有和家人埋在一起,也許是張錦文最後的一個遺憾吧。後來為了紀念張錦文,家鄉的人們向朝廷上報,朝廷准許給張錦文修建祠堂,祠堂坐落於(原)南開區北門內大街,門牌136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