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誤區:避免陷入“能力陷阱”,才能更好的助力職場


職場誤區:避免陷入“能力陷阱”,才能更好的助力職場


或許在某一方面特別強,並不一定是好事。

比如,在過去汽車還沒有被髮明出來的時候,馬車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那麼生產馬車的師傅就是非常熱門的職業。

如果生產馬車的師傅整天只研究如何製造又漂亮又結實的馬車,而不去觀察外部環境,保持與時俱進,那麼慢慢的他就會掉入能力陷阱,除了造馬車其他一無所能,最後等汽車發明出來了,再優秀的馬車師傅最終還是被時代淘汰。

這種掉入能力陷阱例子在如今職場中普遍存在,正是因為一直沉浸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而忽略了周圍的競爭環境,最後陷在舒適區不能自拔。

有人認為,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不是很好嗎,按照傳統觀念,擁有一技之長確實是鐵飯碗生存的保障。如果在如今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可能就不一定適用了。

比如,當年珠算是衡量一個會計師水平的高低,一個經驗豐富的會計在算盤上總能快速的“啪啪”撥動著算珠,但是擱現在,人工算盤打的再快都快不過計算器,這也是能力陷阱的一種。

在這快速發展的時代,避免自己掉入能力陷阱最好辦法就是擁有多重技能,你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一定不能成為某個崗位的專家。

職場誤區:避免陷入“能力陷阱”,才能更好的助力職場


能力陷阱

01 什麼是能力陷阱

這種能力暫時可能很強大,但只能適應產業發展某一階段的需要或適應某一領域競爭的要求,不能適應產業下一階段發展或競爭環境的變化。

如果糾結的問題是做擅長的事情到底好不好,答案肯定是好的,但是為了一件事花費了自己五年、十年的時間,最後完成了這件事情的目標,但是自己群獲得的價值跟投入不成正比。

比如說,有個朋友在一家公司做品質工程師,他的未來規劃是花3-5年的努力做到主管以上的管理職位,所以他接下來就花更多的時間去跟領導套近乎、拉關係上,而在品質技能上卻沒有花時間精進。

結局很可惜,朋友的付出最後沒有如願,原因是公司戰略轉移搬遷至內地發展,但是朋友想留在大城市打拼,所以只好另謀高就。

朋友因太多時間陷入在晉升上,結果專業技能被荒廢,沒有最初沒有考慮到多重發展機會,最後被陷入單一的能力漩渦。

一般來說,一個崗位正常2-3年就可以輕車熟路的上手,找到規律之後,工作開展起來比較得心應手,甚至還會帶來短期的滿足感。

當你陷入一項能力的陷阱之後,慢慢會養成某一項技能的惰性,並且沉浸其中不願醒來,從而不願意去學習其他的技能。

所以陷入了能力陷阱,就相當於阻斷未來發展之路。

02 能力陷阱的現象

據網上報道,很多企業80%的員工認為自己當前崗位的能力不能滿足下一個崗位的要求,所以遲遲不敢跳出當前舒適區。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企業老員工是否願意嘗試改變,讓自己發展多重技能,擁有更多的競爭力,然而90%的人都說願意嘗試改變,但是最終沒有改變成功。

舉個例子

我有個同事老何,2007年7月份進入公司,至今已經有近13年之久,進來的時候職位是主管,到現在為止,也只晉升了一級經理的職位,這麼多年來抱怨聲越來越大,苦苦尋求改變又不願改變。

每次跟老何聊到公司時,老何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說,自己在公司付出這麼多年與自己得到的回報不成正比,每次有機會跳槽時,老何也是遲遲猶豫不決,直到現在。

老何就是典型的陷入能力陷阱的職場老黃牛。

到底是什麼原因陷入能力陷阱

1、時間太緊: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想工作之外的事。

2、企業文化:公司各崗位之間分工明確,交集太少,阻礙了自己發展路徑。

3、缺少方向:內心想改變,但是沒有改變方向。

4、顧慮太多:做改變之前自信心不夠,做事總是瞻前顧後。

5、耐心不足:無法持續堅持,無法適應舒適區之外的工作模式。

單一技能並非好事

03 如何跳出能力陷阱

能力陷阱正在悄無聲息的吞噬著你未來發展之路。這是一個無情的事實,那麼如何讓自己避免掉入能力陷阱應該是每個職場人應該思考和注意的事情。

多一些思考,多一重保障,多一些努力,多一些選擇。

舉個例子

雅各布是歐洲一家食品企業負責生產的副廠長。這家食品企業被一個投資商兼併,獲得了充足的資金,開始擴大生產規模。雅各布的頭銜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所以他仍然保持一貫的管理方式,每天都在生產線現場辦公,處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矛盾。他堅持認為,之所以自己過去的業績不錯,完全是因為他事無鉅細的管理風格。

結果怎麼樣呢?到了年底測評的時候,所有人都對他一肚子抱怨,下屬希望他多給一些工作的空間,老闆希望他加強和其他部門的合作,儘快落實生產線的改造計劃。

雅各布屬於典型的掉到能力陷阱中的例子。他沒有意識到,在工廠擴大規模之後,他一直以來擅長的那套東西已經行不通了。

所以,把你帶到現在這個位置上的能力,很可能是沒辦法再把你帶到下一個位置上的。過去成功的經驗,往往會成為繼續發展的阻礙。這是能力陷阱最能迷惑人的地方。

讓自己多學幾項專業技能,以應對複雜多變、不確定性的工作環境。

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1.自我審視現狀

審視自己的工作範疇和前景,去除沒意義的會議、應酬和差旅,不要每天處在四處救火的處境,騰出更多的時間審視,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具體怎麼做?

比如花同樣的時間在讓自己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彌補自身短板,不要因為短期的舒適忽略後期的挑戰,更不要用假勤奮來欺騙自己。

很多人都會認為認認真真把上班一件事情做好即可,於是每天都是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耘一遍又一遍,周邊部門的任何事情不管不問,因為工作流程逐漸熟悉,平時按80%的精力,現在可能30%的精力即可,如果逃脫不了舒適區,就會掉入能力陷阱中。

2.重新定義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決定你社交圈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人都只會悶頭做自己的事,結果把自己弄成企業的一名默默無聞的螺絲釘,而不是橋樑紐帶,一味跟隨他人的方向,很容易迷失真正的自我。

在企業內部,儘可能讓自己成為橋樑,成為事物的連接著者,站在事情之外來看待事情本身的結構性和複合性。

同時,在企業外部也要培養自己的社交圈,瞭解外部世界的真實信息,而不是躲在家裡道途聽說,根據自身的優點調節未來的方向。

關於拓展人際關係可以借鑑《六度分隔理論》,主要原理是通過自己的老關係來延伸自己的新關係,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的牽線搭橋,你就可以認識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陌生人。

可能你只是覺得它很好玩——原來我和世界首富、和美國總統之間離得也不是很遠嘛!

那你有沒有想過,它對你的關係網絡有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呢?當然,要想穿過六度分隔認識一個人,這個難度確實是很大。你可以想辦法結交朋友的朋友,讓他成為你直接的關係。而如果你還能通過朋友的朋友再建立其他的新關係,穿過三度分隔,那你已經可以算是建立關係的高手了。

3.多元化發展

培養自己多重職業技能對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多元化發展也是逃離能力陷阱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

很多職場中都有想過怎麼去拓展技能,但是不知道花費時間到底夢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就是沒有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就不想去做。

在實踐中提升自己

先上路,再趕路

無論什麼事情的投入都不是100%的回報,只能大概率對自己有幫助就去做,做了之後效果才會慢慢凸顯出來,才會真正明白自己做的意義。

如果非要弄明白之後再去行動,可能黃花菜都涼了,因為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只有做了之後你才會明白真正做的意義。

舒適區是阻礙成長的再大絆腳石,人生兩條路可選:你不是在舒適區滅亡,就是在舒適區爆發。

跳出能力陷阱最有效的方法是跳出舒適區,越晚行動難度越大,每天制定適合自己的成長計劃,每天逼迫自己去成長,多掌握幾項技能,多一些競爭機會。

04 突出重圍的三點落地建議

第一、把表現目標改成學習目標。

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改變,不願意擴展自我,是因為他們太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沉迷於自己設定的表現目標。

當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你現在表現如何,你就不敢犯錯,不敢嘗試新東西。那未來呢?等到一個真正重要的角色擺在你的面前,你發現以你原來的能力,以你一直以來給自我的定位,你根本hold不住。

你已經習慣於讓自己縮在一個固定的角落裡,從而眼看著寶貴的機會從你身邊溜走。

所以,把眼光放長遠,重點關注你能學到什麼東西,用學習目標代替表現目標。

持續的學習帶來持續的改變,這是成為一個領導者必備的品質。

第二,可以做一個優秀的模仿者。

你可以嘗試找一些你熟悉的領導者作為榜樣,最好是你身邊的人。認真地觀察,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來作為擴展自我的方向。

不要覺得模仿起來好丟臉,事實上,領導者也都是在模仿中成長的。

所以,大膽地向你見過的、聽過的人學習領導的藝術。當然不是讓你找個人全盤照搬,而是多方借鑑,有選擇地吸收、改進,最後形成一套自己的領導哲學。

第三,用故事重塑自己的形象。

你需要找到自己的領導力故事,也就是你在領導力方面的個人最佳實踐。一方面把它作為和別人交流、拉近距離的手段,另一方面這個故事也在塑造你對自我的角色認知。

不過故事中體現的自我形象也需要與時俱進。當你有了新的目標,你可能就需要匹配一個新的故事。

最後

能力陷阱在現實職場中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確實存在的一道鴻溝,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審視自己現狀並進行評估自己的能力陷阱在哪,才能有效的避免自己掉入“能力陷阱”。

其次,培養自己多重技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多充電,站在更高的角度,更深層次思維看待分析問題,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

通過上述三步法將自己的想法進行落地,凡事先上路再趕路,不要等計劃好再去行動,想一百遍不如做一遍,每日精進就是撞擊平庸生活的最好方式。

總結一句話:

跳出舒適區,先行動,後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接近你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