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底層新邏輯:用雲+AI+5G+芯,造就智能中國


“新基建”的底層新邏輯:用雲+AI+5G+芯,造就智能中國

在這個宏大進程中,中國無數高科技企業勢必崛起。

  算力是新生產力,數據是新勞動對象,“雲+AI+5G”等ICT基礎設施是新生產資料。

【1】

  2020年伊始,全體中國人開始親歷一場數字化戰疫。

  從秒級完成上百張CT影像篩查、診斷效率提升至少10倍的AI,到綜合運用“雲+AI+5G”完成的實時機動病毒基因測序,再到用智能語音打造疫情回訪系統……戰疫的數字化能力,已滲透得無處不在。

  十萬火急的戰疫前線,哪怕提前1秒,都能從死神手中搶下人命。

  戰疫期間,由大數據、AI加持的智能物流,則成為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調配戰疫資源的關鍵剛需。

  像京東智能供應鏈,僅1天,就把鍾南山團隊捐贈的100臺呼吸機運抵武漢,獲得鍾南山院士高度點贊。之後,京東再接再厲,僅運送的醫療應急物資就高達1.5萬噸。

  與此同時,“基建狂魔”在火神山大秀肌肉,另一條戰線上的“新基建狂魔”,也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理論上,完成一家大型傳染病醫院的信息化系統安裝,至少要緊鑼密鼓籌備30天。但中國電信和華為全面爆發,72小時完成交付。

  為不影響同步開展的基建施工,他們甚至放出光纜穿越知音湖,直上火神山。

“新基建”的底層新邏輯:用雲+AI+5G+芯,造就智能中國

  之後,整套5G通信系統接入華為雲,火神山“遠程會診平臺”隨即與各地醫院緊密相連,遠程監護、遠程會診、遠程手術悉數展開。

  2月10日,連國家領導人在北京地壇醫院與火神山醫院連線,向醫護工作者表達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用的也是華為雲WeLink系統。

  復工復產大潮湧動,雲計算更是大顯身手。

  在中小企業集中的江蘇常州新北區,地方政府與華為雲密切合作,把“華為雲復工復產大管控平臺”用到極致。企業只要在線填表、拍照上傳,即完成復工申請;政府人員只要掏出手機,用華為WeLink隨審隨批。

  這在降低管控風險、減少工作量的同時,大大加快了復工復產的速度。

  在江蘇、浙江、吉林、湖南等15個省,100多萬企業、3000萬人用華為雲實現快速復工。

  伴隨境外輸入性病例持續走高,邊境口岸,又成為數字化防疫的新陣地。

  在首都機場T-3航樓站,商湯科技的AI技術,讓過境旅客不需停留、無感測溫。系統會自動篩查出體溫高過37.3°C的人員,加以提醒。

  即便面帶口罩的人們行色匆匆,強大的“邊緣計算+AI”能力,亦一舉實現“口罩人臉識別”,使逃避者難以遁形。

  人們驟然發現,以“雲+AI+5G”為代表的數字化能力,正成為國家和社會高速運轉不可或缺的“水電氣”。今天的人們,乾脆賦予它一個全新的名號——新基建。

【2】

  3月4日,最高層會議將5G、AI、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確立為“新基建”。

  回顧數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要義,危機總是伴隨契機,在新舊動能轉換的一次次基建拉動中,成就了“基建狂魔”的強悍體質。

  不論是97金融風暴、03年非典疫情,還是08年次貸危機,中國多次祭出的“鐵公基”,強力熨平了跌宕的經濟低谷。這些超前的基建拉動,造就了中國14.26萬公里的高速、3.5萬公里高鐵,以及年產7萬億千瓦時的電量、9.96億噸的鋼鐵。

“新基建”的底層新邏輯:用雲+AI+5G+芯,造就智能中國

  全球500多種重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高居世界第一。

  這種問鼎全球的超級製造力,一旦與日進千里的數字化相結合,會爆發出怎樣的威力?

  從德國的“工業4.0”到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從中國製造2025到“新工業法國”,所有強國都在追尋致勝的終極答案。

  2020年,當疫情帶動了“新基建”,隨即引爆了5G、AI、雲計算等產業升格。“新基建”從未像今天這樣,被寄予大國崛起的厚望。這一過程中,註定將湧現出一批中國科技巨頭,它們無疑將分享最豐厚的政策紅利,亦是助推中國全球崛起的最大關鍵。

  而“新基建”最大的基礎是什麼?本質上,是算力。

  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阿里、騰訊……幾乎是一張算力排行榜!

  全球GDP前五的國家——美、中、日、德、法,與全球服務器出貨量排名幾乎一致。

  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北上廣深和浙江,每萬億GDP的服務器需求量遠高於其他地區。

  更何況,5G還將掀起一場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革命!

  有預測顯示:2023年,全球將有350億設備接入互聯網,數據量將突破175ZB(1ZB=1048576TB)。今天看來強大的超算,在天量數據面前將力不從心。

  著名的安迪-比爾定律,更揭示出一個殘酷事實:不論安迪(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提供多少算力,比爾(微軟前任CEO)都能全部拿走。硬件廠商生產再多的服務器,算力的需求都將永無止境。

  算力是新生產力,數據是新勞動對象,“雲+AI+5G”等ICT基礎設施是新生產資料。

“新基建”的底層新邏輯:用雲+AI+5G+芯,造就智能中國

  復工復產的形勢,也足以說明問題。越是數字化程度高的企業,遠程能力越強大、復工彈性越充足,免疫力、生存力越強。

  但算力從哪裡來?從雲中來,從邊緣來。

  快速幫助醫生篩選新冠患者的AI輔助診斷,背後湧動的,是雲端的算力;當無數機器人在“燈塔工廠”自行運轉、晝夜不息,背後支撐的,是邊緣的算力。

  5G的高帶寬、低時延,也將驅使用戶的端應用,日益走向雲化。不論是雲遊戲還是AR(增強虛擬現實)視頻會議,渲染在雲、交互在端的高速體驗,很可能顛覆人們的工作、娛樂、生活方式。

  於是,被“新基建”欽點的大數據中心,也必將顛覆自身使命:在當下,它們依然偏於大數據“存”儲;在未來,它們無疑將著重輸出“算”力。

  這種端雲算力同構的新生態,將把數據中心重構為計算中心。算力會像電力一樣,成為每個城市、企業、家庭離不開的“新基建”。

【3】

  但歸根結底,算力要從創新中來,從“芯”中來。

  以雲計算為例,中美共同瓜分了全球75%的雲市場。看似勢均力敵,實則難掩中國在芯片領域的底層差距。

  由上百萬服務器構建的超級數據中心,無一不是建立在Intel x86的架構上。由芯片、到硬件、到雲端到軟件的全套生態,都是基於Win-tel架構。

  也就是說,要用人家的發動機,就只能接受人家的螺絲、扳手、電線、汽柴油,乃至說明書和行業標準。

  面對如此困境,服務器芯片領域,卻不乏飛騰、鯤鵬、兆芯、寒武紀等來自中國的挑戰者。

  “國家隊”背景的飛騰,是中國服務器芯片的早期開拓者之一。

  早在2006年,飛騰就成功研製了兩代SPARC架構的國產CPU,在關鍵領域實現了規模化應用。但SPARC孱弱的生態系統卻使飛騰CPU在大規模商用上進展緩慢。此後,2012年,飛騰轉向ARM架構進行芯片研發。

  歷經多次迭代後,直到2019年,飛騰推出桌面級四核處理器FT-2000/4,在核心技術上實現了突破,縮小了與國際主流桌面 CPU 的性能差距,成為性能最強的國產CPU之一。

“新基建”的底層新邏輯:用雲+AI+5G+芯,造就智能中國

  2019年9月,華為基於“鯤鵬+昇騰”雙引擎,全面啟動計算戰略,致力於為世界提供最強算力。

  其中,作為通用算力處理器的“鯤鵬”,具有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等特性。特別是鯤鵬920,作為業界第一顆64核的數據中心處理器,性能比業界主流處理器高25%、內存帶寬高60%。

  作為AI算力處理器的“昇騰”,則包括了“訓練”與“推理”芯片。像用於訓練的昇騰910,半精度(FP16)算力達256 TFLOPS,達到業界的2倍。

  而由數千顆昇騰處理器組成的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Atlas 900,總算力相當於50萬臺PC的集成,是目前全球算力巔峰的代表。

  由於掌控了“新基建”最底層秘鑰,鯤鵬還開始構建起生態夥伴共同體。

  2019年7月,華為雲與25家企業發佈“華為雲鯤鵬凌雲夥伴計劃”,全力打造鯤鵬計算生態。360、聯通、移動、電信、浙江大學等知名公司和院校,盡在其內。

  疫情期間,東華鯤鵬產業生態基地,落戶嶗山;神州數碼則在廈門宣佈,動工建設首個鯤鵬系列產品生產基地,屆時,這裡將生產搭載鯤鵬芯片的神州鯤泰服務器及PC。

  如今在“新基建”指引下,鯤鵬生態產業園在全國4大直轄市、15個省遍地開花,成為地方政府加快數字化建設的強力抓手。

【4】

  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研究顯示,數字化技術的長期技術回報,是非數字化技術的6.7倍。它已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主引擎。

  IDC則預測,2023年,數字經濟產值就將佔到中國GDP的67%,超過全球5個百分點。

  顯然,全球頂級智囊都看準了數字經濟這塊致勝高地。但不是所有國家,都具備中國這樣發起“新基建”的制度優勢和工業能力。

“新基建”的底層新邏輯:用雲+AI+5G+芯,造就智能中國

  2008年次貸危機,中國的“四萬億”超前建設投入,激活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為當下數字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埋下重要伏筆。

  2020年新冠疫情,勢必將中國科技領域的“新基建”推向全新高峰,令“雲+AI+5G”全面爆發。也只有“新基建”崛起,中國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數字鴻溝,企業才能加速數字化轉型,社會才能憑數字化高速運轉。

  而未來中國,也很可能成為一個線上與線下、物理和數字高度融合的世界。當數字化能力滲透得無處不在,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中國也將噴薄而出。

  在這個宏大進程中,中國無數高科技企業勢必崛起。僅一個華為,很可能不夠。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