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很多網友吐槽“英式抗疫”,大多源於對國情、文化、民眾心理以及醫療體系的不理解。

“群體免疫”在世界各地炸了鍋後,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回應:大眾對“群體免疫”斷章取義了,這不是英國政府的目標或者政策,這是一個科學概念,我們的政策是保護生命並打敗病毒。

英式抗疫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最關鍵的一點:假設民眾“不是愚蠢的,而是可以被信賴、被託付的”。

3月20日,正值週五,倫敦東南部,靠近布利克斯頓(大倫敦地區的35箇中心之一)的小餐館“旺發”,不到5平方米的小店堂裡兩個身著英國版美團“Deliveroo”外套的快遞員在等著取外賣。福建老闆娘王姐正忙著接電話、給廚房下單、包裝炒飯。這一天,外賣生意比平日多了。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通常英國人都有下班後同事交際應酬的習慣,街頭酒吧餐館往往人滿為患,但英國政府在當天宣佈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當晚關閉所有酒吧、咖啡館和餐館,同時也按兩天前既定的方案,關閉中小學校——這標誌著應對新冠病毒的措施進一步升級。當天,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至3983人,其中177人死亡。


當地時間23日晚上(北京時間24日凌晨),英國防控再次升級,首相鮑里斯發表電視演講,要求民眾除了購買必需品、每天一次的鍛鍊、醫療需要或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以及不能在家完成的工作之外,必須留在家中。並要求關閉出售非必需品的商店和圖書館等場所(公園繼續開放供人們鍛鍊)、停止在公共場所舉行兩人以上的聚會(家人除外)、停止社交活動(葬禮除外)。如果不遵守,警察有權干預,包括罰款和分散聚會。截至23日,英國確診人數增加至6650人,死亡335人。

王姐來英國20多年,英語新聞看不懂,主要信息還是靠中文媒體。微信裡各種“英國政府消極抗疫,放任瘋狂人傳人”、“群體免疫法,拿人命豪賭”、“海德公園、西敏寺將成停屍房”的帖子滿天飛,把形勢形容得十分恐怖。遠在中國的老家人擔心,不停發語音問疫情,讓不行暫時回國避避風頭。

但王姐眼見英國人依然淡定,和微信中的恐慌差別很大。“我們主要做外賣的,國內最嚴重時,這裡並沒因為是中餐生意受什麼影響。前一陣子倫敦開始有疫情了,照理叫外賣應該的多,但這些老外他們不管啊,還到處出去吃飯聚會啥的,你看有哪個戴口罩的?”

不過,如今防控措施升級,人們的生活也開始發生改變。“政府要求關閉堂食的餐館,對我們沒有要求,” 王姐手機上的訂餐APP叮咚作響,提醒她不斷進來的訂單,“外賣生意不受影響,反倒忙起來了。”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英國版“美團”快遞員


“群體免疫” 爭議的出爐


3月3日,確診人數39人時,英國公佈了抗疫計劃,分為遏制、延緩、緩解、研究四個階段。3月12日,確診人數突破590人、死亡10人,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和全英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爵士、全英首席醫學顧問克里斯·威迪教授共同出席新聞發佈會,宣佈計劃進入第二階段,即延緩,並說:很多家庭可能會失去摯愛的家人。

第二天,瓦蘭斯接受採訪時,提及認可一個科學概念“群體免疫”,經媒體報道被誤讀為英國抗疫目標後,傳到中國國內幾乎炸了鍋,大多數人表示難以置信,認為英國政府不作為、草菅人命。

生活在英國的一部分華人也開始恐慌。某航空公司英國直飛中國的公務機包機單程機票據傳炒到了18萬,訂票網站上需中轉的普通經濟艙票價也從平時的三四千飆升到了一兩萬。


就讀於帝國理工學院的陳同學,在父母催促下,全程滑雪眼鏡、口罩加毛線帽,從倫敦希思羅機場出發一路輾轉。降落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核酸檢測後,他發了個朋友圈:“人在囧途。經過兩天多的折騰,終於到達酒店,開始隔離期了。完全不知道下一步這個世界會奔向何方,完全不知道下一次自己什麼時候回英國。”

相比之下,英國本地居民除了各大超市排隊掃貨罐頭、手紙、通心粉和水果蔬菜外,大多心態平和表現淡定,社會秩序井然。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倫敦國王學院醫學統計學教授及大數據統計諮詢中心主任王巖中教授,是重大疾病預測模型構建和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及臨床試驗的世界級專家。已於英國學習和工作了20多年的他,對目前的抗疫計劃持贊成態度,認為其從英國國情現狀出發,相對謹慎穩妥。

“英國之前出臺任何政策,政府都要捱罵,為何這次罵的人比較少?目前國會網站上簽名請願人數約30萬,而英國人口近6800萬,只有百分之零點五不到的人(表達了)反對。鮑里斯宣佈抗疫計劃時,跟他一同出現的派屈克·瓦蘭斯爵士和克里斯·威迪教授,祖師爺級別的,背後幾十位專家團隊,全部是世界頂級的流行病學家、生物信息大數據學家和病毒學家。我們同行之間平日學術爭論很多,看到這個陣容做出的計劃,也都達成共識,它絕對嚴格依據科學制定,在沒有疫苗情況下,也可以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能最大程度將死亡率控制在最低。”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王巖中教授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中,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合作,共同關注新冠病毒對心臟及心腦血管的可能影響。對於網上“抄作業”的說法,他認為各國國情、民眾心理都不一樣,好比考卷完全不同,作業其實沒法抄。中國厲害在國家執行力強、醫院硬件設備齊、老百姓配合程度高,這是任何國家都難比的。

就英國來說,自1948年起實行的一直是全民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小到擦傷,大到癌症手術或基因治療,全都免費,只要付個10鎊不到的藥物處方費。治慢病很慢且醫院與醫院之間沒有太大區別;但對急症非常快,打999急救電話後,視情況甚至可動用直升飛機,病人不需要花一分錢。NHS一直是英國全民的驕傲,曾與哈利·波特一起,作為最能代表英國的兩大元素出現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NHS遵循普遍性原則,無論貧富按統一標準享受,是英國福利制度的最大項目開支,它的主要經費來源是稅收。脫歐之後,NHS面臨醫護人手缺乏等嚴峻挑戰,如今新冠疫情席捲而來,倘若民眾恐慌大量湧向醫院,擠兌有限的醫療資源,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很多網友吐槽“英式抗疫”,大多源於對國情、文化、民眾心理以及醫療體系的不理解。居住在英國的華人,基本可以分成這幾類:在當地從事餐飲、美容、服務等工種的勞務人員,不會英語或只會簡單交流的英語,主要信息來自於中文網絡媒體;留學生群體,與當地人融入程度不高,對學業以外的相關政策缺乏瞭解,被父母和周圍同伴影響決策;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華人工薪階層,可以直接看英文官方數據或者正規媒體新聞。王巖中教授認為,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就造成各人心態不一,面對疫情的反應也不同。

英式抗疫可圈可點之處

八點健聞訪談了多位流行病及公共政策領域的專家後發現,英國政府對疫情的應對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最關鍵的一點,是它假設民眾“不是愚蠢的,而是可以被信賴、被託付的”——正如倫敦城市大學著名學者、暢銷書《大流行病世紀:百年恐慌、癔病和傲慢》作者馬克·霍尼格斯鮑姆所說:儘管政府的抗疫計劃尚未奏效,但我們擁有理性的公眾和理性的媒體。

一、第一時間坦誠面對公眾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新聞發佈會上,不扮演包打天下、無所不能的父母官,而是先把最壞的可能告知大家: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可能是英國這一代人面臨的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更多的家庭,得做好失去所愛之人的準備。根據模型測算,最糟糕的情況是約80%的人可能會被感染;兒童也可能受到感染、“病情嚴重”;隨著疫情發展,可能會關閉學校、減少公眾聚會、居家上班;在疫情最嚴重時,可能會有高達“五分之一”的勞動人口請病假,到時英國警隊可能只有警力應付最嚴重的犯罪和維持公共社會秩序;為了治療新冠病人,到那時醫院也可能會推遲非緊急病人的治療。

接下來,向公眾展示經過專業團隊論證的整個抗疫藍圖及四階段步驟,令大家提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並告知當前正處於“延緩”階段,儘可能延緩疫情傳播的進程,把發病速率降低,從而給醫療系統儘可能爭取應對的時間。

民眾的恐慌源於無法掌控和不知所措,當他們被清晰地坦誠告知,心理上也就做好了預期和準備。

二、信息公開透明


英國政府官方網站gov.uk專門設立新冠病毒專區,發佈公告並隨時更新政策和專業醫療資訊,最大程度涉及公眾關心的方方面面。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英國政府官方網站截圖

被中國很多自媒體翻譯轉載的英國疫情大多來自《每日郵報》《太陽報》等小報,內容和標題往往誇大其詞,目的在於抓人眼球從而獲得閱讀量。而英國普通公眾早已養成了日常習慣,有任何大大小小的民生訴求和疑問,不會依靠道聽途說,直接上政府官網搜索公開免費的官方資訊,瞭解詳細辦事流程。

三、有效利用媒體及公共平臺


鮑里斯·約翰遜本人是記者出身,深知媒體的重要性,其幕僚團隊軍師多米尼克·康明斯更是熟稔媒體的運作。在新冠疫情襲來之時,鮑里斯攜專家團隊向全民電視及網絡直播宣佈抗疫計劃,至今每天都會準時舉行公開且直播的“新冠疫情記者發佈會”。在推特、臉書等新媒體平臺上不間斷地以首相個人號、團隊號或者官方號,發佈最新疫情進展,同時鼓舞民心。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鮑里斯新聞發佈會


國會網站上常年設有“請願”專區,不僅僅為了新冠疫情,任何人都可以就任何主題發起請願,只要超過10000個簽名,政府便會回應。網傳的“600多個英國專家聯名抗議政府抗疫計劃”並未在國會請願網站上查到,而有30多萬簽名的“要求整個英國各地全部封城”的請願帖(“要求刺蝟成為保護動物”的請願帖簽名是4萬多),政府部門給予了詳盡的回答,解釋為何要一步步來,如果一蹴而就,短期內的確可以抑制疫情,但卻可能給NHS和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創。況且從所有歷史上的流行病大數據來看,就算短期被抑制了,當一切隔離措施取消之後,疫情很可能會捲土重來。

政府官方網站還設有媒體聯絡處,公開24小時聯繫方式,無論專業記者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致信或致電就疫情發問。

三、全民動員,全民參與


疫情尚未嚴重之時,各界已經陸續從工作或學習的地方、孩子的學校、社區診所,甚至自己常去的圖書館、餐廳或健身中心等渠道獲取郵件,被告知“疫情正在逼近,我們正在關注並做好各種應對的準備,也會隨時通知你疫情的進展,以便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如果你對疫情感到恐慌,可以尋求心理支持的途徑”等等,令民眾從社會、經濟、醫療、心理等多個層面準備應對疫情繼續惡化的局面。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社區互助信件


各大超市早早制定了疫情期間的備案,以應對可能的哄搶,並做了演習和預估。學校也給予大中小學生各種關於新冠病毒的知識,教大家如何理性科學地看待疫情,同時科普避免中招的衛生習慣。

平日裡並不從事臨床工作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醫學人員,也被郵件通知要隨時待命,在疫情最危險時可能會被徵集到NHS增加力量,而最近退休的醫護人員也被通知可能會被隨時召回工作。大眾普遍感到自己並非袖手旁觀或消極等待中,而是肩負使命,隨時準備為這個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四、及時面對質疑、澄清誤解

“群體免疫”在世界各地炸了鍋後,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接受BBC採訪回應:大眾對“群體免疫”斷章取義了,這不是英國政府的目標或者政策,這是一個科學概念,政策是保護生命並打敗病毒。

當被媒體質疑英國行動太晚,錯過了最佳抗疫時機,瓦蘭斯解釋:從一月開始就已在研究和預備措施了,並不是這兩天一拍腦袋的結果。而且現在也已經在一步步按計劃實施措施了。不願意因為某些外界壓力,就在錯誤的時間裡,匆忙採取計劃外錯誤的措施。

英國西北部前公共衛生區域主管約翰·阿施頓教授說英國抗疫行動計劃是一群木訥的學術呆子制定的,瓦蘭斯答道: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但這就是目前從科學角度能制定出的最合理恰當的實用措施。

五、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諾幫助英國僱主解決80%的人員工資,上限為2500英鎊每人每月;疫情期間,不僅全民醫療免費,所有在英國的遊客,甚至無簽證黑戶人士也同樣免費;下一步重點將確保所有醫院配備有足夠的防護裝備和呼吸機;增加每日檢疫的目標為25000人。6月底前,企業都不需支付增值稅,大約增加300億英鎊的流動資金。

未來12個月全民統一福利金將增加1000英鎊;就業人員返稅金增加1000英鎊/年;個人所得稅申報推遲至2021年1月;推出企業貸款計劃提供12個月免息貸款給中小型企業;向租客們提供總額10億的支持,避免居民流離失所;自僱人士將以法定病假補貼的比例全額獲得全民統一福利金。

六、鼓勵國民健康心態


王巖中教授分享了一個剛發生在他身邊的病例。與他同辦公室27歲的小夥子,發現自己有點低燒症狀,主動打999去醫院檢測為陽性。他因為不屬於高危人群,危險程度非常低,醫生進行治療後讓回家休養並進行自我隔離。小夥子的太太目前正在懷孕中,但由於他從事的就是全球流行病研究,所以毫不慌張,到家立即發郵件通知整個辦公室都要自我隔離14天。同事們之間分享了隔離期間可以看的電影,還互相打趣,說這小夥子恢復後,就是整個辦公室最具免疫力的壯男了。

不瞭解英國抗疫行動的人以為這個計劃對老人或者孕婦等易感脆弱群體相當不友好,其實恰恰相反。國家一開始就把他們列為重點保護對象,給出注意事項和詳細建議。


被誤讀的“群體免疫”背後,英國抗疫有哪些亮點?


由於英國出臺一項法律法規的程序非常繁瑣,因此抗疫行動並非強制,而是“強烈建議”,比如,強烈建議70歲以上的老人居家隔離4個月,這個過程中,社區和各個民生部門都會給予經濟上和生活上的特殊照顧,超市等處也專門留出了全天候的“老人購物時段”。


同時,媒體不斷呼籲全民相互守望,彼此照應,各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等都設立了網上群,同事、同學、家人、朋友、鄰里之間分享各種居家趣事、幽默段子和學習鏈接,而不是一味地轉發陰謀論。

目前,英國全民正掀起規模宏大的自發相約“為我們的守護者鼓掌”(Clap for Our Carers”),將於3月26日晚8點整,任何身在英國當地的人,將同時出現在各家陽臺、窗口,一齊為奮戰在第一線的NHS醫護人員鼓掌加油。


曲玉萍|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