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堅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興和縣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向小康進軍

合力攻堅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興和縣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向小康進軍

總投資100多萬元的興和縣民族團結鄉臺基廟蘑菇種植基地助當地貧困戶就業增收。 方忠達 攝

春回大地、草木萌發。又到了一年的農忙季,家住興和縣賽烏素鎮天城梁行政村大疙塔的樊茂慧也是閒不住,開始四處打聽並謀劃著今年的種植品種和種植面積。“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各級幹部的真幫實扶,讓我家能夠迅速改變貧困現狀,逐漸走上致富之路。”言語間,樊茂慧高興之情溢於言表。一年間,樊茂慧從酗酒的“麻醉”中清醒過來,在各級幹部的幫扶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樊茂慧只是在興和縣脫貧攻堅中激發內生動力、奮起直追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從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以來,興和縣舉全縣之力,合力攻堅,堅決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自2019年8月29日起,全縣四大班子縣級領導和包聯任務單位的一把手全部住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從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單位和幫扶責任人四個層面,深入開展“八個一”聯繫服務群眾行動,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堅決拿下脫貧攻堅這塊“高地”。

發展產業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一路驅車,在蒙冀的邊界——大同夭鄉東三道溝村,我們見到了剛從村裡入戶回來、風塵僕僕的曹穎,一位“80”後村黨支部書記:一副黑框眼鏡斯斯文文,一身衝鋒衣已沾滿灰塵,笑容自信燦爛如冬日暖陽直照心底。

貧窮、落後,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崔穎兒時記憶中最深的印記。求學、打拼多年,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創業資金的崔穎,開始萌生重歸故里,帶領家鄉父老脫貧致富的想法。“回去!”帶領村裡的人從貧困的泥淖中走出來,徹底改變家鄉落後的夢想,成為了而立之年的崔穎此時此刻最強烈的願望。

2015年,懷揣夢想,崔穎回到村裡,從擔任東三道溝村委會主任到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這四年,崔穎帶領村委會用節約出來的辦公經費為村民打通了一條700米長的難行山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發動黨員群眾維修加固小壩子護村壩,消除了威脅村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隱患;帶頭捐款,為貧困戶崔天蘭籌措4.7萬元手術費,解燃眉之急……一件件、一樁樁好事、實事讓鄉親們交口稱讚。

要想讓村黨支部書記能夠說話有分量,就必須發展集體經濟;要想讓村民能夠穩定、可持續脫貧,就必須要有產業。2016年,在大同夭鄉黨委、政府幫助下,崔穎引入“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資金,在臨近國道建成310.5平方米生態木屋,出租建設成高廟子旅遊度假村,年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帶領全村種植黃芪300餘畝,綠了荒山、鼓了錢包;爭取40萬扶貧資金,建成106.8平方米的服裝加工車間,採用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模式,與烏蘭察布市晗馬服裝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就業培訓學習一技之長,讓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解決了28個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多虧了崔書記,幫我們解決了看病、掙錢的大事。”幾年前,大同夭鄉頭道溝村趙雲的妻子常麗霞患尿毒症,需要每週進行3次透析,高昂的醫療費用掏空了整個家庭。崔穎得知後,為趙雲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減輕了看病的負擔,介紹趙雲外出務工,增加了家庭收入,今年趙雲家的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順利摘掉了“窮”帽子,從沒有盼頭的苦日子,過上了有奔頭的好日子。

紮根鄉村 匯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從“城裡書記淨搞虛的”到“黃書記的工作件件都做在了我們的心坎上”,4年來,“外鄉人”黃玉印——任興和縣大庫聯鄉康卜諾村駐村第一書記,為王家梁村通上了自來水,讓只有12戶村民的卞家村搬入新村……

翻開黃玉印的工作筆記,密密麻麻記錄著全村人的性格和家庭情況:誰膽子小,發展產業要多鼓勵;誰比較莽撞,要提醒他不要蠻幹;誰在村裡人緣好,可以發揮帶頭作用;誰和誰家有矛盾,要避免兩家起衝突……“扶貧工作是個精細活,遇到的情況千頭萬緒,但是根據大家的性格和家庭情況,能夠找到打開心結的鑰匙,柔性地解決問題。”黃玉印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繡花”功夫,將一件件的小事、實事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贏得了康卜諾村全體村民的“點贊”。在黃玉印的引導下,康卜諾村引入馬鈴薯種植與加工、黃牛養殖等產業,為貧困戶開闢穩定的增收途徑,58戶貧困戶現已全部實現脫貧。

696,這是興和縣優化選派到161村委會駐村工作隊員的數字,這其中就包含了像黃玉印這樣深得民心的第一書記。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興和縣的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有太多像黃玉印這樣來自他鄉,卻把他鄉當作故鄉的“同行者”,他們同心、同向、同行,紮根在鄉村,走過興和縣的山山水水,走進興和縣的家家戶戶,丈量著土地、改變著農村,為興和縣的脫貧攻堅匯聚起強大的力量。

藉助“外力” 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開春了,地裡馬上就有活幹了。”53歲說話嘎巴脆的翁鳳霞告訴記者,往年沒有疫情的時候,她早就去呼市打工了。兩年前,她還常年在呼市打工掙錢供女兒上學,而從2018年9月開始,翁鳳霞就在家門口工作了,平均每月工資3700元,不比外出打工掙得少,而且再也不用拋家舍業了。

翁鳳霞所說的工廠就是位於興和縣大庫聯鄉幸福村委會的興和縣明興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距她家的距離僅一牆之隔。

興和縣明興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是大庫聯鄉引進的一家主要生產澱粉的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高於市場價收購馬鈴薯、吸納就業等模式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成為了大庫聯鄉帶動貧困戶增收的中堅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在用工季節,工廠的固定用工和季節性用工最高達到150多人,月人均收入在3500元以上,直接帶動60戶貧困戶實現增收。同時,為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大庫聯鄉政府與明興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以資產抵押型資金託管的模式進行合作,將300萬扶貧資金注入企業,並每年以8%的收益回饋給300多戶貧困戶,戶均增收800元。

“北薯、中菜、南雜豆”一直以來是興和縣農牧業產業的格局,絕大多數的農牧業龍頭企業都是依託這些優勢而建。位於民族團結鄉西北方向4公里處,投資1.65億元、佔地1405畝的烏蘭察布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興和分公司生態養豬一體化產業項目,是民族團結鄉鎮黨委、政府順應市場需求、大膽突破的有益嘗試。

民族團結鄉鄉長富海為我們算了一筆賬:將京蒙對口幫扶資金450萬元注入烏蘭察布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興和分公司生態養豬一體化產業項目,實行資金託管經營,前三年按年化利率8%,後三年按6%分配紅利;紅利作為9個村委會集體經濟收入,通過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設置公益性崗位,每人每年享受崗位補貼1800元。同時,項目建成後,公司優先為貧困戶及貧困戶子女提供工作崗位,使他們每月有1500-2500元不等的穩定工資收入,可以實現家庭穩定脫貧。

眾力並則萬鈞舉,人心齊則泰山移。興和縣緊緊抓住人才這一主要因素,凝聚起村黨支部、駐村工作隊、鄉鎮黨委政府各級幹部的力量,藉助中央定點幫扶、京蒙對口幫扶等“外力”,內外並舉、上下貫通,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發展產業,著力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舉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闊步向全面小康進軍。記者 邵敏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