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刑事律師會看到壞人最好的一面,離婚律師會看到好人最壞的一面。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當Scarlett Johansson和Adam Driver在《婚姻故事》裡口水橫飛,貢獻了大量關於婚姻愛情的臺詞時,我只記住了劇中離婚律師的這句話。離婚的現場,沒有最難看,只有更難看,而電影呈現的,不過是婚姻最不堪的一個側面。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故事》從去年年底登場,就被提上今年奧斯卡熱門電影之一。原定今年2月底在中國上映的《婚姻故事》,由於特殊疫情下也已延遲上映。雖然電影有不少溫馨化處理夫妻情感與家庭羈絆的場面,但殘酷的離婚過程,以及徹底撕破臉的相互指責,倒是讓人好奇進場觀影的夫妻或情侶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這部電影的導演Noah Baumbach,在2005年就曾以父母離婚的經歷創作了電影《魷魚與鯨》。但生活的戲劇性就在於,14年後,他與前妻Jennifer Jason Leigh的離婚經歷,被他創作進另一個富有衝擊力的婚姻題材故事,被搬上大銀幕。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魷魚與鯨》,一部從兒子的視角出發,去看父母離婚的一部電影

《婚姻故事》被網友們提及最多的一個評論是:這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但很多專業評論人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不是一部婚姻勸退指南全由觀眾說了算。如果你看完了依然對婚姻充滿希望,那就不是。如果你因此若有所思,產生恐婚情緒,那他就是一部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關於離婚,過程大體都差不多,從提出到法律執行,就是一個扔掉風度相互抓撓的過程。如果雙方能平和走完流程,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不能,過去所有對彼此不滿的生活細節,都會被無限放大。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故事》所呈現的只是某個階層,非常生活化的離婚場景。電影中紐約的街景讓我想起去年的情感系列劇《摩登愛情》。但事實上大家都會很自然地將電影同1979年的《克萊默夫婦》對上號,因為這兩部電影實在是太像了。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故事》與《克萊默夫婦》,似乎連海報設計人物造型都很像

但不同之處在於,兩部電影展示的其實是兩種不同階層身份之間的離婚爭權拉鋸戰。《克萊默夫婦》中,男主人只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普通職員,沒有非常高的身份地位意味著他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刻苦工作,才能很好地維持一箇中產小家庭的正常運轉。而《婚姻故事》,男女主人都是紐約上層的高知文藝青年,男主Charlie是一個擁有獨立劇團的導演,女主Nicole則是順便支持丈夫事業小有名氣的女演員。

表面上,兩部劇呈現的都是一場普通的離婚事件,但核心都是關於女性個體價值追求的話題。兩部劇的離婚導火索相當一致,女性在家庭角色中所承擔不平等的犧牲,讓她們不願意因為家庭的束縛,而錯過個人發展的機會。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家庭、婚姻、女性個人價值,三個不同關鍵詞組合起來,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化學反應。當一個犧牲多年個人發展的家庭主婦告訴你,她想要選擇離婚去追求個人事業,你內心或許會希望她去大膽追求,但你大概率不會支持她大膽離婚。因為你不清楚,一個為家庭犧牲事業多年的女性,選擇放棄婚姻家庭後,她需要承受多大的生活成本和風險。

《婚姻故事》中的Nicole,成長在洛杉磯的演藝世家,母親姐姐都是演員,身邊圍繞著大量與電影電視相關的關係和資源。在紐約,她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丈夫。一旦回到洛杉磯,她完全可以有預見性地判斷自己的事業會比現在更上一層樓。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而《克萊默夫婦》中,克萊默夫人的前期身份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沒有社會資源甚至身份。出走後,前半場克萊默夫人幾乎輕描淡寫。當她成功迴歸自己的設計事業後,她才有資本去和丈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故事》中作為擁有足夠多的資源和能力去爭奪權力的夫妻雙方,他們同樣有資本去請上流社會最好的律師來為他們服務。電影中有大量的信息去展示打贏官司,需要花費多大的金錢成本,但這些成本對於一個普通階層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電影大量細節鋪陳了離婚的高昂成本,以及階級性問題

對於大部分家庭而言,尤其是今天的東亞社會,更多家庭女性更接近克萊默夫人的身份狀態。不得不提到去年的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對於一部分東亞家庭女性而言,選擇事業,必定無法全心兼顧家庭。選擇家庭,她們就只能放棄自我,成為某某媽媽,某某老婆。甚至電影中丈夫的角色,搬到現實世界來看都已經過分完美了。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而回到《婚姻故事》與《克萊默夫婦》,他們都是一個非常男性視角下的婚姻故事,男性視角下的女性離婚出走,男性視角下的男性為家庭犧牲。或許你會感嘆電影缺少女性視角的場面刻畫,但正因為從男性視角去看婚姻的破碎,你才會知道女性為家庭的犧牲有多麼的不易。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男性作為家庭重要的經濟支柱,或許接管母親職責後,才知道家庭婦女的不易。

過了將近半個世紀再看《克萊默夫婦》,故事完全不過時(至少從東亞社會發展來看)。而《婚姻故事》中所呈現的情節,尤其是強調女性個人價值,大膽做出離婚抉擇的行為,對於大多數家庭女性而言卻是一種奢侈。或許因為電影與現實缺少可比性在,許多人並不同意《婚姻故事》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但未來,當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無論男女)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主流價值後,我相信Nicole式的女性抉擇也許會更加常見。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婚姻是一個家庭單位建立起來的基礎儀式。但時代發展下,無論是因為追求個體獨立的意識不斷提高,還是因為高壓的社會競爭,讓越來越多人不願因為選擇婚姻而犧牲個人發展。或者說家庭婚姻已經不是一個讓人更有安全感的選擇,個人奮鬥或許更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反觀幸福的婚姻結合,顯得無比奢侈。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故事結尾放了一枚矯情的催淚彈——兒子不經意在父親面前讀了妻子在調解會上寫關於丈夫的一篇文,瞬間將場面扭轉成一副溫馨動人的場面。這個安排略顯刻意生硬,更多離婚場面不過是從不堪過渡到反思,到相互理解,再到平靜開啟新生活。但為了讓結局顯得不那麼喪,那好吧。

《婚姻故事》:就是一本婚姻勸退指南

願你對婚姻還保有一絲樂觀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