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大爆發,還是大泡沫?教學效果才是一場大考

關注傳習邦,深刻洞察教育行業。傳道,學習,興邦。

撰文 | Bugle X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在線教育斬獲最大規模的免費流量,一口氣吃成胖子,成為疫情期間最火爆的賽道之一。一些人“預言”,大量的免費流量湧入,一直以來困擾在線教育的獲客難、獲客貴有望得以緩解,大部分在線教育持續虧損的境況也會得以扭轉。

另一些人甚至“斷言”,2015年發端的在線教育熱潮,步履蹣跚發展5年之後,正在迎來大爆發的前夜.....

- 01-

在線大爆發?實際結局斷言太早

然而,傳習邦獲得一份學習體驗報告則顯示,國內中小學“停課不停學”,轉為線上教學,實際的教學效果只能以“糟糕”二字來形容。如果有的選擇,大部分的家長、學生仍舊選擇線下教學。至少在目前,線下教學有著線上教學難以取代的效果優勢、體驗優勢。

因而,儘管有了大量免費的“疫情流量”通入,儘管5G、AI技術飛速發展,全社會網絡化生存的程度進一步提升,現在就斷言“在線教育大爆發”,在線教育大面積結束虧損狀態,仍舊為時尚早。

在線大爆發,還是大泡沫?教學效果才是一場大考

全國在線教育企業註冊地區TOP10,統計截至2020年3月,數據來自天眼查

原因在於,國內中小學教育的本地化分佈特徵尚未根本上改變,中小學教育本質上的非標化特性並未因在線學習、AI學習的到來而改變。對於國內教育界、家長和學生而言,在線教育的產品形態、服務形態仍處於初始化狀態,無論是體驗端,還是效果端,實際的成績無非“差強人意”。

實際的教學效果、學習體驗,正是國內在線教育面臨的一場真正大考。

- 02-

“在線”快進,線下集體狂奔OMO

應當指出,5年時間,國內在線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最初的錄播,前進到標配的直播,從最初的混合式教學,前進到大規模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線教學、在線學習的場景越來越豐富、體驗越來越進步,在家長、學生當中贏得第一批穩固、忠實的擁躉。另一方面,5年時間,B端的在線教育也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教師培訓,到教研開發,到技術平臺開發,再到獲客端的大平臺對接,都已湧現出一大批經受住市場考驗的第三方機構

。比如,教研版塊的高思、愛樂奇,技術平臺版塊的ClassIn、小魚易聯,各自在一個“細分”領域發展壯大。

在線大爆發,還是大泡沫?教學效果才是一場大考

2020年教育行業新增用戶城際分佈,數據來自清科研究中心

很難想象,在新冠疫情陡然爆發、線下授課集體停擺之際,沒有直播雲、ClassIn這樣的技術平臺作為堅強後盾,線下機構能夠避免全軍覆沒的悲慘境地。實際發生的版本是,線下授課叫停之後,各大機構快速接入第三方平臺,在線完成教師培訓,兩週之內基本順利“平移”大部分學生,展開線上教學。

一些線下機構甚至發現,線下轉線上“幾無門檻”,索性就著疫情的“風口”,推出各自版本的OMO平臺戰略,或是以在線事業部的模式,或是以本地化網校的模式,加入浩浩蕩蕩的“在線”大軍。

一位資深行業分析人士驚呼,長期以來,補習機構作為“補充”,圍著學校的院牆打轉,不得其門而已;疫情爆發之後,學校的大門突然打開,將在線機構突然置身於流量多得又忙不過來的“紅利行情”當中。這當中,自然也包括線下機構的OMO一翼。

- 03-

網紅化“名師”,表演式教學大氾濫

但是,一枚硬幣,有其正面,也一定有其反面。流量大爆發,是在線教育這一枚硬幣的“正面”,加上實際的教學體驗、教學效果(“反面”),才是一枚完整的硬幣。既然流量已暫時不缺,在線教育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正是進一步迴歸教育的本質,切切實實闖關,真正攻克效果不佳、體驗不好的難關。否則,潮水一般大批湧上“在線”來的家長、學生,在疫情告一段落之後,仍舊大規模回到線下。在線教育無非收穫一個過山車式的虛假繁榮。

縱觀國內教培業界,對於在線教育的討論,基本圍繞“流量”這唯一的話題展開,招生、推廣、留存率、續班率是業內人士討論在線教育的固定話題,在線教育的實際教學體驗、實際學習效果,這一類的話題由於“過於脫離實際”,而乏人問津。

為了拼命留住學生,一些任課老師甚至做鬼臉、講相聲,搞笑、逗B討好學生,卻忘了教學與網紅帶貨原是兩個根本不同的行當,“講相聲”、“表演脫口秀”,實際是用錯了場景。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過度網紅化的“表演”式講課,學生短時間聽得快樂,可以快速崛起為“名師”,但就正經的傳授知識而言,某種程度上是不是正是一種干擾。更何況,

一些“名師”無非是程序化包裝的結果,假造履歷、誇大實際教學效果的大面積氾濫,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 04-

迴歸本質,本地化教研才是“防波堤”

撇開“傳道授業”的高大上話題不說,家長、學生要求於補習機構的東西,實際並不多。應試教育條件下,家長、學生花錢報班,求的無非是短時間內成績的突破、分數的提高。即使是純粹的功利化考量,大部分在線教育的實際效果,也同線下機構不可同日而語。

因而,傳習邦大膽預言,除非在線機構在實際教學體驗、實際學習效果上結結實實投入巨資研發——並且是本地化的教研——獲得真正的突破,否則,疫情結束,家長、學生仍舊重回線下機構的懷抱,國內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結構,並不會短時間內改變。

畢竟,對於補習班而言,實實在在的提分效果,才是真正“為王”。不能有效提分、不能有效率地提分,這樣的機構不正是在耍流氓?對於佔據國內中小學課外輔導主流地位的線下機構而言,不管是不是真的OMO,“在線”實際上都是一直偏師,教學效果最好的線下面授,不管運營的門檻、管理的成本多麼高,長期以來都將是主戰場。

而本地化的教研,正是當時“洶湧”在線大潮的一道堤壩。任何時候,教研為先,正是教育機構必須死守的一道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