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清明時節,老家江西農村的三大風俗習慣,你還記得多少?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於文化和環境的差異,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農村,很多傳統習俗得到了比較好的保留和傳承。

在我們江西,春分清明時節,農村有些習俗從我們小時到現在一直延續至今,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我們老家江西吉安的農村,就有這三大風俗。

1、打艾果

春天到,艾草香,每到春分時節,鄉村的農民朋友們就會到菜園和田地裡,採下最嫩的艾草葉,加上面粉,糯米粉,糖等材料,製作成我們都愛吃的艾米果。小時候,記得奶奶每年都要蒸上很多,還用碗裝上幾碗,送給旁邊鄰居們嘗一嘗,至今想起來,都讓人懷念當時農村的那種鄉親,鄉情。

春分清明時節,老家江西農村的三大風俗習慣,你還記得多少?

2、種果樹

江西是一個山青水秀的省份,其中丘陵面積佔到42%,這樣的地理條件,決定了江西是一個較適合種植水果的省份,知名的就有贛南的臍橙,南豐蜜桔,井岡的蜜柚。

春分清明時節,老家江西農村的三大風俗習慣,你還記得多少?

到了春天,別的地方是植樹,在我們老家大部分是種果樹,每家都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院子,大人們就會在集市上選購喜歡的果樹苗,在春分到清明節時分,種上幾棵,盼望果樹成長三五年後,結出碩果累累,讓家人好友,吃上自家產的新鮮水果。

3、清明祭

小時候,每年過了春分,在清明節前,長輩們就會帶領家中的孩子,到祖輩的墳前,將雜草清理,打掃周邊環境,修剪長青樹,緬懷祖先。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孝道親情的重要,喚醒家族同胞們的共同記憶,促進家族成員凝聚力和認同感。

春分清明時節,老家江西農村的三大風俗習慣,你還記得多少?

長大後,很長時間在城市工作打拼,回農村的時間少了,但只要在老家,到了清明節,就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出去祭掃,踏青,傳承延續數千年的民族風俗。

以上是我老家江西,春分清明時最常見的民俗習慣。這些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卻從美食(民以食為天),到種植(耕種),再到精神(孝道),構成了農村人簡單又樸實的鄉俗文化。

這些民俗,在如今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有多少人還在持續這樣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