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的房市這麼走

自從住房不炒的定位開始,各地政府迫於壓力強行調控,恰恰在疫情中拯救了整個樓市,弱18年不開始強力調控,想必地方政府會配合房產商大肆推高房價完成漂亮的政績,GDP增長,同樣若不是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泡沫也被推至極限,人民及實體經濟普遍大衰退,上市公司實體、中小企業、個人都進去高槓杆炒房,也正中了以美國操縱主體的國際勢力推波助瀾,促使經濟徹底空心,全民負債高企,消費力死亡,實業消失,如果那樣,那麼對於這次意外的嚴重疫情部怕是任何行政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泡沫破裂,地方真腐破產,全民完整親手將幾十年的成果被徹底收割,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後果難以想象。好在中央決策高瞻遠矚,也正是因為強力調控才保住房市今日之可控局面。雖可控但仍然形勢嚴峻。那麼我們看看未來房市該如何走?筆者認為大概率會發生以下情況?


在疫情影響下,地方財政影響加上救市投入及經濟稅收影響財政收入,將加劇本就負債高企的地方財政壓力。那麼如何應對?無非開源節流。節流上持續壓縮削減行政開支,但相比巨大債務壓力,削減資金盃水車薪。務必加快開源。來源目前最高效的無非央行資金支持,其次重度依賴的土地財政。而在房市疫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最焦急的除了就是地方 正 服,尤其是產業空心的城市更為突顯。

那怎樣做才能快速收效呢?快速推漲,因為從房產作為投資屬性來看,投資通常買漲不買跌,首先建立投資,其次通過聯合開發商及市場媒體協作,搶佔復工人們觀望週期,快速營造漲勢繁榮,這裡面的秘訣便是一個 快 字。快速營造繁榮和尋找典型盤拉高備案價。提升整體均價在中央允許範圍內漲幅(這些都非常容易操作,畢竟裁判和運動員是一起的),適度營造壓縮市場投放節奏創造適度供應短缺。營造短期快速成交。創造利稅促進財政快速收入。但這也是一個危險的博弈操作。因此大家不必被表象所影響判斷和決策!


中長期上,疫情絕非利好,勢必兌現到實體經濟,大範圍影響就業穩定及收入,進而波及消費。操控下的繁榮必然無法持續支撐,所有影響及利空一定會兌現反應到中長期經濟基本面上,這波操控的繁榮,再次推高和透支社會負債及槓桿水平。在缺乏實業支撐的情況下,只會是拿時間換空間,甚至到了飲鴆止渴地步。因此房價也會在繁榮後兌現在4季度及以後兩三年持續小幅下行直到經濟探底後大幅企穩得到反應到市場降低負債提升消費水平得到確認後企穩。因此考慮房產投資的務必非常慎重,選擇價值成熟稀缺地段,獲取高額利潤很難,但地段能保障一定得流動性優勢。剛需不必急於出手,現金適當做保本理財,同時保持對市場關注,根據自身收入及現金能力適時入手。


最後越是在市場撲朔迷離的情況下,越是要冷靜。上帝讓你滅亡必先讓人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