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時隔一週,《電子競技在中國》放出了第二集。

這則央視出品的電競紀錄片在第一集用了10分鐘時間大談《王者榮耀》皮膚的文化輸出,因此受到了巨大的爭議,在B站被觀眾打下了最低3.3分的超低分。

但隨著第二集的播出,《電子競技在中國》糟糕的風評正在扭轉,評分也逐漸回升至3.8,不少之前打下低分的觀眾特意去改變了評價。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毫無疑問,紀錄片的第二集總體而言是加分的,但這分究竟是加在了哪裡?

玩家的戰爭

我之前曾分析過,《電子競技在中國》是無法討好所有觀眾的,電競不是乒乓球、不是美食、不是那些有著統一受眾的事物,相反,電競作為一個所有遊戲競技項目的總稱,不同群體的電競愛好者心中的電競完全不同。

有些人的電競是《War3》《星際》、有些人是《Dota》,有些人是《CS》《守望先鋒》,還有人是《LOL》等等。

儘管大家都是電競愛好者,但只關注《Dota》的玩家看《LOL》的片段會很難共鳴,而FPS玩家看著一水的MOBA遊戲也會一臉懵逼。當我們在紀錄片裡遲遲看不到自己鍾愛的遊戲時會失落,當自己喜歡的遊戲頻頻出現經典的片段會興奮。電競這一特殊的項目,註定了紀錄片觀眾們的觀看體驗會天差地別。

出於素材多寡和內容安排的考量,一個綜合的電競紀錄片很難把所有的電競遊戲展現的不偏不倚,這注定會引起不少玩家的不滿,所以電競紀錄片的評分幾乎演化成玩家的戰爭,哪個遊戲的受眾多,哪個遊戲的玩家就能在評分中佔據主動。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如果說央視第一集的低分一部分原因是沒有照顧到任何一個玩家群體,那第二集則至少有3個遊戲受眾能多少有所共鳴。

被央視報道的遊戲

《Dota2》的Ti賽事、《LOL》的S系列賽是第二集前半部分的主旋律,《Dota2》Ti賽作為獎金最高的電競賽事登場,央視科普了刀塔項目的最高榮譽——不朽盾,也介紹了中國隊只能在偶數年奪冠的“奇數年”魔咒。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在央視的口吻裡,《Dota2》Ti賽是一項獎金超過NBA的全球級頂級電競聯賽,給足了《Dota2》玩家的面子。

《LOL》S賽則作為玩家數最多的賽事登場,從在中國舉辦的S7切入,見證了那一段LOL玩家“意難平”的歷史。

首先是EDG領先SKT一萬經濟被一波翻盤的鏡頭,被網友戲稱為“蝦仁豬心”。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然後,是RNG、WE雙雙挺進4強又雙雙摺戟的失落。那一年,我們都以為RNG和WE至少有一支隊伍能打進決賽,甚至大膽一點預測,兩隻中國隊能會師鳥巢,但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RNG和SKT硬打到了BO5,輸於Faker五把加里奧,WE也負於SSG。直到現在仍有人認為如果半決賽兩邊隊伍換一下,S7就能成就LPL的巔峰。

央視這段紀錄片喚起了那段“keep your dreams and never give up”的歷史,算是踩到了LOL玩家的點子上。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由於這段紀錄片攝製於2017-2018年間,所以沒能見證LPL在S8、S9的榮光。

在後半段,紀錄片還提及了《爐石傳說》《守望先鋒》等項目,都至少保證了相應的忠實玩家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相對於第一集對電競的宏觀敘述,第二集落地到了具體遊戲的紀錄片會顯得更有內容,更能激起玩家共鳴。

核心是擂臺

值得一提的是,展示更多遊戲能照顧更多玩家情緒,這沒錯。

但《電子競技在中國》的主要目標並非是討好玩家,第二集的主題是“新世紀擂臺”,擂臺兩字就決定了這一集的主角是賽事而不是遊戲,它的目的主要是理清國內存在的各大電競賽事,並介紹存在於電競賽事裡的各個職業,所有遊戲的登場都是為了方便跟大眾科普相關的賽事。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要聊頂尖的賽事,所以出現了獎金最高的Ti賽與人氣最高的S賽;要聊成熟賽事如何突破瓶頸,所以出現了《英雄聯盟》LPL聯盟主客場賽制;要聊尚未成熟的新生賽事,所以出現了《爐石傳說》黃金公開賽;要聊電競賽事對大學生的影響,所以出現了以暴雪全家桶為主的高校星電競聯賽;要聊電競對底層勞動者的影響,所以出現了《王者榮耀》。

這是一套完整的內容結構,完完整整的把中國電競賽事體系全盤拖出,總被質疑的《王者榮耀》的出現在這裡也並不突兀,當我看到身為麥當勞店員的小俊因為公司舉辦的《王者榮耀》賽事快速的融入了集體,有了一幫可以一起奮戰的隊友,在業餘時間也有了精神支撐的時候,我真切感覺到電競不是隻在遙遠的殿堂,普通人也可以有電競,並從中汲取到積極的力量。

為什麼《電子競技在中國》第二集風評變好了?

​當然,仍有不少觀眾僅是看到《王者榮耀》的畫面就質疑其不算電競,以至於忽略了視頻本身的內容。

如果央視吹《王者榮耀》的賽事規模有多麼宏大、影響有多麼深遠云云,我們可以就此大做文章,但央視這裡僅僅是展示了電競對勞動者們的積極影響,我們大可不必強行建立一套鄙視鏈,去攻擊那些喜歡《王者榮耀》的玩家,只要能給參與其中的人帶來熱血和感動,我們真沒必要糾結什麼才算電競。

結語

如果說《電子競技在中國》的第一集讓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刻意拔高的電競產業、是《王者榮耀》刻意的文化輸出;那第二集我看到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電競賽事體系,是電競對人們產生的積極影響,邏輯清晰也足夠客觀,回升的口碑也正是對這份客觀的肯定。

最後再說一點,據電競攝影師劉一村透露,《CS:GO》因為未知原因無法播出,這對於相關粉絲來說是一種遺憾,不過這部關於電競的紀錄片自2018年就已經攝製完畢,到了2020年才終於得以播出,其中必然經歷了不少曲折和遷就,我們還是且看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