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都斛青蟹“復工”,“混養”模式有望促進提質增產!

防疫不停歇,生產正當時。

對於台山養殖青蟹的蟹農來說,

現在正是清塘、消毒、

準備投放蟹苗的好時節。

台山都斛青蟹“復工”,“混養”模式有望促進提質增產!


3月16日,

記者來到台山市都斛鎮,

蟹農王劍鋒正在安排工人對蟹塘進行改造,

今年他計劃讓蝦、蟹在稻田裡混養。

台山都斛青蟹“復工”,“混養”模式有望促進提質增產!


蟹農加緊清塘、消毒

今年39歲的王劍鋒,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養殖青蟹,他也是台山市青蟹養殖協會會長。

今年的疫情對我們蟹農的影響比較大。”王劍鋒表示,餐飲業作為水產品等重要的終端採購渠道,疫情期間幾乎停擺,不僅餐飲企業損失較大,供貨方也受到了影響。很多蟹農指望這個春節能好好賺錢,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家的願望落空了。

台山都斛青蟹“復工”,“混養”模式有望促進提質增產!

據瞭解,除了銷路不暢外,疫情期間,台山青蟹的收購價也一直走低。

現在,隨著各地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人民的生活生產也逐漸有序恢復。這段時間全國有不少地方陸續恢復餐飲企業供應堂食,對於壓抑已久的消費市場來說,這絕對是個莫大的好消息。台山蟹農們紛紛出貨,清空蟹塘,準備新一年的養殖。

據瞭解,目前臺山青蟹養殖面積達5200多公頃,其中都斛就有1500多公頃,所有蟹農全部復工復產,為穩定全年產量打下基礎。

記者在位於台山中國農業公園的台山都斛青蟹養殖基地見到,除了部分還養有青蟹的蟹塘外,其餘均已乾塘,蟹農們正加緊速度清塘、消毒。

禾蟹共生養殖模式獲得成功

“按照現在的情況,大家都可以在清明節左右投放蟹苗,基本上和往年一樣。”王劍鋒介紹,今年臺山青蟹的養殖面積和去年持平,而養殖方式和以往略有不同,許多協會的會員申請加入禾蟹共生項目。

台山都斛青蟹“復工”,“混養”模式有望促進提質增產!

據瞭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產養殖逐漸在都斛鎮壯大了起來,如今都斛鎮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養殖鎮。2016年開始,王劍鋒開始嘗試不同品種的共生共存,但是之前的養殖模式探索均失敗了。2018年,他為協會申請一個項目,與協會中另一個養殖戶一起嘗試禾蟹共生養殖模式。他們將水稻種在以前的“蟹島”上,一半水稻一半養蟹。這樣的模式得到海水稻專家陳日勝以及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南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在當地形成項目示範。該項目同時也得到了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執行院長王春琳的青睞,多次帶隊前來臺山交流。

台山都斛青蟹“復工”,“混養”模式有望促進提質增產!

水稻具有淨化水質的功能,使青蟹養殖生態更加優質。”王劍鋒說。

2019年,禾蟹共生養殖模式獲得成功,選用的水稻為海水稻。據王劍峰介紹,由於海水稻稻梗粗壯,稻葉細長至1米有餘,可以幫助青蟹防害遮陰。收割後的水稻頭可以調水至肥活程度,效果剛剛好,同時還可以使青蟹的口味更佳,產量增加5%。

台山都斛青蟹“復工”,“混養”模式有望促進提質增產!

傍晚,王劍鋒與工人收起早上放下的蟹籠,準備結束一天的勞作。

禾蟹共生養殖模式的成功,

讓王劍鋒看到

發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的前景。

因此,

今年他引進立體生態混養模式,

讓蝦、蟹在稻田裡混養。

那麼這種混養模式究竟有什麼好處?

王劍鋒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共贏模式,優勢在於集除草、除蟲、驅蟲、肥田等多種功能,實現有機、無公害的優質農產品生產。“稻田裡、水稻葉上的蟲、螺、草籽等,都是蝦、蟹在一般的池塘裡吃不到的天然飼料。對於水稻來說,蝦蟹的糞便以及池塘裡的氨基酸是絕佳的化肥,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藥,就能夠提高大米的品質。”王劍鋒相信,這種立體生態混養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蟹的產值,同時也使台山青蟹的品質得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