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人《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筆者利用週末時間重溫了導演:C.羅斯托茨基的作品《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部由馬爾提諾夫主演的電影深深打動了筆者。這部電影由蘇聯高爾基電影製片廠1972年攝製,影片曾在1972年第3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獎,並獲得1973年第6屆全蘇電影節大獎。

影片概述:1942年夏天,一群年輕靚麗的女兵來換防守護車站。女兵自有女兵的情趣:唱歌、跳舞、開玩笑,這使得原先慣以指揮男兵的瓦斯柯夫准尉感到很難堪。但在一次反空襲戰鬥中,女兵們由班長麗達指揮,居然擊落了一架夜襲的敵機。這使瓦斯柯夫從此對她們刮目相看。

一天黎明,麗達在探望兒子的歸途中,忽然發覺樹林中有兩個空降德國兵。瓦斯柯夫挑選了麗達、麗薩、冉妮亞、索尼婭和伽爾卡等5名女兵去搜捕德寇。天將破曉時,德寇沿著河岸出現了,但他們不是2個,而是整整16個。瓦斯柯夫沒有猶豫,一面派麗莎回去求援,一面讓女兵裝扮成眾多的伐木工人來嚇退敵人,但麗莎在途中陷入泥沼。不久,瓦斯柯夫與敵人發生了遭遇戰。索尼婭、伽爾卡相繼犧牲。冉妮亞戰鬥到射出最後一顆子彈,又抓起了石塊向德寇扔去,終於倒下。麗達因身負重傷而飲彈自盡。准尉滿懷仇恨和內疚,闖入德寇營地,生擒了四名俘虜而返回陣地。當他與援兵相遇,終因負傷流血過多而暈倒。晨風吹散了硝煙,戰後的黎明是這樣的靜悄悄、靜悄悄......

影片開掘了戰爭與人的主題,它關注的是戰爭中的人,而不是戰爭本身;關心的是普通士兵的命運,而不是紀念碑式的英雄功績。影片強調了戰爭和個人幸福的不可調和。5位年輕的女兵,他們在和平時期長大,曾經擁有過詩般美好的愛情和家庭生活。但戰爭的炮火把這一切毀滅了。導演C.羅斯托茨基運用閃回和疊化的處理手法,依次展現每個女兵過去的生活情景,一副類似俄羅斯童話式的構圖、色彩柔和的影調,渲染了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少女的青春夢幻;而用黑白色調拍攝的戰鬥生活場面,則在強烈的反差中顯現出嚴峻冷酷。

影片著意展示了美好善良的女兵們和邪惡殘忍的德寇間的衝突對峙。麗達在戰鬥中鎮定自若,她身負重傷,為了不拖累戰友,不當俘虜,自殺身死。漂亮而賦有魅力的冉妮亞英勇無畏的與德軍廝殺,直到生命最後一息。其他三人在戰鬥中也都犧牲了。儘管有些戰士死的不那麼壯烈,但畢竟是死在戰鬥的土地上。整部影片瀰漫著崇高和悲壯的旋律。

影片摒棄了英雄化的處理方式,而特別注重人物的複雜性,並進行多層次、多色調的心裡描寫,這是影片的又一特色。冉妮亞漂亮高傲,拼命追求有婦之夫的上校;麗達違反紀律,半夜常偷偷溜出去探望母親和兒子;而伽爾卡膽小怕事,結果是無謂犧牲。......在這些女兵身上並不時時閃耀純粹的英雄光滿,他們有普通人具有的弱點,是納粹的侵略召喚起她們內心的英雄主義本質。這無疑在塑造英雄人物上是一個突破。

影片還注意了電影表現手段的多樣化處理,如果用群像式的藝術結構來塑造以麗達為核心的5名女兵;用交叉蒙太奇手法來依次牽出她們對戰前美好生活的回憶,與戰爭的現實形成詩意的對比;又用不同的色彩渲染情緒、寄託意蘊,貼切傳神的表達了影片豐富的內涵。

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拋鑽引玉的效果,供各位影友共同品鑑

戰爭與人《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