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浮出水面!若想“防禦”,它將是首選——錢瞻研報第11期

各位老鐵,大家好,我是錢研君。每個週六,我都在“道達號”上發佈最新的研究成果——錢瞻研報。

上週,《錢瞻研報》白金版第一期登陸道達號平臺,錢研君感謝粉絲朋友們的支持,如果對白金版內容有建議,可以積極留言提出,錢研君及團隊會根據大家的訴求儘量進行內容豐富。

這裡,請允許錢研君再次說明下白金版與公眾號公開版內容的不同之處:

1、當期《錢瞻研報》精華:白金版僅展示錢瞻研報核心觀點,同時增加錢研君對當期行業分享的點評和思考。

2、個股研報:錢研君在白金版會披露對該行業的公司研究範圍,即錢研君精選行業“股票池”,引入公司研報核心內容予以分享。

3、及時調研信息:當前錢瞻研報涉及最新的機構調研,白金版也將對調研核心信息予以分享。

《前瞻研報》白金版適用人群:該付費版本,是錢研君及團隊對行業信息,進行一次深度解讀,同時對行業個股進行一次篩選分享,對有選股“困難症”的朋友會一定的參考作用。

而自身有一套選股體系,對自己選股有信心的朋友,則繼續閱讀本欄目的公開版即可。當然有興趣對選股與錢研君進行比較的朋友,也歡迎閱讀白金版,感謝大家對錢研君產品的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及錢瞻研報白金版,是從行業前瞻去挖掘價值信息,整合最熱研報主要觀點,文章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涉及操作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精彩內容總是在廣告之後隆重推出,本週也是如此。在海外行情一頓“慘跌”之後,A股自然也未能倖免,雖然股指調整幅度不大,但是對個股傷害還是很大的,特別是今年年後走勢強勁的特斯拉、科技板塊,都或多或少遭遇一次大幅回調。

錢研君本週與諸多公私募朋友交流後發現,目前市場大佬對行情普遍存有分歧,但是樂觀者居多,認為今年行情可能就是會以題材階段炒作為主,同時要預防全球金融危機到來的可能性。綜合大佬們的市場觀點以及板塊觀察,錢研君這周分享的潛力行業將以防禦為主,在海外疫情不明朗之前,進行一次“防守反擊”。

零售藥店:集中度提升迎來新機遇

週五,一心堂公佈了2019年年報,其實現淨利潤6.04億元,同比增長15.9%。另外,該公司發佈2020年股權激勵草案,擬向95名高管及核心員工定向發行600萬股,佔總股本1.06%,授予價格10.72元/股。業績考核目標則以2019年為基數,2020年-2022年歸母淨利潤增速不低於20%、40%、65%。

從目前醫藥零售飽和市場階段來看,一心堂的股權激勵行權條件是超出市場預期的,並不是那麼容易完成。一心堂這一有“底氣”的股權激勵和不錯的業績表現,也令其股價漲停,帶動醫藥零售板塊大漲。

藉著一心堂的勢頭,本週錢研君就談談零售藥店。

從數據上來看,我國零售藥店的市場規模一直呈現增長態勢,2018年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900億元,從同比增速來看,2013年達到高點13.05%後,行業市場規模的增長速度進入了下行通道,2018年的同比增速僅為7.39%。從行業規模增長的絕對量來看,2012年-2018年,零售藥店的行業規模維持200億元以上的增量,2017年達到了310億元的最高值。2018年,儘管行業規模增速下降顯著,但也保持了270億元的絕對增量。

政策利好浮出水面!若想“防禦”,它將是首選——錢瞻研報第11期


政策利好浮出水面!若想“防禦”,它將是首選——錢瞻研報第11期


目前來看,零售藥店可預見的增長動力,還是源於門店數量的擴張。擴張的方式有兩種,新建門店和併購現有門店。通常,併購門店的擴張方式快於新建門店,但新建門店具有成本優勢。

由於我國連鎖藥店的集中度低,單體藥店和小型連鎖藥店佔絕大多數,在監管日益趨嚴的背景下,他們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和被淘汰的風險。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高瓴資本旗下的高濟醫療,藉助資金優勢強勢介入連鎖藥店市場,進行了大量的收購。2018年,高濟醫療下屬分子公司合計銷售額已經超過了300億元,全國範圍內有門店近12000家,迅速成為國內最大的連鎖藥店。

除了高瓴資本外,基石資本、華泰資本、摩根士丹利等知名資本也積極投入到藥店的併購中。2017年-2018年,是零售藥店的併購高潮,行業集中度在這個時期內快速提高。

政策利好浮出水面!若想“防禦”,它將是首選——錢瞻研報第11期


因此,從長期來看,連鎖藥店集中度提升是必然之路,對於已經具有規模優勢的上市公司而言,自建門店+併購的方式仍然將是未來的擴張方式。

按照2018年底的門店數量簡單測算,四家藥店上市公司中,2019年業績增速較高的是一心堂和老百姓,2020年增長潛力較大的是益豐藥房和老百姓。由於各公司的門店具體開業和盈利時間與表中數據有差異,表中的業績增速不能定量表達上市公司實際情況,但定性來看,益豐藥房和老百姓的後續增長潛力較大。

政策利好浮出水面!若想“防禦”,它將是首選——錢瞻研報第11期


政策面的重視

在抗疫期間,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曾下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該政策是在2019年8月頒佈的47號文《國家醫療保障局關於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基礎上的補充措施。

該政策出爐時,市場的核心聚焦是互聯網醫療板塊,相關個股如衛寧健康、創業惠康股價都實現大漲衝高,另一受益板塊——藥店卻未被重視,可以說是被忽略了,這裡存在兩大要點:

1、鼓勵定點醫藥機構提供“不見面”購藥服務,落實“長處方”的醫保報銷政策。參保人員憑定點醫療機構在線開具的處方,可以在本醫療機構或定點零售藥店配藥,有利於加速憑處方藥店拿藥,加速處方外流和醫藥分離度;

2、疫情期間實體藥店O2O需求大增,對運力要求大幅提升,政策鼓勵線上線下醫療機構創新配送,滿足居民醫療服務需求。

政策利好浮出水面!若想“防禦”,它將是首選——錢瞻研報第11期


另外,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將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旨在擴大醫保覆蓋範圍規範醫保資金使用,並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範圍,改革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制度。

在錢研君看來,這則消息,利好龍頭連鎖藥店。

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零售藥店數量為48.9萬家,其中單體藥店23.4萬家。從合規性角度看,連鎖藥店在藥品採購、價格管理、醫保支付端的合規性更高,隨著個人醫保資金的管理趨嚴,許多依靠“騙保”存活下來的單體零售藥店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而龍頭連鎖藥店有望憑藉合規優勢、資金優勢以及管理優勢進一步提升自身份額,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所以,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以及未來“互聯網+”與醫保支付的對接,一些具備強藥品供應鏈的藥品分銷企業以及零售藥店也有望受益。互聯網醫院的電子處方通過零售藥店以及藥品分銷企業直接送到患者手中,直接形成用藥閉環。而這其中對具備較強供應鏈管理能力、品種能力、信息化系統對接能力的企業將最為受益。

兩大重要功能逐步顯現紅利效應

上述是關於醫藥零售市場發展現狀及出路和政策紅利的梳理,而在醫藥專業發展方向上,藥店未來承載的還有兩點,這可能是未來增長的另一重要屬性。

1、承接處方外流

長期來看,醫藥分開是醫療改革中重要的一環,也必將促使醫院實現處方外流。從發展趨勢上看,醫院處方流向將隨著用藥特徵的差異,分別流向DTP等院邊店和更接近消費者的零售藥店兩個方向。住院用藥、手術用藥等在醫院使用量較大的藥品流向為DTP藥房等院邊店;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用藥,用藥頻率較高的藥品將流向零售藥店。

我國的處方藥市場規模約9900億元,約佔藥品總規模的70%,與非處方藥相比,由於處方藥必須由醫生開具處方才能購買,導致公立醫院銷售在處方藥的佔比更大。醫院作為處方藥銷售第一終端,佔據處方藥銷售規模的77%。

政策利好浮出水面!若想“防禦”,它將是首選——錢瞻研報第11期


從目前的銷售結構來看,處方藥的銷售主要還是集中在公立醫院。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零售藥店執業藥師的專業能力和用藥水平和醫院醫生有較大的差距,患者對於執業藥師的專業信任度還未提升;

二是醫保統籌目錄目前主要在公立醫院結算,具備統籌結算資格的零售藥店還較少,大多數零售藥店只能使用個人賬戶,而個人賬戶的支付額度在醫保賬戶中的比例是很小的。

2、對接基層診療

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老年化趨勢越發明顯,醫療資源不足,但同時,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不足,導致大型醫院人流擁擠,擠佔了疑難雜症患者的資源。

進行分級診療,將常見病、小病的診療分流到社區醫院、鄉鎮醫院等小型醫療機構是合理分配利用醫療資源的手段,也是目前政策層面積極推行的方向。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可承接基層診療的機構主要有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民間診所、零售藥店等。社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承擔部分基層診療,但醫院數量和密度遠不及零售藥店,民間診所醫療水平不一,難以統一監管。

所以零售藥店在基礎診療和藥事服務上最具有優勢,若零售藥店醫師、藥師的配備上逐步完善,具備承擔基層診療的能力,將極大的促進診療分流,同時,藥店的職能更加豐富,行業壁壘進一步加強。

風險提示:

1、政策實施不達預期;

2、支付結算以及監管環節推進障礙加大技術對接及推進較慢;

3、新建或併購門店盈利不及預期;

4、商譽減值風險。

本期參考研報:

東吳證券:國家層面肯定互聯網醫療的地位和作用,互聯網醫療和藥店行業有望受益

天風證券:個人賬戶改革催化連鎖藥店行業集中度提升,“互聯網+”重點關注藥品供應鏈優勢企業

財富證券:短期受益行業集中度提升,長期受益處方外流

光大證券:連鎖藥店行業投資框架,緣何好賽道,何以高成長?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