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大幅下滑、屢遭消費者投訴,平安人壽的“套路”還能走多久?

業績大幅下滑、屢遭消費者投訴,平安人壽的“套路”還能走多久?

  出品 | 於見(ID:mpyujian)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社會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保險行業也不例外。近日,五大A股上市的險企接連披露了公司2020年前兩個月的保費數據,數據公開之後“有人歡喜有人憂”。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前兩個月,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以及新華保險五大險企的保費總收入為6719.74億元。其中,中國人壽前兩個月保費收入為2280億元,同比增長20.5%;中國太保前兩月保費收入909.23億元,同比上漲1.6%;新華保險前兩月保費收入395.6億元,同比上漲44.2%。

  而中國平安和中國人保的保費收入則出現了一定比例的下滑。數據顯示,中國平安2020年前兩個月保費收入為1893.3億元,同比下滑8.6%;中國人保前兩個月保費收入為1241.61億元,同比下降5.13%。

  類似的漲跌對比也表現在五大險企主營的“壽險”業務上。來看一組數據對比,2020年前兩個月中國人壽保費收入為2280億元,同比上漲20.51%;新華保險壽險保費收入為395.6億元,同比上漲44.22%。平安人壽保費收入為1365.1億元,同比下滑12.57%;人保壽險保費收入為422.47億元,同比下滑8.18%;太保壽險保費收入為667.33億元,同比下滑0.09%。

  毫無疑問,在上市的五大險企中,中國平安以排名“第一”的“負增長”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此外,自疫情爆發之後,中國平安的股價也表現出劇烈的動盪,從1月20日高點將近90元/股的股價下滑至如今69元/股(截止3月20日收盤),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跌幅高達23%。

  官方解釋業績大幅下滑原因:個險新單和續期保費下降

  拋開疫情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是保險行業最賺錢的“黃金期”,這幾個月是消費者假期最多、錢包最鼓的時候,也是保險行業全年最火熱的銷售旺季。相關數據顯示,這個“黃金期”的保費收入約佔到全年保費收入的四成以上。

  可想而知,這幾個月對保險行業至關重要,全年業績能不能“亮眼”和這段“黃金期”密切相關。

  看到這裡,再結合中國平安前兩個月的業績表現,很難想象總營收和主業務營收都大幅下滑的它在錯過“黃金期”後該怎麼提升今年的業績。

  更尷尬的是,如果中國平安推脫業績下滑完全是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那競爭對手在疫情期間“不降反增”該作何解釋?

  接著來看一組更詳細的數據,我們或許就可以知道平安人壽為什麼在這段時間以同比下滑12.57%的收入成功“引領”負增長。

  公開資料顯示,平安前兩個月的壽險數據下滑背後是個險新單保費和續期保費的雙雙下降,其中新單保費同比下滑18.2%,續期業務同比下滑9.9%。如果說疫情期間由於隔離的原因導致營銷受阻,從而使個險新單保費下降,那續期保費下降也是因為疫情嗎?

  當然不是,續繳費用網上就能辦理,以疫情為藉口也說不過去。據業內人士透露,平安人壽從今年1月就開始出現續期保費下降的趨勢,其原因大概率是由於2015年至2017年平安高速增長期簽訂的一批3年或者5年繳費期的保單剛好在今年這個時候保險到期了,因此出現了續期保費大幅下降的情況。

  其實,從平安人壽這幾年的業務發展也能看出來,其營收增速在逐漸放緩,業績增長出現疲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的爭奪,另一方面是平安保險自身缺乏對消費者的“真誠”。

  平安人壽的套路:“欺騙”是主旋律?

  在平安公司的眼裡,或許消費者就是案板上的“魚肉”——任其宰割。因為在網絡各大媒體以及投訴平臺上,都有關於平安保險“欺騙消費者”、“虛假宣傳”、“拒絕理賠”的信息頻頻出現。

業績大幅下滑、屢遭消費者投訴,平安人壽的“套路”還能走多久?

業績大幅下滑、屢遭消費者投訴,平安人壽的“套路”還能走多久?

  例如,此前澎湃新聞曾報道過一起七旬老太買平安人壽保險8年後發現自己被騙了的案件。在該起案件中,平安人壽的銷售人員用“虛假保險宣傳材料”欺騙老太太購買了一款“鑫利(936)”的保險產品,每年保費為10740元,需連續繳納10年保費,保險期20年。

  銷售人員表示,在保險期內,老太太可以享受意外身故以及疾病身故保障,並且該產品屬於累積生息產品,可產生包括分紅在內的多項利潤。期滿後,老太太可以得到20年的利潤,共計227120元。

  然而,在老太太參保的第8年,老太太的兒子在和平安人壽客服溝通的過程中發現,這款保險產品到期後的利潤只有12萬元左右。除去投入的保費10.74萬元後,真正盈餘的錢僅有1萬多元,與此前銷售人員的說法相差約10萬元。

  隨後,老太太和其兒子向北京保監局舉報平安人壽北京分公司。北京保監局得出的結論是:銷售人員欺騙投保人的情況屬實,並且平安人壽北京分公司存在銷售人員編制虛假投保單信息的問題。

  除了上述案件之外,在315消費保、黑貓投訴、21CN聚投訴等平臺上,更有成百上千名消費者對平安人壽保險發起投訴。

業績大幅下滑、屢遭消費者投訴,平安人壽的“套路”還能走多久?

業績大幅下滑、屢遭消費者投訴,平安人壽的“套路”還能走多久?

  毫不誇張地說,在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誠信無疑是所有企業的立身之本,而當下的平安人壽作為一家保險公司,顯然在行為上並不符合規範。

  需要強調的是,其實保險公司在社會中有著積極的意義,其存在是為了控制風險、轉移風險,讓投保人可以及時得到救助和賠償,不至於陷入絕境,從而使社會更和諧、有序。

  但是反觀平安人壽為了謀求利益、不惜以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這喪失了作為一家保險公司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長此以往下去,平安公司必定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