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聖經:掌控職場自由,發現更好的自己

前幾天有讀者留言讓我聊聊跳槽,本來打算單獨寫篇文章,但最近讀的書中正好有本是專門講跳槽的《跳槽聖經》,雖然作者是日本人,但書中的職場建議放到國內同樣適用。

書中最核心的兩點建議:努力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選擇處於上行狀態的行業和公司。


市場價值


跳槽聖經:掌控職場自由,發現更好的自己


測試你市場價值’的方法


回答下面的九個問題:


● 如果公司變了,自己擁有多少有價值的技能?


● 上述技能的“保質期限”有多長?


● 擁有多少在其他企業通用的寶貴經驗?


● 這種經驗在社會上有多大的需求?


● 如果離開了公司,有多少人會願意幫助你?願意幫助你的人當中,有多少是有決策權的?


● 公司外有多少願意幫助你的人?這些願意幫助你的人當中,有多少是有決策權的?


● 所在的市場中,人均生產力是多少?


● 所在市場未來是否有發展前景?


● 自己的市場價值在未來有多少是具有發展潛力的?


你的市場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


市場價值是由技術資產、人力資產和行業生產力等三種因素決定。


● 技術資產就是能夠應用到其他公司的技術儲備,可以分為與崗位相關的“專業性”(比如面向法人機構的銷售工作)和與崗位無關的“經驗”(比如管理經驗)。


越是普通人,越應該通過選擇在什麼地方戰鬥的定位進行競爭,而這種經驗非常重要。


● 人力資產簡單來說就是“人脈”,代表有多少人會幫助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力資產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大;在職業生涯中,20歲時專業更重要,30歲時經驗更重要,40歲時人脈關係更重要。


● 行業生產力是指一個人的毛利潤,而這是工資的主要來源。


也是指該行業領域內的從業人員平均每人創造價值的大小。


既沒有技術資產,也沒有人力資產的情況下,就應當選擇生產力高的行業

,或者選擇電梯處於上行狀態的行業


提升市場價值的方法


● 20歲的時候依靠的是專業性,30歲的時候依靠的是經驗,40歲的時候依靠的是人力資產。


● 特別是那些計劃生孩子的女性,不能只依賴公司的福利制度,更應當重視自身專業性和經驗的積累,確保自身處於隨時都能返回崗位的狀態。


● 行業生產力根據市場的不同,會有20倍的差距。對市場價值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就是行業生產力。如果缺少技術資產和人力資產的話,那麼就應當選擇生產力高的行業或者“電梯處於上行狀態”(今後會不斷髮展)的行業。


工作的生命週期


跳槽聖經:掌控職場自由,發現更好的自己


● 所有的工作都會按照生命週期產生和消失。


● 生命週期可以通過“替代可能性”和“崗位(僱傭的數量)”進行判斷。


(1)利基市場→開始的人。由於切入這個市場的人很少,被替代的可能性較小,但是崗位數量也相應較少。


(2)明星→以賺錢為目的,不斷有人加入。公司為確保可重複性,也開始對工作流程進行分解。


(3)日常業務→為確保任何人都能夠從事這項工作,推進標準化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較大。


(4)消失→不願意落入第三種狀態,公司開始用機器替代人工,工作的數量急劇減少。行業內所有公司的利潤都開始減少。


● 進入處於發展狀態中的行業領域,這本身就具有一種價值(對於後起的企業來說,最早入行的人就變成了有價值的人才)。相反,無論技術資產多麼豐富,如果處於不斷衰退的行業內,那麼自身的市場價值也只會不斷減少。


發現具有發展潛力市場的兩種方法


跳槽聖經:掌控職場自由,發現更好的自己


方法(1)有多家企業參與,關注不同企業處於發展狀態中的服務。


方法(2)關注突破現有行業低效率的邏輯。


● 不要想著在有100萬人參與的遊戲中獲得第一名,而要第一個參與有100萬人參與的遊戲。


● 在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中,會有幾家能夠成為大企業競爭對手,且處於快速發展狀態中的風險企業。


● 從長遠角度來看,有價值的東西和沒有價值的東西會出現逆轉。


● 押注在周圍的人都不看好,但是有其存在道理,認真思考後發現是正確的事情上。


鑑別跳槽目標公司的三種標準


選擇公司的三種標準


(1)市場價值是否會提升。


(2)是否有輕鬆的工作環境。


(3)是否有發揮才能的可能性。


“輕鬆的工作環境”與“市場價值”並不是相對立的,相反,從長遠來看,兩者是一致的。


當公司發展順風順水的時候,與市場價值什麼的沒有關係,大家和和氣氣,一派和睦的景象。但是,當公司發展出現困難的時候,情況就會反轉。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人就會變得冷酷殘忍起來。


確定有發揮才能可能性的三個問題


(1)需要什麼樣的任務,期待對方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2)現在公司內評價較高的人是什麼樣的?為什麼?


(3)與自己一樣通過社招進入公司的人當中,那些現在活躍的人在公司內的升遷道路是怎樣的,現在負責什麼業務?


儘量找產生利潤更近的職位,離錢越近,但不容易被裁。


識別好的風險企業的三個要點


● 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對手是否也發展得不錯?


● 公司一線的員工是否很優秀(風險企業的管理層自然很優秀,其他員工是否也很優秀)?


→如果可以,最好直接和一線員工交流一下,在交流的時候,應當積極詢問對方一些事情。向面試負責人提出“自己想在新公司工作久一些,想問一下在公司時間最長的一線員工一些個人的事情”,這種方法比較有效。


● 同行的評價怎麼樣?


→最好的方法是詢問知道具體情況的人,如果比較困難,那麼可以參考一下網上的評論(一定與其他公司進行橫向比較)。


大學畢業後應當選擇的公司與通過社招選擇的公司的區別


● 公司內部是否有重視社招員工的文化?


→要注意那些董事都從大學畢業後一直在職的公司。


● 自己的崗位是否與公司的優勢(引擎)一致?


→如果選擇的不是公司優勢所在的崗位,那麼很難獲得決定權。


→實際接觸一下目標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記錄下自己喜歡這些產品和服務的什麼地方。如果能瞭解B2B企業的管理層和主要人員的背景(他們之前就職的公司和部門),那麼就能知道公司的“引擎”是什麼。


● 商業模式是不是無論公司的員工是什麼樣的人,公司都會持續發展?


→不論公司的員工是什麼樣的人才,都始終有成長潛力的業務對於公司來說是非常好的,但是對於跳槽的人來說,其自身的市場價值就很難得到提升。如果依然希望進入這樣的公司,那麼就需要在獲得技術資產和人力資產的基礎上,一開始就以較高的職位進入公司。


關於換工作後的薪酬待遇


跳槽聖經:掌控職場自由,發現更好的自己


如果求職者不知道該選擇工資待遇已經很高的成熟型企業,還是選擇現在工資待遇不高但今後有利於提升自己市場價值的企業時?


應當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從長遠來看,市場價值與工資待遇是一致的(工資待遇過高的人才一般都會被降薪,或者遭受打壓)。而且,在你45歲之前,不會有人告訴你市場價值與工資待遇之間的差距。


關於工作中的“快樂”


being類型的人與to do類型的人


● 人可以劃分為重視“幹什麼”的to do類型,以及重視“想做什麼樣的人,想處於什麼樣的狀態”的being類型。


● 99%的人都屬於being類型,所以,如果自己沒有內心真心想做的事情,也不要悲觀。


△對於being類型的人來說兩種重要的狀態


● 提升“自己的狀態”:要有充足的戰力。


(1)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如果不夠強大,那麼就不可能去戰鬥)。


(2)在此基礎上,要將在工作中撒的小謊減少到最低限度。


● 提升“環境的狀態”:緊張和放鬆之間的平衡應處於讓人舒心的狀態。


● 寫下半年中自己感覺高度緊張的情況,如果不好的緊張情況超過10個的話,那麼就需要換一家公司。如果好的緊張情況不到3個的話,就嘗試挑戰一下更難的業務或者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


 being類型的人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方法


● 對於being類型的人來說,並不是一定要找到自己內心真心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會有想做的一些小事,對此,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去尋找這種小事情。


(1)從別人稱讚自己擅長某件事,自己卻一時反應不過來是什麼這方面著手去尋找。


(2)從自己平常的工作中完全感覺不到壓力的事情著手去尋找。


給自己貼上標籤


● 為了擺脫被替代的命運,應當給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及自己不會感到痛苦的事情貼上“標籤”。


● 標籤上的內容可以包括自己的理想或者自己現在還不會的東西。


● 一旦貼上了標籤,就應當根據“是否能夠讓標籤更加穩固”這個判斷標準選擇工作。


關於換工作與不安


● 選擇是否錯了,只有事後才知道,所以,導致失敗的唯一原因就是在需要作出抉擇的時候,卻難以下定決心。


● 阻礙你換工作的不是現實的危險性,而是虛榮心或恐懼。朝著將跳槽看成理所當然的社會發展


● 如果能將跳槽看成理所當然的事,那麼,那些獲得選擇空間的個人就會變得更自由,那些能夠吸引員工的公司也將變得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