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這裡是一個colourful的世界,錯落有致的房屋,被一道道彩色暈染。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參差不齊的房屋更顯這裡的隨性,很多人將它看作“小聖托里尼”,是遊客來釜山必要打卡的一站。但是如今成為網紅點的甘川文化村,前身卻揹負著沉重的歷史傷痕。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甘川文化村的歷史:

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當時的漢城變成了難民城,但隨著戰事推進,大部分難民湧進了地勢位置特別的釜山,於是釜山就從一座小漁村變成了難民所。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但是釜山根本就容納不了這麼多難民,於是其餘難民就只有往更深處尋找落腳之處,最後在甘川洞安居了。


甘川洞當時處於未開發地區,難民要想在這裡安居,意味著要一步一個腳印去開發建設,他們用廢鐵和木材搭建了臨時住所,在這裡度過一個又一個日與夜。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大家現在去甘川文化村可以看到這裡的路坡度較陡,而且很窄,房屋也是密密麻麻的,行走時都會覺得體力不支。以前因為村裡的設施差,他們連喝水都要從山下運上去,可想而知當時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艱難。


半個世紀過去了,釜山轉身就成為了聞名的濱海城市,越來越多人來釜山旅遊,吃釜山的海鮮,但大家似乎沒注意到摩天大樓背後的甘川文化村。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這裡的貧窮沒有隨著戰爭結束而結束,於是很多當地人選擇了離開,只剩下了一些老邁的老人家守著這些當年讓自己活了下去的小棚屋。


甘川文化村的改造:

當時聽導遊說,政府有想過將村莊拆遷,起高樓大廈,但沒有人願意,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為拆遷和重建增加了很多難度。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但是文化村又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反映了當年韓國貧窮百姓的生活狀態,村落的存在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一環。


於是政府只好想了別的政策,就是引進一些藝術家畫家進駐,在保留建築的前提下加註了活力的的牆畫。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或許是當年歷史太過慘痛,現在甘川的人更喜歡用一些色彩豐富的顏色去治癒,於是甘川從一條貧窮村莊搖身一變,成了一條“最美藝術村”。所以來的遊客都會被這裡可愛的壁畫治癒。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甘川文化村的遊玩攻略:


這裡的地標性建築就是小王子和小狐狸與遊客一起從高處眺望整個村子的觀景臺,幾乎每個來甘川的人都會在這裡留下與小王子的合照。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從高處眺望的時候,整個村子就像一個童話世界,難怪小王子出逃B612星球來到這裡。但成為網紅打卡點後,來這裡的人多了,所以拍照打卡的時候需要排隊了。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除了這個標誌打卡點,漫步在文化村內,會發現可愛、色彩豐富的壁畫隨處可見。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細心留意的人會發現,景點入口處沒多遠,有一條巨大的魚,是用木板製作而成,除此之外,這種魚形裝飾品貫穿了甘川文化村的街頭巷尾。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為什麼魚形裝飾物會貫穿整個村子呢?


其實這是因為村子的地理位置,它呈階梯狀,而且小巷子很多,像走迷宮一樣。如果不拿著地圖走,很容易迷路,因為每個巷子可以通向不同地方。為了方便大家,就設置了這些魚形牌,迷路的時候,跟著魚形牌就能走出去。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甘川文化村是一條很有歷史的村莊,如果大家想要深度瞭解的話,建議大家花一天的時間。


不必趕著打卡,村裡很多小房子都改造成藝術空間或者咖啡小吃店,可以邊享受邊遊玩。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另外,大家可以買一張地圖(2000韓元左右),地圖裡畫的很精細,而且賣地圖的錢將會用作補貼當地的老人家,這是一件公益事件,大家可以支持一下。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然後在行走村莊的時候注意保持安靜,村裡還有一些老爺爺老奶奶居住,也不要隨便進入別人的房子拍照,這是非常不禮貌的。


我覺得甘川成為一條文化藝術村是明確的選擇,不僅保留了歷史,也讓選擇留守在這裡的老人家有了經濟來源,最重要的是,蛻變成藝術村的甘川少了歷史苦難的愁苦,多了一份治癒。


為何這個貧民窟,變得“好色”後,吸引了這麼多遊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