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五管齊下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事關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尤其在當前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形勢下,亟須將製造業作為復工復產的重中之重,加快恢復製造業生產秩序,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製造業發展的衝擊和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發展觀察 | 浙江:五管齊下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

浙江作為製造業大省、經濟大省、市場大省,當前應按照“兩手都要硬、兩戰都要贏”的要求,堅定不移將先進製造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攻方向,聚焦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在製造強國版圖中發揮浙江製造的“排頭兵”作用。浙江省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必須“五管齊下”:

把創新驅動和科技引領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浙江經濟真正邁入內生性增長軌道的關鍵所在。從當前的浙江來看,“應用端”和“產業端”比較成熟,但“創新端”和“基礎端”不夠強,原始創新、高新尖技術、創新能力等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處於“跟跑”階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存在。對此,應瞄準國際高端科技和產業創新前沿,以更大的力度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信息通信、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製造等具有優勢的重點領域,集中力量攻關“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向“無人區”邁進,逐步擺脫對國外技術和裝備的過度依賴。

大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助推企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高水平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是產業升級的關鍵,要發揮領軍型企業在產業鏈協同創新中的“頭雁效應”,建立上下游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創新組織模式;同時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專精特新的“單打冠軍”和“隱形冠軍”。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利益分配機制,跨過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打破影響科技創新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激情。

把先進製造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作為重要戰略

當前,全球經濟加速向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呈指數型、井噴式增長,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同時也為製造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躍升提供了新的機遇。浙江作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亟須緊緊把握全球經濟數字化浪潮的窗口期,深入推進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中心,促進先進製造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數據強省”和“製造強省”雙引擎驅動。

要把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動傳統制造以及塊狀經濟數字化改造提升,全方位支持企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圍繞基礎型、資源型、技術型、融合型、服務型五大數字經濟領域,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聯網等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全方位構建智能製造體系。

要把工業互聯網作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撬動點,支持大型龍頭骨幹企業打造綜合性工業雲平臺服務企業,促進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上雲”,讓更多企業插上“雲”的翅膀。

把打造標誌性產業鏈作為重要抓手

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競爭力不強已成為影響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輪全球製造業競爭十分激烈,新冠肺炎疫情又對浙江省製造業造成了一定衝擊,浙江製造要在國際先進製造格局中佔得一席之地,必須搶抓機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標誌性產業鏈。主導產業與配套產業、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必須全方位高度集成耦合,構建起高效、穩固、富有彈性的網鏈結構,通過大規模定製和專業化協同形成國際競爭力。

結合全球產業鏈分工以及浙江製造的比較優勢,重點培育產業集中度高、產品集成度高、生產協作度高的優勢產業鏈,既包括新能源汽車、數字安防、綠色化工、高端裝備等優勢製造業,也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製藥等新興製造業,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和價值鏈的控制力。

樹立“強鏈、補鏈、延鏈”思維,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推動更多製造業集聚集群,提升杭州錢塘新區、寧波前灣新區等標誌性產業平臺的能級,前瞻性建設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之江實驗室、夢想小鎮等標誌性項目,形成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要增長極。

把全球化佈局作為重要方向

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兩條腿”走路,織密“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市場網絡,線上與線下一體化融合,構築內外聯動的全球化佈局,提高全球價值鏈治理能力和供應鏈保障能力。國際貿易數字化是大勢所趨,要加快建設電子世界貿易平臺、數字自由貿易區、數字貿易絲綢之路等國際貿易平臺,構築與全球接軌的數字貿易開放體系。標準制定權代表市場話語權,亟須加快實施標準國際化行動計劃,建立領軍型企業主攻國際標準的機制,探索基於海外併購的國際標準導入路徑,推進國際標準自主創新、研製與推廣,實現製造標準國際化“彎道超車”。

要把品牌國際化作為重要靶心,培育更多能夠與國外品牌同臺較量的“浙江製造”品牌,支持龍頭骨幹企業通過海外參股、併購、戰略聯盟等方式實現品牌全球化佈局。加強“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強化重要資源、核心技術、高端裝備的互利合作,持續擴大新興經濟體市場。

把一流營商環境作為重要支撐

一流的營商環境締造一流的製造業基地。要以“繡花”功夫精準服務民營企業,把企業的需求點作為政策供給和制度供給的落腳點,深化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強重大製造業項目落地的全週期服務。打通製造業融資的“中梗阻”和“最後一公里”,加強制造業發展的融資保障,進一步增加製造業的中長期貸款、技改貸款和信用貸款,破解民營企業、實體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推動《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落地落細,嚴格執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健全執法司法對民營企業的平等保護機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財產,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本文轉自浙江日報(3月19日發表,作者:劉淑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省信息化發展研究院;林漢川,浙江工業大學中小企業研究院。來源:浙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