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小技巧,為緊張情緒鬆綁

解除隔離回到家中,總覺得鄰居們對我家指指點點,微信群裡的熟人也在排擠自己;吃不好、睡不好,不出門也要反覆洗手,怕感染了病毒,手已經搓破皮了;不發燒,不咳嗽,明明身體健康卻每天昏昏沉沉,無精打采……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正常反應嗎?出現過度心理應激反應,該如何應對?

近日,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疫情之下的心理危機答疑解惑。醫學博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楊燦認為,在面對突發性災難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情緒、心態都會受到影響,出現一些心理應激反應過程,應該積極行動,想辦法將自己從這樣的情緒中拉出來,也可學習一些心理學小技巧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抑鬱情緒。

經歷了患病、隔離等階段的人群,可能會擔心有人排擠自己,擔心自己和家人受到歧視,擔心再次感染,有時甚至會影響到睡眠和食慾。楊燦介紹,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出現心理應激反應的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是警惕期,剛得知自己是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或者接觸到病人的時候,會高度警惕,出現恐慌、焦慮、不安這些情緒反應,這一階段往往很快就會過去。第二是消極防禦期,在傳染病面前,感到無能為力,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會否認,不相信自己會得病,也不相信自己是病人。情緒會很壓抑、低落、悲觀。第三是現實適應期,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後短時間內,開始調整自己,面對現實,積極去處理身心相關症狀。第四是恢復成長期,在這個階段,往往已經走出受疫情困擾的心理應激反應,會變得更加成熟,更有經驗,甚至於對自己每天的狀態採取更為積極的應對措施。

“恐慌、焦慮等反應都是正常自然發生的,但有些患者的反應會過度,比如反覆洗手,將其他人無心的舉動看成是有意的等等。”楊燦建議,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儘快越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進入現實適應期和恢復成長期。首先,需要察覺、正視、接納這些危機、應激導致的情緒,去接納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危機下的正常反應,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只是輕重而已。不要因此而貶低自己,覺得自己意志力不夠堅定才出現焦慮緊張或者失眠。其次,要積極去行動,想辦法將自己從這樣的情緒中拉出來。保證有規律的作息,充實自己的生活,多運動,多找事情做,多與家人溝通交流,多傾訴。最後,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小技巧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抑鬱情緒,比如放鬆訓練、冥想、書寫感激清單、快樂清單、尋找傾聽夥伴等等,讓自己放鬆下來,迴歸正常生活。

楊燦同時建議,社會應該給予新冠肺炎康復人群更多關愛,在日常生活、就業、心理關懷等方面要給予更多的實際照顧。家庭和身邊的人也很重要,不要去單純告訴他們不用擔心,要更耐心地傾聽他們的焦慮,理解他們的擔心,多陪伴、多引導他們將注意力轉移,鼓勵康復者參與家庭活動或親子活動,比如一起跳繩,一起做美食等等。(文俊 龍華 陳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