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五嶽”是怎麼確定的,又有什麼文化意義嗎


您知道“五嶽”是怎麼確定的,又有什麼文化意義嗎


您知道“五嶽”是怎麼確定的,又有什麼文化意義嗎


您知道“五嶽”是怎麼確定的,又有什麼文化意義嗎


您知道“五嶽”是怎麼確定的,又有什麼文化意義嗎


您知道“五嶽”是怎麼確定的,又有什麼文化意義嗎

從小我們就知道中國有“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但您知道它們為什麼叫五嶽,背後又有怎樣的文化意義嗎?今天,我就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五嶽的起源與中國先民的山嶽崇拜有關。中國的地形特徵的三山六水一分田,在對自然科學瞭解不多的古代,先民們認為山是孕育萬物的地方,具有興雲佈雨的神奇功能,山頂天立地,是溝通天地的聖地,山裡面都住著相應的神仙。遇到旱澇雨雪等自然災難,人們都會祭祀山神。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祭拜山神的記載,中間也提到了“嶽”字。

在《山海經》《尚書》《左傳》《國語》等先秦的著作中,都零星地有關於嶽的描述,但當時是“四嶽”而不是“五嶽”,是指東西南北四方的高山。在毛傳中對《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的解釋是:“嶽,四嶽也。東嶽,岱;南嶽,衡;西嶽,華;北嶽,恆。”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沿用了這一說法,並加上了中嶽嵩山。至此,“五嶽”的概念基本確定。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封泰並刻石,開啟了中國帝王的封禪之旅。西漢中期漢元帝下詔祭祀五嶽,使封禪成為一種國家制度,並對形式進行了統一和規範。我們現在去五嶽,都會看到相應的“岳廟”,這些廟都是當年帝王封禪時留下來的。

祭拜五嶽是一種儒釋道相融合的文化活動。五嶽中都有一些古寺、古廟、古書院等,代表著相應的宗教文化和學術交流。比如中嶽嵩山,既有代表釋家的少林寺,又有代表儒家的嵩陽書院,在少林寺的地藏殿更供奉著道教的十大閻羅王神位,還有一尊釋迦牟尼、孔子、老子三聖的合體像。北嶽恆山下的懸空寺裡,有一個三教殿,裡面就供奉著佛祖、孔子和老子。這些都體現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文化通過五嶽這個載體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情況。

2010年,中嶽嵩山所在的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組建築物,是古人在天圓地方觀念的指引下,經歷代積累最終形成的。在嵩山為中心,由子午與卯寅兩根大繩子連在一起,從而確定東西南北四個正向。如果讓大家畫一個五嶽的位置關係圖,不知是不是一個以中嶽嵩山為中心點,畫一個巨大的天心十字,其它四嶽都在正方向呢。其實從中嶽嵩山向四周看,衡山、華山和恆山確實在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上,而泰山卻在東北方向上。這與泰山的地位和中嶽是最後確定的有關,也非古人測量不準所致。

如今,五嶽都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旅遊者前去觀光,大家要超越到此一遊,照相留念的層次,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要多瞭解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探究其中的文化意蘊。再發朋友圈時,是不是會引來更多的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