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湖北公務員申論備考:如何運用案例型材料寫文章

申發論述題型難度雖然最高,但是仍有方法可循。首先要選取既符合材料核心主題,同時也符合分論點論證角度的案例;其次,可以靈活選取熱點例證、典故例證、自身經歷。如此,我們已經打好了例證法的堅實基礎。在本篇中,中公教育專家為大家解析如何運用已有案例進行具體的分析說明。

在全篇申論材料中,案例型材料出現的頻率還是較高的。這就說明我們可以利用材料中的案例進行論證。同時,近年來申發論述題目會要求考生論證時“不拘泥於材料”,因此,必然要結合材料外的一些案例進行論證充實。然而,案例型材料的數量並不固定,有的時候關於一個分論點,學員抓耳撓腮並無恰當的積累素材,材料可能只有一個現成可用的案例,又或是某一個分論點論證的案例積累及其豐富,會面臨字數難以控制的情況,這都讓我們在操作例證法的時候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我們需要弄清楚的第三個核心問題就是:“選取幾個案例?不同數量的案例又該如何組織,才能應用於具體寫作中?”

一般來說,在論證時對於案例的數量,並未有明確的規定,取決於給定資料現有的相關案例,也取決於自身積累。但是,我們常常會把案例按照數量進行如下三種分類,並且會根據不同的案例數量,利用不同的組織方法進行例證,來增強論證的充分性和豐富性。具體方法說明如下:

一、一個案例詳細表述

當給定資料只涉及一個可用案例,而學員又沒有恰當的積累時,可以利用“要素擴充法”(即案例材料五要素:主體+處境+做法+結果+啟示),對唯一的可用案例進行語言組織,進行詳細完整的表述和論證。

例如總論點是“好政策滋養理與德”,分論點之一為:“好政策滋養公民德性”,在給定資料中,對於“德性”的解釋是“合理引導人們的善意、提升公民的自我修養,更加崇尚和維護社會公德”。而給定資料中與“德性”相關的案例為“T縣關於辦酒席的規定”。因此可利用要素擴充法進行詳細論證。書寫思路為“分論點+案例詳述+分析總結”:

【參考論證過程】:好政策滋養公民德性。政策在制定過程中要合理引導人們的善意,提升公民的滋味修養,此之謂德性。就T縣而言,隨著中央大力推進“四風建設”,農村地區的奢靡之風、大操大辦的習俗也逐漸被提上管理日程。在當地,辦酒席已經淪為一種斂財的手段,給群眾造成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和壓力,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制定好的政策,促進德性的提升。暫不論該辦酒席的規定是否合理合法,但就其引導人們的德性建立就值得肯定。這項政策能使已經失控的風俗重新迴歸軌道,緩解群眾生活負擔,促進鄰里關係的和諧,以穩定社會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善意,就是好的政策的題中要義。因此,好的政策要從公民德性的滋養出發,以道德素養提升為重點,不斷強化政策的引導性,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規範社會秩序,提升群眾德性,建立和諧友善社會的氛圍。

二、兩個案例求異分析

當給定資料圍繞某個分論點既有正面案例,也有反面案例的時候,可以選取一正一反的案例進行陳述,進而通過比較分析兩者的差異指出,強調所論證的分論點,達到強化論證說服力的目的。

例如分論點若以論證“習慣”與“創新”的關係展開論證,那麼分論點可為:“創新是習慣的突破”。給定資料中關於“習慣”有諸多案例,大致可按正反兩類劃分:正面案例:搬家、買票、購物、孩子入學;反面案例:央企所存在的共性貪腐問題、城市管理過程中令百姓難以接受的習慣做法。因此可將現有案例按照“分論點+正面案例+反面案例+分析論證+總結”的思路進行書寫。

三個及三個以上的案例羅列分析共性

當給定資料圍繞某個分論點有三個及三個以上的案例時,則可考慮對案例適當精簡化闡述,重在分析案例呈現出來的共性。

【參考論證過程】:挫折困苦方能書寫驚世大作,成就精彩人生。仲尼厄而作《春秋》;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不難發現,古代先賢之所以留下驚世文章,大都是在經歷了慘淡和挫折之後才著成的。因此,挫折磨人意志,促人成功。

在確定好各個分論點的案例要求及類別之後,我們可以結合自身積累和材料實際進一步確定可用案例的數量。不論考試時案例數量是多是少,都可以應對自如。然後再按照例證法分析論證的思路合理組織論證過程,論證的過程會既豐富又有效。

“大廈之城,非一木之才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中公教育專家希望小夥伴們在平時備考的過程中還是要做到廣泛涉獵,豐富積累,從而增加文章寫作的鮮活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