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啟:從“門外漢”到“刺梨王”

  一把鉗子在73歲的劉思啟手中,靈活的穿梭翻轉,利落的斬除鋪展在枝幹上的嫩枝葉,而這嫩枝葉劉思啟也格外寶貝:“刺梨可渾身是寶,嫩枝葉拿回家晾乾還能當茶喝。”


  劉思啟是野鍾村的老組長,2014年,野鍾村組織村裡9人去龍里學習考察刺梨產業,劉思啟就是其中之一。


劉思啟:從“門外漢”到“刺梨王”


  回憶起來,他仍記憶猶新,“2014年8月28日,到龍里考察種植戶的刺梨,那是矮化種植,我看起來喜歡得很。”


  土生土長的劉思啟最清楚莊稼人對土地的掂量。


  “年輕人都出門掙錢了,年紀大的只能靠種植玉米養一頭過年豬,玉米收5千多斤,掙五六千元除去化肥、人力投入,剩不到兩千元的收入,種好刺梨,一年有四萬多收益,抵得過種十幾年的玉米。”


  考察回來劉思啟就想承包土地開始種植刺梨,而此時,村裡正好接到政府發動栽種刺梨的文件,群眾大會上,收入賬一算,大家發展產業的信心高漲,劉思啟說:“那是一場大運動,家家戶戶報名要栽刺梨!”


劉思啟:從“門外漢”到“刺梨王”


  搭著發展產業的春風,刺梨苗落戶這片土地,劉思啟與刺梨的緣分也由此開始。


  2015年元月,劉思啟將自家的7畝地全部用來種植刺梨,並在刺梨苗下套種了黃豆和辣椒,2016年長到2米多高的刺梨碩果壓枝,盼豐收的劉思啟卻因刺梨提前落果,枝上僅剩的果子寥寥無幾,卻都沒有成熟,只得到了400多元的收入,他嚐了一個“大敗仗”。


  劉思啟卻不灰心,一心想要“打個翻身仗”,他抓緊刺梨採摘後的秋冬季,每天在刺梨地裡修枝整形,鋤草施肥。


  2018年,劉思啟迎來了“翻了幾倍”的刺梨效益——7畝地刺梨,獲得了四萬五千多的收入。


  產業的果實是甜的。這一年8月,鄉里組織種植大戶進行刺梨種植產量大賽,並設置前三等獎。劉思啟地裡的單株刺梨採摘近70零半斤,5分5釐地採摘有1609斤,父子三人一舉拿下比賽的前一、二名,劉思啟也成為遠近鄰里種植刺梨取經的“土專家”、“刺梨大王”。


劉思啟:從“門外漢”到“刺梨王”


  “刺梨沒有什麼巧,就是勤”已經做了30多年的老組長,劉思啟對鄉土和產業都寄託了幸福的期盼。


  而自然氣候也讓“刺梨王”犯了難。2019年因氣候寒冷,又接連乾旱,他的刺梨地減產了4千多元的收益。


  今年疫情漸退,政府引進的平臺公司,水城縣林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為村裡規劃集中安裝噴灌設施,針對刺梨的季節性白粉病,提供藥物,免費提供刺梨苗,提供肥料,並進行統一收購,逐一解決更多的產業發展問題。


  而今,野鍾村499戶幾乎是一戶一產業,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已經發展了2800多畝刺梨產業。劉思啟家的種植地還成為野鍾村1500畝示範刺梨基地打造點之一。


劉思啟:從“門外漢”到“刺梨王”


  “4月份中旬刺梨就開花了,這一個花骨朵就是一個果子。”劉思啟細細介紹著刺梨枝頭新綠的葉子和嫩綠的花苞骨,每一個花骨都是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