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

3月18日晚,蘋果官網火速更新iPad Pro,和前代相比,這一次iPad Pro的最大變化不是A12Z處理器,而是背後的“火癤子”——從單攝像頭提升到了雙攝,同時增加了ToF模組,蘋果稱之為激光雷達掃描儀(LiDAR)。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在蘋果的介紹中,這款激光雷達掃描儀採用了直接飛行時間(dToF)來進行測距。而ToF技術,我們在這兩年的安卓手機上已經見過很多。早在2018年,OPPO R17 Pro和vivo NEX雙屏版都搭載了ToF影像系統,而到了2019年,華為、三星等旗艦也上馬了ToF。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在上次我們的iPad Pro解析文章中,重點做了A12Z的分析,指出這是為了配合蘋果“AR+低價”戰略推出的更新產品之後,就有熱心的讀者朋友在下面評論,希望能講一下蘋果的LiDAR。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OK,滿足你。


說到底,蘋果押寶的LiDAR和dToF,與我們平常見到的安卓方案又有什麼不同?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道來。


神秘的dToF


我們先來快速複習一下ToF的概念:ToF,全名“Time-of-Flight”(飛行時間測距法),是3D深度攝像頭的其中一種方案。但和Face ID結構光提供點陣的方案不同,ToF投射的是一整個面,根據紅外線的反射時間來計算深度信息,並且,ToF的測量範圍達數米,不容易被強光所影響。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當然,ToF也帶來了一些缺點,譬如分辨率低、模組複雜、價格昂貴等問題,它不適合分辨率要求高的前置攝像頭(雖然有些廠商也上馬了ToF的面部識別),主要應用在後置攝像頭上。例如人的動作識別、建築識別這種需要一定距離進行測繪的,都是ToF比結構光更有優勢的地方。


那麼回到當下的問題,蘋果和安卓的ToF分別有什麼不同呢?


在現在的安卓大部分機型內,都採用的一種名為iToF的(indirect time of flight,間接ToF)技術。所謂間接ToF,並不是直接測量光發射返回的時間,而是根據相位偏移來間接計算距離。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眾所周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發射光和返回光的相位偏差,和收發的時間進行函數運算,來獲得具體的距離。例如激光發射器可以發射850nm的調製紅外光,反射回來濾片過濾之後接收的自然也就是調製紅外光。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具體計算方法比較複雜,這裡就不進行闡述,但基本的測量指標只有幾個基本要件:光發射的振幅、頻率,而反射回來的光要經過四個快門的判定,以此來得出時延、衰減後的振幅以及強度偏移(環境光),最後就可以計算出相位偏移,而加上環境光影響的強度偏移,可以得出距離。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之所以iToF設立如此繁雜的機制,歸根結底是因為有利於小型化。如今的手機上的iToF的芯片像素可以小到5um,以此來實現較高的分辨率(現在可以做到640*480左右)。並且系統容易集成,不需要額外的測量電路。不過這種運算方式,需要高幀率圖像進行運算,功耗不小。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而相比之下,dToF的原理就簡單多了,和手機廠商一開始和我們“科普”的一樣。dToF只需要發射脈衝波,然後光反射回來被接收,只要計算光發射和返回的時間,自然就可以計算距離了。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和連續波不一樣,脈衝波需要極高精密度的元器件進行檢測,元器件需要對光精度很敏感,只有SPA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才能檢測到微弱的光脈衝。


除了光檢測之外,dToF電路還要對時間判斷十分敏感,需要專門的高精密度時間檢測(TDC)電路來進行計算,而連續波是從相位來判斷的,自然不需要這個問題。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例如上圖,第一條光是發射光的脈衝信號,第二條光則是返回收到的脈衝信號,而在接收器上會佈置兩個窗口,裡面的SPAD將會把光信號變為電荷量。這兩個窗口相位相反,因此兩個窗口的電荷量之和就是反射光偏離(上圖中的DMIX0與DMIX1的紅色之和,恰好等於反射光的脈衝)。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所以,只要向兩個施加高電平,窗口打開時收到的電荷量,就能反映出總體的脈衝變化。如果算上施加高電平窗口打開的時間的話,就可以直接進行測距。


雙方優劣


那麼,dToF的高精密度檢測,就註定要比平民化的iToF昂貴不少,並且不易集成。那麼,為何蘋果堅持要選擇dToF,而不是現在已經在手機上大規模應用的iToF呢?


因為iToF雖然可以做到分辨率高,集成度高,成本低等原因,但對於環境光的甄別並不如dToF。只要在強光環境下,iToF的識別率就會下降明顯,而dToF抗干擾能力比較強。


並且只要距離開始拉遠,iToF面光源發射器的功耗就會大幅增加,而dToF由於只發射脈衝光運算端壓力都交給了識別,所以發射功率自然就小很多。並且在接收過程中,不同於iToF的多幀圖像計算,SPAD可以直接輸出脈衝信號,大大縮短時間與功耗。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雖然無論iToF和dToF,目前主要的應用目標都是在數米之內,但dToF的低功耗、抗干擾、精準度高等特點,都是勝過iToF好幾分,無疑更有未來前景,唯一能制約dToF發展的,無非是結構複雜難以小型化。


而在近幾年,隨著汽車廠商開始發力激光雷達,dToF的集成化和分辨率便一直有人在努力提升。松下就做出了分辨率為1200x900的傳感器,而去年九月份,艾邁思也宣佈,推出了使用智能手機的dToF模組,體積僅為2.2mm x 3.6mm x 1.0mm。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雖然尚不清楚蘋果的dToF供貨商是哪家(索尼或者意法半導體),但可以從成品看出,蘋果又和幾年前的結構光一樣,成功搞定了相關技術的小型化與集成化。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ToF的未來


在最近的手機行業內,能給ToF帶來可能的落地場景只有兩場發佈會:6月份WWDC的AR功能概述,以及幾天後的華為河圖功能的展望。不過,蘋果已經更新了官網上的“增強現實”頁面,我們看到,和之前的戰略相比,蘋果依然還是聚焦於小房間內的精準定位,目前沒有“向外走”的更大規劃。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這也說明,在未來的時間內,人一直是蘋果AR的主流。從形體檢測、傢俱擺放、遊戲和課堂教學,蘋果的AR都很強調和人之間的互動性。希望通過以一種“溫和”的方式來改善小場景下的便利性,所以蘋果才會在發佈會上著重講述購物的AR體驗,以及AR遊戲之間的玩家互動。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而華為在近幾周的宣傳,都明確地表示,河圖就是華為推出的未來版地圖。根據河圖技術總監羅巍在微博上的發言,不同於蘋果的室內,華為ToF的思考領域是地球級,要覆蓋室內室外的全場景,同時能有擴展到10米以上的應用能力。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從商業角度來看,華為河圖更像是諾基亞的“城市萬花筒”,是以“地”作為發展的未來。用戶不僅可以在繁華的街道上利用AR尋找附近的吃食和點評,商家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公佈自己的評分和招牌菜。平常瀏覽大眾點評、精挑細選、進行比對的時間,可能會在“河圖”的作用下大大縮小,更不用說旅遊景點的自動介紹之類的了,室外AR的發展方向可謂是十分寬泛。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雖說目前我們不能確定,華為如何克服iToF的高亮環境下分辨率低、以及10米以上的識別能力。但從目前公佈的圖片來看,河圖是以建築作為錨點,打算繪製一幅另類的“物聯網畫卷”,這在當前的服務系統之下是完全可行的。河圖系統的軟件實現固然重要,但是硬件難關依然是第一位的。


當然,蘋果也不是對“AR”地圖毫無準備,在去年地圖的改版上,蘋果就推出了“街景功能”,全程無縫的瀏覽體驗和店面提示,似乎也在預示著蘋果還有後手。


最強科普:iPad Pro“激光雷達”技術,又要吊打友商?


但無論如何,從去年ToF的群魔亂舞,到今年的技術演進。業界巨頭廠商都開始將ToF正式放上臺面,結合幾年前的軟件積累進行發力。蘋果和華為的方向雖然各不相同,但小雷也希望,這種不同方向上的不懈開拓,終究能給“AR時代”一個堅實的基礎。


文中圖片均來自oneindustry、蘋果、索尼、華為、艾邁斯

----------------------------------

點擊文章頂部雷科技頭像,私信回覆“搞機”,即可獲得玩機技能合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