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聖”杜甫?對,你沒看錯,我也沒說錯


“情聖”杜甫?對,你沒看錯,我也沒說錯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先彆著急開罵,我並非標題黨,更非惡搞。


一來此處的情聖之“情”字並非拈花惹草、到處留情的意思,“詩緣情而綺靡”,抒發情感是詩歌的題中之義,從這個角度說,杜甫是當之無愧的抒情聖手


二來首先給杜甫冠以“情聖”徽號的是大學者梁啟超先生,我輩豈敢擅加。梁先生說:“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闢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絃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


我十分贊同梁先生的觀點。

“情聖”杜甫?對,你沒看錯,我也沒說錯



提到杜甫,我們可能自然而然蹦出的詞就是憂國憂民,是的,杜甫從小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他對自己的信仰真誠而執著,“一生只在儒家界內”。再加上“國家不幸詩家幸”,亂世出詩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斷崖式下滑的國運更深深地刺痛了與國家融為一體的杜甫,他以他沉鬱頓挫的筆觸吟出了哀時傷民的時代悲歌。


公元755年十月,北方的安祿山正厲兵秣馬、磨刀霍霍,而此時的大唐君臣仍然沉浸在表面光鮮而內裡早已千瘡百孔的繁華盛世裡醉生夢死,由長安往奉先縣探望妻兒的杜甫卻敏銳地看到了大唐的危機,含淚蘸血地寫下了他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在詩中,杜甫“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近鄉情更怯,入門聞號啕,這大概是最令人揪心的事情吧,更何況飢餓而逝的是自己的小兒子,身為父親,不需要言語的點染,其悲痛愧疚也亦可知,“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但隨即他就放下悲痛,陷入沉思,因為“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鄰居家也傳來了嗚咽的哭聲,這真是哀鴻遍野,人間地獄。



杜甫心裡裝的更多是國家和人民,他隨即想到“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自己大小也是個官,不用交稅也不用服兵役,孩子還是餓死了,那些平常人家呢?那些“失業徒”呢?那些“遠戍卒”呢?他們的家人呢?


萬般憂愁,鬱積心中,即使是長安城外的終南山也遙不可及,“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這就是杜甫,他對於國家和人民的熱愛的深沉已經深入骨髓,千百年來,仍然讓我們驚歎不已,甚至會讓人覺得似乎有點“迂”,有點“作秀”。大概杜甫在當時也會受到這樣的質疑和冷嘲熱諷,所以他在這首詩裡深刻解剖自己。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你自己就是一介布衣,卻要自比“稷與契”,這是多麼愚蠢啊!這是多麼迂腐笨拙啊!


哎,我自己也“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誰人的心中沒有詩與遠方?誰又不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誰又不願縱情山水、目送日月呢?但“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我就如同是向陽而生的葵花,本性如此,又怎麼轉變得了呢?



這就是杜甫,儘管自己深居陋室,“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但他仍然心繫天下士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儘管他自己“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但仍然感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儘管平生多憂,偶爾“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少有的高興也只是因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就是杜甫,他的喜怒哀樂已與國運的興衰和人民的疾苦融為了一體。


杜甫的詩歌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就在於他那近於‘迂腐’的赤誠與真摯,哪怕被“取笑同學翁”,哪怕被後來人質疑,但這就是真實的杜甫,真實的信仰,真實的情感。


梁先生要加杜甫以“情聖”的徽號不單單因為杜甫的情感“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還因為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誠然,杜甫總能用最樸實簡單的語言和簡單平凡的生活場景打動我們。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律詩之冠”,藝術成就極高: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宋人羅大經在評價這首詩歌的頸聯時說:“此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當真是無一字無深意,詩歌所追求的言簡義豐在這裡是充分體現了。


杜甫寫自己家人的詩歌讀來亦能讓人感慨萬千,寫孩子“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寫妻子“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瘦妻面復光,痴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等等。



“嬌兒”“小兒女”“老妻”這樣的稱呼能讓我們清晰感受到杜甫作為父親和丈夫的慈愛與溫情,“惡臥”“畫紙”“敲溝”“驚定拭淚”“補綻過膝”“曉妝隨抹”等這樣與詩意美似乎不搭邊而又真實平凡的生活畫面也傳遞出了一家人雖生活清貧但同甘共苦、相依為命的痛苦與幸福。


杜甫的詩歌如陳年老酒,它總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絃上”,我們在世俗的生活中摸爬滾打越久,越能感受到杜甫詩歌的偉大,因為它真實、赤誠。


對於梁任公稱杜甫為“情聖”,你怎麼看呢? 晴耕雨讀,茶歇小棧,讀書閒聊,敬請關注!


“情聖”杜甫?對,你沒看錯,我也沒說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