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極妙,但這首《虞美人》也是難得的佳作

宋太祖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金陵城被陷,象徵著南唐的滅亡,李煜也成了宋王朝的俘虜,由宋朝的軍隊押送,離開了他熱愛的江南、宮廷和妃子們,來到了汴京,宋太祖趙匡胤惱怒李煜曾經抵抗過,於是諷刺性的給了他一個“違命侯”的封號。從此以後,李煜便被“優待”於宅院之內。

不久,宋太祖歸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宋太宗不像他哥哥那樣,對李煜那麼“友好”,將其改封為隴西郡公,囚居了起來,李煜與舊臣、后妃更難相見了,行動言論全無自由,其悽慘可想而知。在這種背景下,李煜每日以淚洗面,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詞作。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極妙,但這首《虞美人》也是難得的佳作

李煜被俘虜後的第三年,宋太宗對他的不滿與日俱增,曾派李煜的舊臣徐鉉前去“慰問”,李煜表示後悔殺了潘佑、李平(都是南唐大臣)等人,徐鉉離開後向趙光義報告,自然不敢隱瞞,趙光義心裡自然不爽,此時已有殺李煜之心。這一年七夕(也是李煜的生日),李煜歌舞奏樂,被人檢舉,而此時趙光義恰好又看到了一首李煜的詞,便是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趙光義看完後大怒,便命人毒殺了李煜,因此有人將這首詞稱為後主的絕命詞。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極妙,但這首《虞美人》也是難得的佳作

李煜的囚禁之所,有一些故妓,所以也能舉樂,但是這種生活掩蓋不住他的痛苦,他將這種生活都寫在了詞中,“春花秋月何時了”便是最著名作品之一,其實除了這首之外,還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虞美人·春怨》,也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這首傷春之詞,充滿著對往事不堪回首的愁怨和哀嘆,故而也有人將這首詞稱為“後主絕命詞第二首”。

虞美人·春怨

李煜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尊罍[léi],也作“尊前”,尊是酒杯,罍是一種酒器。

開頭兩句,“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是說春風又吹回來了,庭院中的雜草被吹成了綠色,柳樹也開始生出了嫩芽,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繼續來到了人間。春已歸來,這本是良辰美景,然而良辰美景,多是奈何天,李煜心頭生起的,是透徹入骨的寂寞。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極妙,但這首《虞美人》也是難得的佳作

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獨自倚靠在欄杆上,半天沒有一句話,那風吹過竹子的聲音,那初生的月亮,仍和當年的一樣,然而,處境卻不同了,他再也沒有了當年“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的風花雪月,只有自己孤寂一人困在這所大宅院中,不必說什麼,也沒什麼能說的,更不知向誰訴說。這是通過春景來追憶往昔,並突出現在的無奈和惆悵。

下片寫詞人以聲樂排遣內心的憂愁,“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笙歌尚未散盡,酒杯還在手中,詞人還在繼續喝酒,因為春天的到來,池面的冰層開始融化,但是詞人的心呢?未必能解凍吧!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極妙,但這首《虞美人》也是難得的佳作

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用“燭明香暗”來襯托“畫堂深”,以“滿鬢青霜殘雪”來訴說自己無法忍受的憂思。的確,李煜雖然能夠奏樂,只不過聊以自慰而已,自然比不上當年“

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排場和瀟灑,所以他無法消除孤獨感和失落感,才有“畫堂深”的感覺。東風解凍,春天來臨,可是對於李煜來說,這一切卻更難熬,四十多歲的人卻滿鬢白髮,自然是亡國之痛所致,李煜越寫春景的美好,越襯托自己處境的悲涼,春風、柳眼、笙歌,這些都不能減輕李煜的痛苦之情。

李煜的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傷春懷情之作,詞中追昔撫今,在生機盎然的春景中寄寓了自己無限深沉的亡國之痛,周汝昌先生曾評價說:“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學文者細玩之,可以識多途,體深意,而不徒為叫囂浮化之詞所動”。的確,這首詞筆觸細膩,結構精巧,感情上也十分熾烈,確實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