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一、 我國文旅融合已開啟新篇章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旅遊局與文化部合併,組建文化和旅遊部。文化和旅遊部的成立,給旅遊“加碼”,給文化“賦能”,為我國文化旅遊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

2019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在全國文化和旅遊廳局長會議上提出了文旅融合發展總思路是“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並指出具體的要求和融合思路,其融合路徑是 “ 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交流融合 ”。“旅遊+文化”加速融合的新趨勢下,如何藉助當前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融合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正在成為一大熱點。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要求,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郵輪遊艇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旅遊等業態發展。促進文化、旅遊與現代技術相互於融合,發展基於5G 、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遊消費內容。

豐富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表演、數字藝術展示等數字內容及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產品,提升文化、旅遊產品開發和服務設計的數字化水平。發揮展會拉動文化和旅遊消費的作用,支持文化企業和旅遊企業通過展會進行產品展示、信息推廣。引導文化企業和旅遊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到2022年,建設30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產業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新型文化和旅遊消費業態不斷豐富。


二 、關於文旅融合,公眾有哪些期待?

2019年3月—4月,人民智庫課題組通過互聯網、微信公眾平臺推送電子問卷,對3164有效問卷進行了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 公眾對文化和旅遊的需求很大,旅遊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的重要載體。

✓ 七成受訪者對我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現狀表示滿意,80.2%的受訪者對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

✓ 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文旅融合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文化、文物旅遊和節慶會展旅遊是公眾最熟悉的文化旅遊產品類型,有超七成受訪者願意嘗試新的文旅融合形式。

✓ “特色小鎮”是公眾印象最深的文旅融合創新模式,“主題公園”是公眾認同度最高的文旅融合典型模式。

✓ 一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狀況最好,新一線城市發展潛力最大。

✓ 近六成受訪者認為“內容創意”是發展文化旅遊最重要的內容,國外文旅融合先進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鑑。


三、 文旅融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1 、機構融合

部門工作一體化。從部門融合、信息系統、組織機構以及工作人員意識等方面,對文化部門和旅遊部門的融合工作進行探索,完成機構搭建與啟動。


管理職能一體化。理順文化部門和旅遊部門的職責,實現文化和旅遊管理職能融合,如公共服務管理、市場管理、資源管理等的一體化發展。


知識培訓一體化。文化和旅遊行業之間培訓互動的融合,實現文化滲透旅遊,旅遊彰顯文化的一體化發展。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 、場所融合

文化場所旅遊化: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公益性文化場所以及影劇院、展覽館、KTV、主題樂園、遊樂場等效益性文化場所可融入觀賞、體驗元素,成為休閒旅遊場所。


旅遊場所文化化:旅遊交通場所、旅遊食宿場所、旅遊娛樂場所、旅遊購物場所等,可融入交通文化、餐飲文化、娛樂文化、藝術地域特色等元素,成為文化體驗場所。


通過文旅場所的融合讓城市文化場所成為遊客的目的地,讓旅遊場所成為文化的活動地,讓旅遊接待區成為文化的載體。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3 、業態融合

以十八大旅遊發展要素為架構,形成文旅消費新動能。其中包括九大基礎要素(吃住行遊購娛廁導智)和九大發展要素(商養學福情奇文體農),發展要素與產業相關,基本要素與基本的構成要件相關聯,每一種旅遊業態都應涉及到與文化的融合發展。


餐飲業態的文旅融合 ——特色鮮明極致沉浸體驗經濟。美食菜品文化化:餐飲開發要挖掘文化內涵,突出菜系的歷史與情感,吸引外地遊客;美食場所旅遊化:根據美食文化,主題化創新設計用餐環境、融入餐前秀、趣味遊戲,營造沉浸式,並創新服務內容;美食營銷節慶化:通過美食節、烹飪大賽等,宣傳推廣當地美食文化。


住宿業態的文旅融合 —— 文化導入打造特色住宿模式。地方文化融入: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或創意 IP 的導入,主題化、多樣化客房和公共空間設計;養生文化導入:文旅度假酒店、民宿、精品酒店等形式多樣的新業態;藉助生態空間創意打造:積極探索高山酒店、海洋酒店、森林樹屋等創意住宿場所的建造設計方式。


交通體系的文旅融合 —— 交旅一體形成複合旅遊產品。交通工具融入特色文化:結合具有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元素,打造仿古馬車、主題電車等系列特色交通旅遊產品。交通線路融合地方文化:結合道路沿線環境特徵,打造花海、大田藝術等特色景觀,並帶動沿途地區的藝術、風俗、文化等的發展。


遊覽系統的文旅融合 —— 全面提升塑造特色遊覽體驗。豐富文化展示場所與方式: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採用數字化互動展示、場景復原展覽、數字虛擬展館、全息技術等手段等豐富文化展覽形式,增強吸引力。 形成特色文旅線路:打造生態體驗遊、健康養生遊、紅色記憶遊、特色水上游、花樣美食遊等特色文旅線路。


娛樂業態的文旅融合 ——融古納今提升休閒文化內涵。傳統文化創新活化:將旅遊業與文創產業、工業製造、設計產業、演藝產業、網絡媒體等跨界融合,開拓傳統文化發展新空間。

外來文化融入本地特色:對外來文化廣採博收的同時保持自身文化特色,以原生文化為基礎,進行本土化改造。


購物場所的文旅融合 ——文創引領形成本地文旅IP 。研發特色文創品:對文化主題進行創新轉化,開發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地域性的文化創意產品。打造特色文創街區:以文創和體驗為內涵,以差異化主題打造特色街區,盤活存量土地,形成地域新地標。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4 、產品融合

文旅融合可形成14大產品體系,包括遺產旅遊、宗教旅遊、節慶旅遊、鄉村文化旅遊、民俗旅遊、影視文化旅遊、研學旅遊、紅色旅遊、旅遊演藝、工業旅遊、主題文化園、古城/鎮/村/街旅遊、博物/陳列/紀念館、文化/文創產業園區等。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5 、管理融合

通過公共事業服務一體化、文旅產業發展一體化、文旅資源一體化、旅遊組織一體化、文旅規劃一體化、文旅市場開發一體化這六大方面的一體化實現管理的融合,最終達到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高質量與均等化和旅遊文化市場價值與意識強化的文旅融合管理目的。


四 、文旅融合有哪些代表模式?

1、原生態文化保護型模式

原生態文化保護型文旅融合模式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但相對而言,歐洲國家這種模式更為常見,也更受重視。這種模式注重的是文化資源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不主張過分開發文化 資源 ,而是主張少開發甚至完全不開發,以便把文化資源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展現出來,

因此,在文旅融合中特別強調文化資源保護的意義。我們看到,歐洲許多國家完整地保留下了大量的古老建築、街區、教堂、修道院、歌劇院、城堡、庭院等文化遺產,這些遺產反而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旅遊資源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其根源就在於原生態文化的魅力所帶來的巨大吸引力。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 、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型模式

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很多文旅融合模式是通過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形成的,這既帶動了文化產業發展,也帶動了旅遊業發展。不少地方都熱衷於通過文化資源開發打造文旅產品,不惜投入鉅額資金興建很多文旅項目。如深圳最早的四大主題公園——世界之窗、錦繡中華、中華民俗村和歡樂谷,都屬於基於文化資源而開發的文旅融合產品。


但由於缺乏深度融合,因而無法讓人深刻地感受文化資源自身的魅力和價值,屬於粗淺型的文化旅遊開發項目,對遊客的吸引力也就變得越來越差,以至於到了後期遊客寥寥。這類文旅融合開發模式在我國比較常見。文旅融合不能簡單理解為人為地去打造文化, 只要添加上某些文化符號就有了文化意義和價值。文化總是離不開特定的場所和空間,文化意義的產生也 是在特定的場所和空間中實現的,而人為打造的文化項目缺少的正是這一點,這注定了它沒有多大的文化價值。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美國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產品,成為文化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經典模式,它們都藉助於母公司強大的影視IP這一原創內容資源,把它移植和延伸到旅遊業中,旅遊業成為IP延伸的有效載體,使得文化資源開發由一次性開發變成多次性開發,極大提高了文化資源的利用率。IP延伸授權型模式還出現在其他文旅融合領域,如動漫產業,其延伸產品廣泛分佈在眾多行業。動漫產業的盈利模式並不僅僅是產品本身,而是圍繞著與動漫產業相關的大量衍生產品、周邊產品和授權產品,這些產品分佈在主題公園、遊樂園、影視娛樂等文旅項目中,構成龐大的產業鏈。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4 、“文化 + 科技 ” 的娛樂型模式

“文化 + 科技 ” 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潮流和趨勢,許多文化產業強國都非常重視科技對文化的支撐作用。美國以視聽產品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是典型的“文化+科技”的模式,由於科技含量高、視聽效果突出,使得市場競爭力很強。再如韓國,作為世界文化產業強國,原先是主打文化內容的,把文化產業看作內容產業,後來越來越強調通過科技來支撐文化內容,提出把CT產業作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引領。CT是英文“culturetechnology”的簡稱,指的是“文化+科技”。

目前,越來越多的文旅融合模式與互聯網、數字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音視頻、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CR(影像現實)等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帶來文化娛樂的新體驗和新感受,很多主題公園裡不再是傳統的遊樂設施和遊玩項目,而是通過文化科技的介入,增加許多互動體驗、虛擬現實、全景影像、仿真遊戲等等,拉近了遊客與現實場景的距離,給遊客帶來觀賞性、刺激性和趣味性。

但同時也要看到,“文化+科技”的娛樂型模式也暴露出許多問題,許多高科技娛樂產品自身的文化內容比較貧乏,缺乏思想深度,其更多借助的是技術優勢,內容卻較為單薄,經不起推敲,只好靠科技和特效來炫耀,這在許多旅遊景區或主題公園之類的娛樂產品中表現得較為突出。科技是手段,不是目的,科技是為文化內容服務的,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文化內容的挖掘上。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5 、“文化+ 地產 ” 的休閒度假型模式

文化和地產的結合是我國各地出現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主要為休閒度假產品,既有旅遊度假功能,也有文化休閒功能。

將文化融入地產中,可以起到相互帶動作用,實現文化和地產雙贏,有其積極的一面。依託地產商開發建設文化產業項目,可以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資金支持,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資金難題,推動文化產業重大項目落地。但“文化+地產”模式弊端也很明顯,其負面作用不容忽視。有些開發商打著文化的旗號從政府拿到大量低價土地,而實際上是借文化之名在“圈地”,文化成為地產的陪襯物。

因此,對於“文化+地產”模式來說,政府首先要發揮好監管職能,加強引導,科學規劃,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文化建設需要,應該為文化地產把握好方向,使其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五 、文旅融合發展應注重哪些創新

1 、科技賦能

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這些時下最炫酷的“黑科技” 、“雲旅遊”,正在不斷地為文旅融合賦能,數字化進程正在從規模、結構和行為多個維度重構文化資源和旅遊市場,創新旅遊體驗方式。因此,文旅融合必須依靠科技推動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尤其是旅遊大數據日益受到重視,文旅融合發展規劃也應充分依託大數據,充分考慮客群畫像、市場競爭、發展趨勢、投資彙報等因素,編制可落地 、實操性強的文旅融合發展規劃。


2 、智慧營銷

中智遊集團蔣駿先生認為“智慧營銷”是指:

基於( (移動 ) 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衛星定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受眾行為和營銷效果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指導旅遊企業和旅遊目的地結合自身資源和能力,整合線上線下營銷資源,改善營銷策略和動作執行,實現精準營銷、效益營銷的旅遊營銷方式。因此智慧旅遊快速發展、5G時代到來的背景下,文旅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如何提升營銷力、搶佔市場,智慧營銷將成為有力的助推措施。


3、塑造IP

IP化造勢是文旅項目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 P IP形象設計、文創研發、旅遊商品包裝等一系列手段講好地方故事、做好IP推廣,對實現地方文旅特色高識別度、強競爭力、高附加值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要深入挖掘當地文旅特色,打造一批住宿、餐飲、購物、文創 IP 產品。


4、全域跨界

在文旅融合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消費熱點、市場趨勢等,可與大健康、農業、體育、工業、鄉村建設 、會議會展、商貿購物等領域進行全面融合,拓展及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文旅融合規模化,提升文旅融合的內涵及外延,提高文旅發展的帶動性。


同時,文旅融合也是在“跨界”中實現的,這既是一種共贏關係和共享關係,也是一種雙向互動和相互滲透的過程。文旅融合從不同層面展開,可以是要素融合、資本融合、市場融合、技術融合、平臺融合等等。通過融合,既促進了二者自身發展,提升了產業能力,擴大了產業範圍和領域,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取得最大化價值和最優化效果,也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效率。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中智遊解答——文旅融合怎麼“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