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印章管審批

自2019年獲批省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以來,界首市積極探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將發改委等8個部門的審批權力集中到行政審批局統一行使,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目前,該市帶方案出讓土地的工業項目審批時間已壓縮至1天,實現了企業“拿地即開工”。

3月20日,在界首市希爾發新材料科技公司年產15萬噸冷軋不鏽鋼帶(絲)類項目施工現場,廠區圍牆已砌好,工人們正在建設輔助用房、栽種綠植。

“儘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和原計劃相比,項目實現了提前7個月開建。”公司總經理閆海峰介紹,這一速度是他參與的所有項目中最快的,主要得益於界首市實施的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和相關職能部門的貼心服務。

希爾發新材料項目由江蘇客商投資,主要生產不鏽鋼、合金鋼製品。項目簽約後,趕上了界首市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紅利,享受了“保姆式”的審批服務。“結合項目實際,我們落實了帶方案出讓土地的工業項目改革。項目得到土地證核發信息後,我們及時介入,出具預審意見,容缺受理,安排專人指導企業準備環評、能評、立項、圖審等資料。”界首市行政審批局工程建設組組長司愛明介紹,土地報批出讓整個過程大概需要45天,在此期間,行政審批部門全力協助企業做好開工的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準備。土地證頒發後,及時將預審意見轉為正式審批意見,頒發相關證書,做到一證到手、六證齊發,確保項目具備開工條件。

獲批省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一年來,界首市圍繞項目審批的痛點、難點,落地難、落地慢的阻點,積極探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將發改委、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建局等8個部門的審批權力,集中到行政審批局統一行使,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

改革立竿見影。2018年,在界首市,一個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要跑多個部門,提交106件材料,最長審批時間達264天。如今,通過大刀闊斧地改革、流程再造,材料精簡、事項壓縮,帶方案出讓土地的工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1天,企業拿到土地證當天就能拿到其他6個開工必備證件。

“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既是行政體制上的一次‘脫胎換骨’,也是一場深刻的利益調整,更是推進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戰略之舉。”界首市政府有關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在事項劃轉、流程再造、配套改革上“動刀子”,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安徽打造全國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省份,貢獻界首智慧。

記者 徐風光 通訊員 閆偉 程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