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你是否面對記事本上密密麻麻的計劃感到心力交瘁?是否曾感到自己忙忙碌碌卻又收效甚微?那麼,《精要主義》這本書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解藥。

精要主義是人生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態度,德語是這樣說的:“Weniger aber besser.”翻譯過來就是“更少,但更好”。

這本書告訴我們,時間與精力只能用於做有意義的事。精要的基本價值主張是,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的事,切忌貪多求全,事事應允。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精要主義》封面

本書的作者是英國作家格雷戈·麥吉沃恩,他被稱為“21世紀的史蒂芬·柯維”。作為一名精要主義提出者、倡導者和領導者,他的客戶有蘋果公司、谷歌、臉譜、推特等多家世界頂尖公司,他的思想影響了多國政要和知名企業家。

《精要主義》是本永不過時的書,因為它戳中了人們在生活工作中如何保持重心,以對抗在瑣事中無足輕重這樣一個永恆主題。

01 什麼是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主張做該做的事情,它摒棄“我可以擁有一切”和“我可以做好一切”的主流思維,倡導“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追求合適的事情”。

它旨在讓人們重新掌控自己的選擇權,自主決定如何支配時間和精力。精要主義的核心,是讓我們只做該做的事,而不是讓他人替我們作出選擇。精要主義是對“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

把選擇權留給自己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這本書,源於作者做的一次人生選擇。

那時作者還在英國的大學法學院讀書,半年來,他白天學習法律,晚上看管理學著作,閒暇寫作。一個看似平常的學生生活卻讓作者思考:這種“橫跨式”學習方式,並沒有讓他在任何一項中失敗,也沒有取得一項成功。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後來,在一次應邀去美國參加朋友的婚禮上,作者見到了幾個教師和作家。經過交談,他們誠邀作者加入到他們的諮詢委員會。在舉棋不定之時,作者在一張紙上回答了一個問題:“如果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你會做什麼?”結果是他沒有寫下“法學院”。

這件事讓作者開始思考:自己曾經選擇學法律並非自己的選擇,確切地說是作者當時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

書中說:“一旦我們放棄自己的選擇能力,別的力量或者別的人就會插手替我們做出選擇。”

於是,幾個星期後,作者正式從法學院退學來到美國,開始了作家和教師的職業。

精要主義告訴我們,當人生遇到選擇困境時,首先要做的,是詢問自己的感受,再依循感知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別人給的,它的權利屬於你自己。

甄別出做得少又效果好的

格雷戈·麥吉沃恩小的時候為了自己掙取零花錢,選擇去送報紙。當時這樣的工作是一天英鎊報酬,每天工作一小時。可是對於小小的他來說,每天上學前拖著個比他人還大的袋子,在每戶人家報箱前,使勁踮著腳尖將報紙塞進去實在有些辛苦。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格雷戈開始思考,這樣每天一英鎊,需要攢好久才能買到他喜愛的那輛小汽車。於是,他想到了週六可以去鄰居家洗車。每輛車2英鎊,一小時可以洗3輛。這樣就把1:1變成了1:6。

同樣付出一小時,收穫卻是原先的3倍。 格雷戈由此看到了時間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費蘭·阿德里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廚師之一,他主持的西班牙鬥牛犬餐廳是全球最著名的餐廳之一。他的做法體現了“做得少,但更好”的道理。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鬥牛犬餐廳每年晚餐的預定量為200萬份,但其每晚只為50名客人服務,且一年只營業6個月。這樣算來,一年的接待量只有9000份。200萬和9000,費蘭選擇了後者。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後來費蘭竟然把餐廳關掉了,轉變為專業的各類食品實驗室。因為,他的專長正是擅長將傳統食材打散成基本的分子狀態,再以人民從未想象的方式重新組合。這與食品實驗室不謀而合。

《巴菲特之道》中有句名言:“我們的投資策略接近昏睡狀態。”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和他的公司只做相對較少的投資,並且會長期保持。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有時候,你不做什麼,恰恰和你做什麼一樣重要。精要主義者們用更多的時間來辨別,以便花更少的時間來做最重要的事。

取捨要的究竟是什麼

商業著作《從優秀到卓越》中作者給過一個忠告:“你要麼創立一家偉大的公司,要麼創造偉大的思想,但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西方人說的取與舍,其實和中國的另一個詞非常相似:捨得。這個最早出現在《易經》中的詞彙,告訴我們”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的人生哲理。“捨得”是中國古人一種人生智慧和態度,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

精要主義者將取捨視為生命中內在固有的組成部分,他們不會問“我應該放棄什麼”,而是問“我要大幹一場的是什麼”。強迫自己權衡“舍”與“得”,並戰略性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才是“舍”的真諦。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02 如何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

《百年孤獨》中有句名言:“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

與其說對過去無意義的事一再糾結,不如從中抽離,給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間。


適時抽離,分辨重要的少數

美國有一家入選“美國成長最快“的民營公司,為了讓員工面對瘋狂的職場節奏,擺脫不必要的工作瑣事,其老闆做了一個 舉動:每個月,把所有員工集中在一間屋子裡。這期間,禁止用手機,不準收發電子郵件。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留出點時間來喘口氣,四下張望一下,好好想一想,是必不可少的。你需要這樣的安靜清明來創新和成長。

老闆的意思是,我們需要適時逃離,以便從不重要的多數中分辨出重要的少數。

去粗取精,關注真正重要的

《精要主義》書中寫了一個例子非常有趣:一個高中校長有一天宣佈,全校師生將於下週四去某地參加一場有關新型教學法的學術討論會。會上,很多知名專家將前來演講。

說完,校長讓學生們把剛才他說的重點內容寫一段新聞稿。於是,不一會,學生們交來了各種稿件,有的內容將新聞四要素寫得很全,有的把知名專家作為重點。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可是一份都沒能領會校長的用意。校長說,這個故事的導語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下週四不上課。”這才是隱藏在事實後面最直接最重要的真相。

只接受前10%的機會

為了選取優秀學員參加培訓,作者做了一項篩選工作。從100名申請者中,篩選出得9分和10分的學員予以錄取。為了不放棄更多有意願學習者,他們對得7分和8分者也進行了評估。

但這項工作實在令人頭疼,因為步驟多,需要考慮的方面更多。因此,作者做出了一個決定:如果某物(或人)剛剛好或差不多,就像得7分和8分者,那麼統統淘汰。

這種方法被視為90%法則,在做每一項決定或每一次進退維谷的時候,都可以運用。評估每一個選項時,考慮一個重要的標準,然後在0到100間打分。如果得分低於90分,那就自動評分降為0,並且淘汰。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這樣做其實就是說,如果答案不是一個Yes,那就肯定是一個No。也就是,放棄“不錯”,選擇“最好”。

03 怎麼做將有意義的少數做精做好

及時止損就是最大的贏

這裡要說到一個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由於已經投入的成本無法收回,而對某項已知的虧本生意繼續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的做法。

用《精要主義》思維,實現精緻人生

如果繼續加劇沉沒成本的付出,顯而易見得出的結果就是,投入越多,越想堅持到底,虧的就會越多,從中抽離的難度就越大。

所以,及時止損,及時從沉沒成本中抽離,才是最大的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上面講過的一個為員工單闢一天思考的案例,有些人可能會說,一天時間用來做思考太浪費了。這裡就要說一個概念:緩衝。

緩衝,字面上的解釋是用以避免兩物接觸,一面相互傷害的事情。比如,在受保護的區域外設置一個緩衝區,在短跑運動員的終點安裝一個防撞區域等。

而精要主義者提出的緩衝,是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留個中間地帶,包括時間和空間,用以更高效地進入其中一個領域。

《精要主義》這本書為你提供了3個設置緩衝區的方法:第一是做完善準備;第二是比預計時間多留50%;第三是做好前景規劃。

這樣的緩衝並非無故浪費,而是一種先行準備。正如中國有句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砍柴之前把刀磨快,為的是能砍更多的柴。

總之, 精要主義不是利己主義,而是要人生過得精緻高效。《精要主義》這本書教會我們要學會選擇,放棄不必要的大多數,把有意義的少數做到最好,實現精緻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