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雷軍的“米聊”最終輸給了馬化騰的“微信”?


為什麼雷軍的“米聊”最終輸給了馬化騰的“微信”?

雷軍跟傅盛聊天的時候說:我用了四十年時間,弄明白了一件事,想成大事,一定要順勢而為。

創辦小米那一年,雷軍四十一歲,雷軍帶著他的成事心法,開始了新一輪的征程。

成事得有人,為了做米聊,雷軍從微軟挖來了黃江吉。

黃江吉是個牛人,江湖人稱KK,不到三十歲就成了微軟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師。

雷軍說:KK,幹! KK說:好!

於是,用了不到兩個月,KK研發出了米聊。

米聊,如果你對它不太瞭解,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小號版的“微信”

,當然,那個時候騰訊還沒推出微信。

面對騰訊這個巨鱷,雷軍是有預期的,雷軍說:如果微信一年之後殺入,米聊有50%的勝算;如果微信三個月內殺入,米聊100%必死。

為什麼雷軍的“米聊”最終輸給了馬化騰的“微信”?


雷軍不知道,他說這話的時候,另一個神人張小龍正帶著他的團隊在廣州研發微信。

為什麼雷軍的“米聊”最終輸給了馬化騰的“微信”?


起初,米聊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米聊有1000萬用戶的時候,微信只有300萬用戶,而且在功能上,微信比米聊更簡單,僅有即時通訊、分享照片和更換頭像等簡單功能。

第一、對產品細節的優化:說一個細節,比方說,你發出去的消息,如果對方還沒讀,米聊就會顯示“未讀”,如果對方看過了,就會顯示“已讀”;而微信在做這個功能的時候,就把“已讀”、“未讀”的功能去掉了,因為它想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交流,不想給人帶來壓力。


第二、運營優勢:米聊因為沒有大量的服務器,再加上產品非常不穩定,導致用戶登陸米聊以後,很容易掉線,曾經出現某個地區米聊用戶集體掉線的情況,這給米聊用戶造成極其差的用戶體驗;而騰訊本身就是就是即時通訊起家,既有做即時通訊產品的經驗,也有大量的服務器,這讓微信的運營相對穩定,用戶體驗比較好。


第三、流量和社交優勢:微信可以實現QQ聯繫人導入,這就意味著,一個人一旦註冊了微信,就會撬動它背後的社交鏈;當身邊朋友都去用微信,你還會繼續米聊嗎?你肯定不會,因為那上面沒人跟你聊。說到底,不管米聊還是微信,都只是工具,老百姓的最終需求是為了更好溝通,不管是跟熟人還是陌生人,在這一點上,微信比米聊顯然更具優勢。

基於以上三點優勢,米聊跟微信的戰爭,持續了不到半年,米聊就徹底輸給了微信。

為什麼雷軍的“米聊”最終輸給了馬化騰的“微信”?

現在,微信一度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而米聊早已經銷聲匿跡,而且它捲土重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上天。

而米聊無疑是找到了風口,也飛上了天,但是,當一隻老虎同樣也找到了風口,而且飛上了天,那麼,風口裡的“老虎”就會吃掉風口裡的“豬”。

可見,風口也並不是萬能的。

米聊就是風口裡的“豬”,而微信就是風口裡的“老虎”。

所以,雷軍的“米聊”最終還是輸給了馬化騰的“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