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所謂的炒股大師

第一種是市場週期大師

數十年來,美國股票市場總是遵循著四年的週期。股票市場一般前2.5年或3年上漲然後1年或1.5年下跌。因此,每當重要的市場週期到來時,市場總會湧現出一批市場週期大師,每4年1次。這些權威的名聲能持續2~3年,權威們聲名遠揚的時期正好與美國的每一波牛市一致。

市場週期大師對股市上漲和下跌進行預測,每次正確的預測都會增加他們的名氣,然後會促使更多的人根據他們的預測去買賣股票。市場週期大師們對市場有著自己的偏好理論。這種理論——不管是週期理論、成交量理論,還是艾略特波浪理論——在走紅之前都已經發展了數年時間。剛開始市場並不遵循這些鼓舞人心的大師們的拿手絕活,但市場不斷變化,隨後幾年市場開始走向大師們的預測,這時候大師們開始聲名鵲起,彷彿獲得了高於市場的力量。

把這種情況和大眾的時尚品位變化做個比較就會更清楚,在某一年金髮受歡迎,下一年紅髮又開始成為時尚。突然去年的金髮女郎就不再受主流時尚雜誌封面的青睞了,或者突然每個人都開始喜歡暗色皮膚的或者臉上有胎記的模特。模特並沒有變,變的是人們的品位。

大師們大都出身於市場分析行業中的邊緣地帶,他們從來都不是在編的分析師。在機構工作的分析師們總是保守的——害怕承擔過多的風險——也幾乎從沒有取得多少投機成果。市場週期大師一般是擁有某種獨特理論的門外漢。

只要市場還遵循著他的“理論”在運動,他就能保持自己的名氣:這種情況一般持續時間會短於一個4年週期。在某些時候,市場開始轉向,開始以另一種節奏運行,而大師還是用前期成功的舊方法,他就逐漸失去擁躉了。一旦大師的預測失效,公眾對他的頌揚就變成厭惡,而身敗名裂的市場週期大師不再是明星。

所有的市場週期大師都有些共同的特點,他們在成為明星前的幾年就開始對市場頻頻進行預測。每個大師都有一套獨特的理論,並且通過他自己的諮詢業務獲得一小撮追隨者和一定的聲譽。追隨者們總會忽略,任何大師的理論都無法一直有效。當大師的理論恰好正確時,就會引起媒體的大肆報道,而當他的理論失效時,那些奉承的溢美之詞變成了仇恨的惡語相向。

當你意識到一位新大師正在冉冉升起時,跟著他的步伐或許會讓你有得賺,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認識到他的聲望什麼時候會到達頂峰。每個大師最終都會栽跟頭——就從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來看,他們總會從自身名望的巔峰栽下來。當一個大師被大眾媒體所接受時,這往往是他名譽達到頂點的徵兆。主流媒體對大師是很警覺的,當幾家大眾媒體齊心協力開出大幅版面來介紹一位炙手可熱的市場大師時,你就可以斷定這位大師聲譽的“死期將至”。

而新的大師很快會取而代之,大眾心理就是如此。


解密所謂的炒股大師

第二種是神奇方法大師

市場週期大師往往產生在股票市場,而方法大師則主要在衍生品交易市場上大行其道。方法大師總是在發現一種新的分析或交易方法後異軍突起。

交易者們總是在尋找一種能夠勝過競爭對手的方法。就像騎士為寶劍痴迷,交易者們願意為他們的交易工具一擲千金。只要這種方法能為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那不管多少錢都不算貴。

方法大師會向市場兜售一套新的取得利潤的秘籍:速度線理論、市場週期理論、市場輪廓理論等。這些方法可能在剛開始時有效,但只要足夠多的人瞭解了,並且在市場中運用它們,這些方法就不可避免地逐漸失效,被遺棄。市場總是能消磨掉每種方法的優勢。昨天還有用的方法,今天就沒那麼有效,而到一年之後就更不可能有什麼效果了。

奇怪的是,即使在這個全球互聯的時代,大師的聲譽還是傳播得很慢。在自己國家已經聲名狼藉的大師仍然可以通過在海外兜售自己的理論來賺錢。這是一位方法大師讓我認識到的,他將自己在亞洲的持續走紅跟美國過氣的歌手和電影明星的經歷進行類比。他們沒法再在國內吸引觀眾了,但仍然可以通過在海外走穴賺錢。


解密所謂的炒股大師

第三種是已故大師。

他們的書不斷再版,他們的市場理論被新一代熱心的交易者仔細研究。有關敬愛的已故大師的高超技巧和其個人財富的傳奇,在他們死後被不斷頌揚。這些已故大師已經離我們而去,他們沒法將自己的聲譽資本化去賺錢了。但他們仍在世的追隨者卻能夠用他們的名聲和過期的版權繼續賺錢。其中包括R.N.艾略特(R.N.Elliott),但最好的例子是W.D.江恩(W.D.Gann)。


解密所謂的炒股大師

各式各樣的投機取巧者在兜售“江恩課程”和“江恩軟件”。他們聲稱江恩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交易者,他留下了5000萬美元的房產等。我拜訪了江恩的兒子,他在波士頓銀行當分析師。據他爆料,他那著名的父親不僅沒辦法只靠交易養活家庭,而且不得不靠撰寫和出售指導課程來賺外快。他也僱不起秘書,只能讓自己的兒子來幫助他工作。當江恩在20世紀50年代去世時,他全部資產——包括他的房子,只值十萬多美元。江恩作為一位交易巨人的神話是靠那些要向無知大眾出售課程和相關產品的商人們編造而延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