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電影《逃離比勒陀利亞》是由弗朗西斯·安南自編自導,丹尼爾·雷德、丹尼爾·韋伯等主演,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在電影中“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飾演的蒂姆·詹金,因為參加1978年非洲人民大會秘密反種族隔離行動而被認定為恐怖分子,從而被判入獄12年。他在獄中沒有放棄對自由和平等信念的追求,積極謀劃越獄活動,最終成功逃離比勒陀利亞監獄。

我認為電影《逃離比勒陀利亞》堪稱一部交響詩般的視聽佳片。電影的獨到之處不僅僅在於對真實事件的還原,更在於導演將聲音和畫面元素,通過電影視聽語言完美呈現。

本文將從“旁白、配樂、音效”具體解讀電影《逃離比勒陀利亞》中聲音的獨到之處,帶大家體會聲音在電影中的作用。

旁白

對白是現代影視作品中重要的聲音表現,包括對話、旁白和獨白,是影視作品中除鏡頭語言外對敘事幫助最大的藝術形式。

在電影《逃離比勒陀利亞》中共出現了三次旁白,分別是電影的開頭和兩次重要的節點。

1、開場:旁白與資料片巧妙結合,既避免了資料片乏味的堆疊,又在旁白中交代了故事的時代背景。資料片在旁白的敘述中如同蒂姆的所見所聞,進而增強了資料片的真實性和視聽體驗,吸引觀眾興趣。

電影中1978年的南非種族隔離問題十分嚴重,資料片中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以及種族隔離下的嚴重不平等。蒂姆對種族隔離深惡痛絕,積極投身於反種族隔離,追求平等與自由的運動中。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電影在引用這段資料片時,巧妙配合了蒂姆的旁白講述。在還原1978年南非的種族隔離事件的同時,將資料片的視角轉換成了蒂姆的生活見聞。此時,在蒂姆的講述中資料片不再是普通的資料紀錄,而是在蒂姆眼耳的見聞下觀眾的身臨其境。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在蒂姆的敘述中,資料片的真實性和可讀性取代了資料片的紀錄性。人們在種族隔離下遭受的不平等畫面,以血粼粼的事實展現在觀眾面前,如此真實露骨。這裡的聲音與畫面的配合產生了化學作用,不僅突出了種族隔離問題的真實性和嚴重性,也使得蒂姆的抵抗成為必然,進而奠定了電影的敘事基調。

2、旁白在敘事方式的轉換中起承轉合的過渡作用。

導演將蒂姆在獄中日復一日為自由和平等的努力擴展為廣泛的行為,再次藉助蒂姆的旁白,將蒂姆日復一日的繁瑣和重複日常簡單略過,在蒂姆的敘述中配合畫面的鏡頭語言,將蒂姆從單打獨鬥轉為尋求廣泛的幫助,將敘事重點轉向“眾人拾柴”,利用一切資源,這其中甚至包括監獄看守的漏洞。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在這次旁白中導演改變了電影的敘事方式,不再詳細介紹主角為越獄做出的細節準備,而是將蒂姆的敘述轉化為鏡頭畫面的解說詞,貫穿監獄中的日常。在日常的平靜中,在蒂姆的敘述中,蒂姆的抵抗跳出個人英雄昇華為群體,從而推動了電影敘事方式的轉變。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自由和平等不是蒂姆一人的戰鬥。

3、在旁白中交代蒂姆的心理,解釋蒂姆的行為。用蒂姆平淡的敘述反襯反抗的艱難,增加鏡頭畫面的緊張感,推動敘事節奏的加快。

在一次大搜查中,蒂姆的木頭鑰匙被典獄長髮現,好在他靈機一動遮掩了過去。但蒂姆一直以來的反常行為早就引起了典獄長的注意,搜查過後典獄長明確提出了質疑,激化了矛盾。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有典獄長矛盾激化的鋪墊,在旁白中導演使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在旁白的敘述中用蒂姆對黑夜的恐懼反襯白天行動的迫切。同時藉助蒂姆的心理狀態,將黑夜與白天做對比,暗示蒂姆的抵抗從黑暗中的偷摸進行轉向了白天的正大光明。將抵抗推向了白熱化的同時,也預示著出逃之日的臨近。在旁白的敘述與鏡頭畫面的表現中,增加了緊張的氣氛,將電影的敘事節奏推向新的高度。

配樂

導演以蒂姆在獄中的抗爭為譜,以莫扎特《安魂曲》之《震怒之日》為符,巧妙運用管樂和絃樂的相互配合,將配樂與畫面及劇情完美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奠定了敘事基調,帶動了敘事節奏。

在蒂姆和斯蒂芬被送往比勒陀利亞監獄的鏡頭中,導演使用了短快又急促的絃樂。畫面中押運兩人的車行駛在空曠的平原上,在落日的最後餘暉映照下,光線越來越暗,配樂急促而緊張。隨著汽車漸漸遠去,光線徹底變暗,象徵著兩人踏入了黑暗。

配樂在這裡起到了加快畫面節奏的效果,將這一段畫面的戲劇性誇張拉大。在急促的配樂中,觀眾感受到的不是亢奮,而是對兩位主角命運的擔憂。快節奏的絃樂中透著隱隱的不安,伴隨著太陽的落下,黑夜的降臨,這種不安在畫面中被逐漸放大,彷彿一道幕布被拉上,光明被遮住。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配樂能夠強化電影的完整性和連貫性。當配樂完全融入到電影中,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時,在視聽元素的結合下,配樂能夠表現出更豐富的內涵。

在比勒陀利亞監獄的夜晚,落針可聞的靜音使得獄中寂靜的夜晚透著緊張。劇情中胖看守在寂靜的深夜放起了音樂《憤怒之日》,導演巧妙地利用這一情節將音樂作為了劇情的配樂。

在音樂開始時,伴隨著鐵門“吱嘎”的一聲響,蒂姆和萊納德從各自牢房溜出。音樂本身節奏的高低起落,伴隨著兩人打開一扇扇阻礙自由的鐵門,象徵著他們對束縛和隔離的抗爭。音樂在潛移默化中強調了兩人與看守的距離,將觀眾的視線牢牢捆在兩人的身上。在寂靜空蕩的監獄夜晚,音樂的亢奮與高潮迭起的節奏反而突出了獄中的寂靜,增加了兩人行動的緊張感,營造氣氛的同時極大地增強了情緒的張力。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高潮迭起、節奏亢奮的音樂對看守來說是消遣,是打發漫漫長夜無聊時間的娛樂,對蒂姆和萊納德來說這卻是為越獄準備的序曲。

當蒂姆三人逃出比勒陀利亞監獄坐在疾駛的汽車上放聲大笑時,音樂再次響起,此時高亢、振奮的音樂表達著三人逃出監獄的興奮與喜悅,也象徵著自由衝出了重重枷鎖的束縛,預示著抗爭的必然勝利。

音效

音效是指除了對白和音樂外,影視作品中物體的物理性接觸所發出的聲音或按照人們普遍對特定聲音的情感認識所創造的聲音。

導演弗朗西斯·安南在《逃出比勒陀利亞》中將音效的使用詮釋出了自己的境界。當蒂姆和斯蒂芬帶著鐐銬被預警押進比勒陀利亞監獄時,叮噹的鐐銬抖動和摩擦聲、押送獄警的呵斥聲、一扇扇牢門開合關閉聲、獄警身上鑰匙的抖動聲,配合鏡頭畫面中對監獄的描寫,使兩人所處的監獄環境更具真實感和衝擊感。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此外,這一系列體現監獄氛圍的音效在畫面中也有著獨特的寓意。當叮噹的鐐銬抖動聲響起,導演在鏡頭畫面上配合了蒂姆和斯蒂芬腳戴鐐銬的特寫,預示著自由被鐐銬束縛;當兩人走過一扇扇監獄的鐵門,隨著鐵門的關閉聲,象徵著兩人與外界自由的層層隔離;荷槍實彈的獄警發出的槍械上膛聲,更是將氣氛壓抑到了極點,警示逃跑的風險和監獄鋼鐵下的森嚴。

最特別的就是獄警身上牢門的鑰匙發出的叮噹聲,這一聲響時刻出現在電影的情節中。鑰匙是通向外界獲得自由的唯一道具,而時不時出現的鑰匙聲響,始終在提醒著觀眾和蒂姆通向自由的方向。鑰匙的音效就像是黑暗長夜中的指引,提示著越獄的難度、提示著自由的方向、提示著劇情敘事的走向,既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心理,又牢牢吸引觀眾的注意。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導演在電影中多次運用音效悄無聲息的控制著觀眾的情緒,增加了觀眾對劇情的帶入感。蒂姆三人躲在儲物櫃時,儲物櫃櫃門“吱吱”的響聲、胖獄警沉悶的喘息聲、鑰匙輕微抖動的摩擦聲以及兩人刻意壓制的緊張的呼吸聲,將劇中三人越獄的緊張氣氛壓抑到了冰點,也將觀眾的心糾到了嗓子眼。在音效的烘托和渲染中,觀眾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不自覺投入到劇情當中與角色產生共情。

從旁白、配樂、音效解讀《逃離比勒陀利亞》的聲音運用

總結

電影能不能吸引人,視聽享受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聲音在《逃離比勒陀利亞》中擁有獨特的力量,能夠營造環境的真實效果,使角色的塑造更加飽滿生動,豐富劇情敘事的表現手法,奠定影片的敘事基調,推動劇情故事的發展。使觀眾在視聽享受下,完全沉浸到電影的故事敘事中,身臨其境體會電影中矛盾衝突下的起起落落。可以說聲音在《逃出比勒陀利亞》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章為個人原創,謝絕抄襲搬運,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