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特殊長假,是孩子反思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時機。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為什麼孩子會厭學,這些是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探討的。願我們的孩子,在疫情結束後回到學校之時,已經是一個全新的自己,有目標、有理想、愛學習、會思考。

從1989年起,歷時30年,我對數千名不同地區、不同年級的中學生進行長期的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不外三條: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而且對於想學習這件事來說,可能對於大部分孩子都是非常困難的,又是哪些因素影響同學們是否想學呢?

我在人大附中的一次問卷結果,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對問題“我認為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的調查結果如下(每位被試選擇不超過三項,下同):

興趣(68.64%),習慣(60.26%),毅力(55.82%),

自信(47.00%),目標(45.05%),焦慮(9.17%)。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不論是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還是迴歸正規的學校學習,重視學習的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

01

幫孩子學會確定目標

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發現了兩個高頻詞:一是不知道,二是還行

◎ 高頻詞:不知道

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我問他:

“你以後想做什麼?”

“不知道。”

“你夢想的大學是哪所?”

“不知道。”

“你喜歡的職業是什麼?”

“不知道。”

……

像這樣,沒有目標意識的學生,導致他在學習、生活中採取的應對措施必定是消極、盲目、被動、應付。

因此,我們在家學習時,首先要認真思考:

為什麼要學習?

為什麼要在家學習?

絕不能陷入“不知道”的陷阱。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 高頻詞:還行

還有一類學生,我問他:

“最近學得怎麼樣?”

“還行。”

“難嗎?”

“還行。”

“考得咋樣?”

“還行。”

“心情好嗎?”

“還行。”

……

這樣的學生,往往以得過且過的心態度過每一天。

但,我們的目標意識在哪裡?孩子的目標意識又在哪兒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目標意識會從各方面有所改變,但他最初的目標意識恐怕來源於各位父母期待的目光。也就是說父母的目光在哪裡,孩子的目標意識往往就在哪裡。

有報道稱,中國大陸有80%的中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

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家長期待的目光盯得過於功利。

比如,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一位媽媽對兒子如是說。

媽媽:長大以後你做金融家。

媽媽:像爸爸那樣,挺神氣的!

媽媽:你看,咱家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

兒子:哦。

這樣,往往會導致有些孩子沒有社會責任感,也沒有家庭責任感,不知道學習為了什麼,因此沒有學習的目標意識。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學習目標對學習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崇高的目標可以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力,學習行為對學習目標則具有反作用。

確定人生目標、學習目標後,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幹到底”。

此外,孩子們也要經常思考:

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要成為怎樣的人?

研究表明,西方人才培養模式注重這些特質:知識面、創造力、適應性、獨立性和實踐能力。

東方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的特質是:邏輯思維、知識深度、重視讀書、統一規範和集體主義。

未來的人才可能是集東西方培養模式之長的像圖釘一樣的“T型”人才,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02

有好的興趣 才有好的未來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

興趣這種個性心理傾向一般總是伴隨著良好的心理體驗。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了興趣,他就會對該事物表現出特別地關注,大膽地探索,積極地從事與此有關的活動。

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極容易學好。

◎ 別墜入遊戲的陷阱

我不敢講同學們都對學習感興趣,但我敢保證不少同學,特別是一些男同學,一定對電子遊戲感興趣。

這次疫情期間,同學們在家如果無所事事,很容易墜入遊戲的陷阱。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為什麼同學們會對遊戲感興趣呢?

首先,遊戲有很炫的畫面,非常吸引你;

其次,遊戲基本上是通關或裝備的模式,能給遊戲者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再次,青少年自尊開始形成,遊戲行家往往在同學中吹噓其裝備,在同學們羨慕的眼神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沉湎遊戲帶來的後果至少有:

第一,除遊戲外,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當然包括學習;

第二,整天精神萎靡(玩遊戲時除外);

第三,人際交往和共情能力弱;

第四,為了配備豪華遊戲裝備,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因而要想方設法“搞錢”;

第五,矯正遊戲成癮有時和戒斷毒癮一樣困難!

其實,某些國家當初發明電子遊戲的重要初衷是為那些垂垂老矣的人服務的,每天能通關,使得生活有些情趣。當然,許多老人根本沒有打通關,他的生命就按下了停止鍵。

我們最有希望的、最有朝氣的、整個民族的希望——中學生成為了遊戲軟件最大的消費群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名的悲哀!

我在工作中接觸和解剖過不少遊戲成癮的案例。我的結論是:“學生不戒掉遊戲,就不要談學習”。

同學們,一定要培養自己一些健康的、向上的、積極的興趣。不要沉迷於遊戲,不要做那個井底之蛙,生活中比遊戲有意思的事情、美好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 有情趣的家庭更能激發興趣

有情趣的家庭往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親子共讀名著。

通過親子共讀一些中外名著,進行閱讀體會的交流,在交流中深化孩子對人生、社會、科學、歷史、大自然的感悟,再讓孩子將這些感悟記錄下來,進一步梳理和概括,又是結構性思考和練筆的契機。

比如,親子共賞詩詞。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華文化璀璨奪目。中華詩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很好地利用這個“非常假期”,親子共“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重溫那些優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比如,親子共同鍛鍊。

利用這個“非常假期”,親子進行諸如跳繩、踢毽子、乒乓球、象棋、圍棋等體育項目,培養良好的運動技能與運動習慣,終身受益。

03

好習慣的養成最為重要

習慣指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壞習慣的力量同樣是巨大的!怎樣的習慣就有怎樣的結果,習慣決定著結果。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回答出人意料,這位學者說:“是在幼兒園。”

又問:“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

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要知道,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到會的科學家的普遍看法。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

習慣如此重要。近期孩子在家學習期間,正是培養他們良好習慣難得的契機。我們至少可以培養以下習慣:

━━按時作息的習慣;

━━認真聽老師的網絡課程,認真思考,認真記自己,認真作業的習慣;

━━與同學交流、質疑、探討的習慣;

━━限時限量完成作業的習慣;

━━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堅持做家務勞動的習慣。

在人大附中,這句話被提煉成:“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在人大附中,同學們追求優秀,努力使“優秀是一種習慣”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04

好孩子多數是誇出來的

自信,是個人對自己所做各種準備的感性評估。相信自己行,是一種信念。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會相信你。

有資料稱,在中國大陸有70%以上的中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為什麼我們的學生自信心不足呢?學生的自信心又來自哪裡?

壞孩子是打罵出來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生活中,經常有家長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壓自己的孩子,這是孩子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

因此,家長應堅信:壞孩子是打罵出來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一定要及時表揚鼓勵。

千萬不要拿別的孩子的優點比您孩子的缺點!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不論他是名貴的還是平凡的、高尚的還是粗鄙的,作為家長、作為教師的要義是耐心地扶植,盡心地呵護──用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用心去體味果實的厚重!

綜上,一方面,學生的自信心來自家長、老師、同伴等方面的評價。另一方面,來自積極、肯定的自我評價與自我認知。因此,確立自信心關鍵在於自己,要堅信“我能行!”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05

學習需要堅強的毅力

毅力,是人的一種“心理忍耐力”,是一個人完成學習、工作、事業的“持久力”。當它與人的期望、目標結合起來後,它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毅力是一個人敢不敢自信、會不會專注、是不是果斷、善不善自制和能不能忍受挫折的結晶。

要培養良好的毅力,首先要立下決心,其次要樹立信心,第三還要有恆心。

這三個階段密切聯繫、互相交織、彼此促進。缺一不可。一般說來,決心越大,信心越足,恆心越久。反之,決心越小,信心越弱,恆心越短。

因此,

這個“非常假期”,是培養毅力的很好的契機。

一方面,積極投入從事學習、體育鍛煉和家務勞動所必需的行動;

另一方面,適當制止出去閒逛、打遊戲、懶散、無所事事等願望和行動。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

“學習中,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應當有枯燥無味的東西。

應當教育兒童不僅要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沒有趣味的事,即為了完成自己的責任而做的事。”

因此,必須培養堅強的毅力,以此克服學習中的厭煩心理,樹立學習的責任感、人生的責任感。用堅強的毅力去指揮學習,逐步增加對學習的興趣。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06

全家人都要學會情緒管理

焦慮,是一個情緒變量,一般認為是一種伴隨著某種不祥預感而產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緒,它包括緊張、不安、懼怕、憤怒、壓抑等情緒體驗。

學習焦慮,就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焦慮,它指向學習活動,並影響學習活動的效率及效果。

學習焦慮與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關係如下。

疫情期間做好這幾件事,孩子返校時將成為“全新的自己”


在這個“非常假期”,同學們有許多焦慮。

比如,面對每天排山倒海的疫情信息,同學們會焦慮;什麼時候能重新回到學校上課,同學們會焦慮;作息時間黑白顛倒,同學們會焦慮……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要告訴孩子們:一定程度的焦慮或者緊張感是正常的,而且對學習有益的。有學習焦慮會促使你更認真地對待學習任務,端正學習態度。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者一直在深陷在負面情緒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