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1906年,杜菲創作了《哈維爾的七月十四日》,描繪國慶日熱鬧非凡的街道景象。同一地點的同一題材也同樣為馬奈、莫奈、凡高等人描繪過,但杜菲的作品與之都不相同。杜菲筆下的國旗不再是空中的小色點,也不是莫奈用來表現那種熱鬧混雜印象的微妙小色塊,更不是凡高用來表現其靈魂深處騷動的強烈衝突的紅與藍之創痕。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它們是純粹色之自由的安排,以其出人意料的莊嚴,毫無顧忌的自我肯定。為突出歡樂的氣氛,杜菲毫不遲疑地打破了一切比例原則,將背景的旗子放大好幾倍,因而使得那紅白藍的配合有一種抒情詩的氣質,它們也就成為畫面的“主角”。其後所作的《日影》,他更是大膽地將一大塊紅色放在整個畫面中央,自由自在,毫無顧忌。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有水罐和魚的靜物畫》

近年來,隨著梵高和畢加索的作品被國人收藏引起了熱議。這些經典作品進入中國,不僅僅表示在財富的秤桿上,中國的砝碼在增加,也表明了中國人對世界文化愈來愈開放的態度。作為野獸派代表人物,杜菲的作品也走進了中國藏家的視野。由於杜菲對藝術發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會不定期舉行他的藝術作品回顧展,他的影響力藉此在中國傳播開來,也吸引了不少中國高端藏家的視野。如杜菲《有水罐和魚的靜物畫》,就是被中國一位資深的外企高管的收藏家珍藏。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雖然到了晚年,疾病加深了他的幻覺。但杜菲仍然努力使得他全部身心都集中在藝術創作上。不過,他並沒有將藝術變成絕對的東西。對於他來說,繪畫是高級活動的一種,是與其它人進行交流,給予他人精神食糧的方法。並且杜菲絲毫不把榮譽放在心上,但是在他的暮年,人們到處給予他的讚揚已使他聲望無加。在去世的前一年,他在日內瓦看到了自己作品的大型回顧展。1953年3月23日,杜菲在他弗卡爾基埃的鄉村住所辭世。而同年,他的回顧展便在巴黎舉行。雖然杜菲離開我們已經有67年了,不過,他的藝術卻永遠地流傳了下來。杜菲用他專有的藝術樣式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絢爛之極,又平靜異常的藝術世界。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勞爾·杜菲不僅是一位法國野獸派的畫家,又是一位多元化創作的藝術家。他擅長風景和靜物畫,早期作品先後受印象派和立體派影響,終以野獸派的作品著名。其作品色彩豔麗,裝飾性強。他的作品除了繪畫,還在掛毯、壁畫、紡織品和陶瓷設計中被廣泛採用。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杜菲還是位快樂的畫家,他愉快地觀察、想像和創作,從不放棄感覺世界的真實性,他能通過作品描繪自己內心的活動。他以大量的方塊、長方形、三角形和卵形,意到筆隨地組織和展現觀察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物象都具有清晰的輪廓、動勢和節奏,但又都是藝術的真實,而非自然真實。畫家通過線條和顏色,直接向我們傳達他的個性和感情。他的畫不是通過所畫對象本身去訴說,而是通過再創造的藝術形象感染觀者。杜菲從不看重榮譽,他只是一個為畫畫而活著的畫家,他以其對現代藝術的貢獻受世人注目。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1877年6月4日,杜菲出生於法國諾曼底一個清寒的大家庭裡,父親替別人經營一家金屬商店,靠菲薄的收入養活八個孩子。母親沒有工作,艱難地擔負起全家的家務活。杜菲的父親酷愛音樂,經常彈奏風琴,一家來到哪裡,哪裡就充滿了音樂。自然,音樂成了杜菲的終生至愛和重要創作題材,從音樂中得到了無限的靈感和自由的想象。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為了養家餬口,杜菲十四歲時便被迫到一家咖啡店裡去當一名低級僱員,經常被派遣去碼頭、港口乾一些粗重的體力活。繁重的勞動並沒有壓垮他樂觀的天性,後來他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我聞到那種氣味,就說得出這船是從德克薩斯、印度還是亞速群島來的,而且這一點還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我在橋上或甲板曾為那射向河口灣的獨特燈光而欣喜若狂……。”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在19世紀中後期,隨著印象派在巴黎風起雲湧。1905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龍中又出現了一批令人驚異的作品。如果說之前的印象派畫家們對寫實和傳統仍然有曖昧的話,那麼以馬蒂斯、弗拉芒克、杜菲為首這批年青人則完全放棄了細膩筆觸、深入刻畫事物的傳統做法,他們同時也擺脫了對於自然主義的依賴,轉而去表現自己的觀察和體驗,通過使用大色塊和豪放的線條,人物由簡單和扭曲的線條構成,色彩單純而又飽滿,使得整體畫面顯得誇張而又自由。總之相比較“正統”,這些畫家的創作手法顯得過於任性而為,或許也因此他們被稱為了“野獸派”。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縱觀杜菲的藝術漫長的歷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很難將杜菲納入一個固定的流派中去,這可能也是藝術家自己的願望,因為偉大的藝術家總是想獲得最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永遠也不想畫地為牢。杜菲在少年時期已經可以把古典主義大師傳下來的精妙寫實技法掌握得爐火純青,但他並沒有為此而沾沾自喜,他不停地突破自我與改革做法。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他先後遊走於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等,直到創造出獨特的“杜菲樣式”,迎來藝術生涯最輝煌的時期。只是杜菲並沒有停下追尋的腳步,即使步入晚年創造力衰竭後,他仍然不斷學習,他又從東方藝術中汲取營養,純化色彩,簡化構成,風格又為之一變。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3月23日,野獸派畫家杜菲去世

20世紀20年代後,杜菲的作品愈加不同凡響了。在成為野獸派代表畫家後,他並沒有停留腳步,而是進一步變革,將更新的立體主義元素引入自己的畫面。他常常以大片大片的色彩覆蓋畫面,有時顏色塗得跑出了形象之外,有時候又沒塗滿,色與形互不干擾,還能彼此呼應。物體的形象也變得更為簡化和賦予更多的含義。這種獨特的處理方法也被許多人名之為“杜菲樣式”。這一時期,杜菲的藝術走到了最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