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語言是交流與思維的工具,語文學習的過程是生命之間的對話,語文教學活動更是人的生命活動。只有拓寬對話渠道,敞開對話空間,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多邊對話教學,學生的語言才會從羞澀、閉塞走向開放、觸類旁通,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增值。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一、與教材對話——感受知識的魅力

教材是學習的重要依據和平臺,教師應幫助學生與教材開展深刻的對話,改變傳統的“講學、講聽”的模式,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要示範、給予學生尋找和研究教材的自主學習策略。學習教材謀篇佈局的嚴謹規範,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悟主人公的人格之美。

(一)跟教材組織形式對話

在單篇課文的學習時,容易產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狀況。而當將幾篇類似的文章組合在一起教學時,就有可能讓學生髮現文章謀篇佈局的規律,品嚐到探索之樂。真正意義上的樂學建立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秦兵馬俑》一文兼具明顯的寫作結構和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將《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莫高窟》三篇文章結合起來學習,找出三篇文章的相似之處。這樣,學生在對比學習中對教材的寫作特色、表達順序就有了深刻明晰的把握。與文本展開有效對話學習,宜打破原文孤立靜止的學習狀態,將已有的學習資源進行縱橫整合,或對比,或類比,讓學生在對比的學習過程中尋找共性的特徵,形成對文本框架與結構的認識。

(二) 跟教材思想內涵對話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對教材有著自己獨特的解讀。精讀階段,我會讓學生通過“讀書做筆記”的策略來領悟教材思想情感,通常是提前通知學生在家裡自主完成。在第二天課堂集體交流時,學生先來讀讀從文中抄寫的某段話,然後說說自己的心得體會。此時教師必須認真傾聽,體會學生髮言內容背後蘊含的思想感情、表達視角等,及時反饋給學生,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一些。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三) 跟課文主人公對話

教材展現給學生的文中主人公都是豐滿鮮活的生命形象。如何做到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我認為應在對主人公生平充分認識、活動組織有序的基礎上做文章。

1. 充分認識主人公

在教學《二泉映月》之前,利用網絡資源,我將阿炳生平資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從各個角度對這位盲人音樂家進行介紹。有了這層學習鋪墊,在精讀學習階段,教室播放著《二泉映月》曲子,學生閱讀觸動自己心靈的句子。漸漸地,在音樂與文字的共同“催情”下,學生的眼睛溼潤了。

2. 為主人公寫臺詞

《海倫•凱勒》一文的“名著便覽”裡有這麼一句話:她一生寫了 14部著作,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我利用這個資料,為學生展現十大英雄偶像,然後激勵學生為海倫•凱勒寫頒獎詞,比一比、讀一讀,看誰寫的臺詞好。在英雄偶像的感召下,學生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了。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二、與編者對話——感受一份別樣的情懷

教材裡的每一篇課文都包含著人文意蘊、習作特色、謀篇佈局、遣詞用句等諸多“美”。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和學習這些美的同時,還要透過這些美來尋找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情懷。以新的角度來領悟課文內涵,更有助於在理解與認識上有所突破。

例如,《鄭和下西洋》《二泉映月》《海倫凱勒》《司馬遷發奮寫〈史記〉》等四篇文章。學完之後,教師啟發思考:編者為什麼要將這四篇課文放在一起來學(文章形式的共性)?通過這四篇課文的學習,編者想讓同學有哪些收穫(內涵的領悟)?再如,學完《龜山漢墓參觀記》後,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對這篇範文的研讀,作者意在讓讀者掌握哪些寫作技巧?教師引導、鼓勵學生與編者對話,去感受一個個“陌生人”對學生精神成長默默的期待、關心。這比任課教師直接要求學生怎麼做要來得更深刻、更誠懇一些。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三、 與教師對話——精準的一對一的學習互動

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事實上是貫穿課堂始終的,真正有效的師生對話一定是凸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個理念的。在對話式的課堂中,教師一人與全體學生的交流逐漸走向教師與少部分學生、甚至是一個學生的對話,目的便是從上好每一節課轉為教好每一個學生。進一步增強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對話有更大的學情導向性與自覺性、指導的針對性和個性化。

(―)導向而自覺

師生對話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的領悟和化解,打開學生的思維局面,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的信心和動力。教師要根據學情來決定自己對話的深度。學生懂得的,無須強調;學生迷茫之處,教師則要深入淺出地講解。

(二)差異而個性

課堂上,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針對學習薄弱的學生,教師須進行細緻指導;對學生反映的熱點、難點,教師要深刻講述;課堂上出現新奇的學習行為,則要強化和表揚。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四、 生生對話——體驗互助友愛式的學習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班級授課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學習者、參與者。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是他人的同伴,也可能是教師的啟發對象、學習的榜樣。因此,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學生也是生動的學習資源。生生對話效果關鍵在於教師在學生之間架設起一座座對話與溝通的“橋樑”。這樣的課堂,學生體驗到了助人的快樂。而“助人式”的學習活動創建,引領學生從優秀快速走向卓越。

(一)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與眾不同之處,教師要讓這些學生的“閃光點”成為班級共享的資源,共享效果的前提是要求每一個學生認真傾聽。課堂上,當一個學生髮言完畢後,教師就剛才的發言內容提出相關問題,一來可以鞏固核心知識,二來檢測同伴傾聽的能力。經過幾次這樣的“聽一問一答”的練習後,越來越多的學生就開始專注同伴的發言了。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二)創設生生“問學”的情境

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還重要。當前,眾多學校都在踐行“問學”的課堂模式。可見,會提問題,正是學生真正學習的開始。在精讀教學階段,我通常以問題導入開展新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勇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也交給學生。

1. 思考時間須充足

課堂上,當學生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時,應給予全班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揣摩,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在思考。假如問題過難,教師應為學生思考搭建一個“支架”。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2. 傾聽反饋須結合

在保證思考時間的同時,也要給予每一個願意解決此問題學生回答的權利。讓學生充分地表達,教師認真聆聽,更要對學生的發言內容進行思考,經適度的整合,反饋給提問者和其他學生。

3. 篩選之後須深學

課堂上出現很多提問時,教師必須有一雙善於發現和篩選的慧眼,確定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集中深入研究。其他問題,可以在較為流暢的“一問一答”中進行,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核心學習上。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時,有學生提出了怎樣理解“摻和”這個詞,這是理解上的難點。為此,教師啟發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思考,然後把學生找到的與“摻和”相似的詞語依次寫在黑板上,接著對這些相似的詞語進行斟酌,最後大部分學生感覺“伴隨”這個詞與之意思最近。這個學習過程經歷了自主提問、篩選斟酌的過程。經歷了探索的過程,鍛鍊了學習能力。

“多邊對話”教學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增值,不妨來看看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達到對話教學的良好效果,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多邊對話,更要掌握學生與教材對話、與編者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學生對話的教學策略,在實際操作中,根據學情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實現語文教學的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