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泰斗蔡龍云為李小龍原著中文版《功夫之道》作序


龍史傳真 | 武林泰斗蔡龍云為李小龍原著中文版《功夫之道》作序


作為一位老武術工作者,很久以前就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我們的中國武術有一天能夠走向世界。

中國武術要走向世界,既有其根本優勢,又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優勢的一面是它具有極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東方身體文化特色,具有健身、防身、養生、表演娛樂等多元化的現實效用,問題則主要是它的傳承或者說傳播模式有些落後,傳統的那一套封建保守的門戶式的模式,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大眾化快速普及傳播的節奏,因此還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我們認真區分中國武術大眾普及和正統傳承之間存在的差異,靈活多樣的採取不同的教學和傳播模式,來滿足現代社會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

同時,面對世界上各國各種各樣武術的競爭,中國武術如何通過精準的文化包裝,突出它的東方特色和傳統優勢,同時又令它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普適性,也是需要我們重點考慮和解決的。

將中國武術向世界傳播,這一項偉大工作,其實我們武術界同仁一直在做,很多武術工作者為此兢兢業業耕耘了一輩子,做了很多,也取得了不少成績。目前來看,李小龍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是最具有世界性影響力,以及最具有世界性傳播成果之一的。

李小龍七十年代初在全世界掀起的國際功夫熱潮,在全世界豎立起了響噹噹的“中國功夫”品牌,對中國人的國際形象也起到了再造性的改觀。

可以說,李小龍當年僅憑一人之力,就做到和實現了對於本民族獨特文化的世界性傳播,乃至獨特文化品牌的深刻營銷和創建,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強烈,讓所有走出國門的中國武術家和武術愛好者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受用

李小龍已經成為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一個形象名片,在很多外國人心目中,李小龍就是中國功夫,中國功夫就是李小龍,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感謝李小龍,並且給予他這種偉大貢獻以公正的評價。

當然,也有人會對李小龍的貢獻不太服氣,說李小龍的截拳道不是正宗的中國武術,有人會更說什麼“李小龍不懂中國拳法”等等,我感覺,這些說法都帶有片面性。比如說,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武學總綱,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道家和禪宗哲學的武學應用。而李小龍早期所學的武藝雖多而雜,但無論哪一門,都是正宗的中國傳統武術。

李小龍不僅從他父親那兒啟蒙學習了吳式太極拳,還向葉問老師系統地學過5年詠春拳,向王薌齋弟子學過意拳,向邵漢生老師學過節拳、功力拳等,後來又自學了南派拳術的洪拳和蔡李佛拳,等等。甚至參照少林寺門人演武錄像自修了‘羅漢心意拳’,我所擅長的華拳也被李小龍自學掌握。

通過這些紮實的中國武術訓練和傳統武學理論的薰陶,李小龍奠定了他未來創立截拳道的深厚基礎,這本《功夫之道:中國武術的學習之道》就是他最早期學習和總結中國武術的成果之一。

另外,看他七十年代初期所拍的一系列功夫電影,我們也可以發現李小龍所集中表現的,主要是中國武術的精華

李小龍根據國外的社會需求創立了截拳道,其中難免帶有一些外國武技的影子,這遭到一些人非議。我倒認為這恰恰是一種創意,是中國武術的向前發展。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不都是吸收了我們中國武術而創立的嗎?對日本和韓國來說,中國的武術即是他們的“外國武術”。日本和韓國吸收了中國武術,誰也沒有說柔道不再是日本柔道了,跆拳道也就不再是韓國跆拳道了。

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是在相互借鑑、相互融合過程中向前進步的。李小龍的截拳道在外國人眼裡始終是“中國功夫”而不會是外國功夫。

當然,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鑑與融合,首先要以民族自尊為基礎,中國武術既不要泥古,也不能全盤西化,現在是創新、發展的時代,都在講創意創新,但在武術創意創新之前,我們應當首先摸清武術本身固有的特性和規律,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發揚傳統武術,使中國武術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這樣才是應有之義。

比如說李小龍,他在功夫電影《龍爭虎鬥》中表演的“擊步三不落地旋風腳”,就是根據傳統華拳的動作改編的,我的華拳三不落地最後是擺蓮腿,李小龍把最後一個動作改成了旋風腳,他改得好,既有傳統特點又有了他個人的風格,很漂亮。

所以,我很欣賞李小龍自己對於截拳道的定義,他說“截拳道是什麼?毫無疑問是中國武術!一個沒有門派之分,反對讓武術流於形式,從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的中國武術。”

不管是通過李小龍的書,還是通過他的電影,我認為李小龍都很充分的展現了中國武術的內在精神和技擊功能,這就足夠了

我和李小龍素未謀面,但是藉助武術這根主線,我和他有較深的結緣。

李小龍雖然說是明星中的明星,偶像中的偶像,但是據瞭解他的人士介紹,李小龍當年曾經將我也當做他的偶像。由於李小龍在香港學習的南派詠春拳法擅長貼身短打,在腰腿功夫訓練方面,沒有北派功夫全面,所以,李小龍當年除了從邵漢生等在港師傅學習北派功夫之外,還曾通過我的武術專著《武術運動基本訓練》和《華拳》等書,系統的自學了北派功夫的腰腿基本功和腿法技巧,且卓有成效

1963年,李小龍在美國出版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生前出版的武術專著《基本中國拳法》,其中武術基本功一章便是譯自我的《武術運動基本訓練》的內容,而在李小龍一舉成名的美國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上,以及後來在李小龍首部打入世界影壇的好萊塢功夫片《龍爭虎鬥》中,李小龍都表演了精彩的根據華拳改編的“擊步三不落地旋風腳”。

可以說,在李小龍武術成長曆程中,我也曾經是李小龍未曾謀面的“老師”之一。另外,比較巧合的是——我也是偶然發現的——我竟然和李小龍的生日同月同日,兩人都屬龍,只是我這個大龍整整比小龍大了一輪。這可能就是我和李小龍之間的一種最奇特的緣分吧

我認為,李小龍應該成為當今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2008年央視播放《李小龍傳奇》之後,國內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李小龍熱潮,期間我看到一個新聞,說中國青年報和搜狐網在線聯合調查,有78.5%的受訪者表示,李小龍的自信、自強不息、有理想、有志向、愛國精神等,都是現代青年人的一個成功典範。

我認為,現代的中國年輕人的確需要多多學習“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李小龍精神,我們需要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通過提倡具有代表性的李小龍精神,重塑國人的精神信念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推動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步伐

在中國的文化中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中國武術,我們要通過促進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為中國文化整體的走向世界貢獻應有的力量。

我認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並不是要求所有外國人都能夠精通它,我認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標誌,就是想方設法在世界五大洲各個國家的老百姓中間普及,不求精,但求人人都會,都懂幾手,能練兩下子,這樣就是真正做到讓中國武術走向世界

我衷心地希望繼李小龍之後,中國武術能夠再次在世界上掀起功夫旋風,能夠普及傳播,生根發芽,從而將中國這種寶貴的、古老的身體文化藝術,集健身、防身、修身、養生、休閒娛樂於一體的中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和生活方式,與世人分享。

我看李小龍《功夫之道:中國武術學習之道》這本書,雖然是李小龍二十幾歲時寫的,雖然主要內容更多是詠春拳的理論,但是也相對較好的展現了中國武術的整體特徵,在六十年代的美國,在當時西方世界不知中國功夫為何物的當年,李小龍這種促進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努力,這種增進西方人對於中國武術瞭解的努力,已經是很難能可貴了。

同時,李小龍在本書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中國武術的識見,已經超越了他的年齡和時代,值得今人借鑑和思考。

欣聞今年是截拳道一代宗師李小龍誕辰七十週年,很高興應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兩位負責人郝鋼先生和朱建華先生的專程邀請寫這篇序。借這篇序言,表達一下個人對於中國武術發展的期望,謹與各位共勉。


蔡龍雲

2010年6月30日


蔡龍雲 簡介

山東濟寧人,中共黨員,我國著名武術技擊家、理論家、教育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原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武術九段,武術國際級裁判員,中國武術界公認一代武林泰斗。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現任中國武術協會常委,中國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擁有上海市教委特設的“蔡龍雲大師工作室”。

蔡龍雲大師1943年和1946年在上海先後以中國武術擊敗外國拳師馬索洛夫和魯賽爾,為國爭光,被世人譽為“神拳大龍”。主編有《武術比賽規則》。著有《武術運動基本訓練》、《華拳》、《少林寺拳棒闡宗》、《五路查拳》等經典武術專著。多年來從事武術教學、科研和管理,卓有建樹,培養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和高級教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