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


漲知識|深度工作


薦 語

在微信、微博、網遊、直播、淘寶……種種網絡社交、娛樂、購物當道的時代,我們必須靜下來反思:互聯網是為我們所用的工具,還是早已控制和瓜分我們的精力和時間,一步步將我們引向浮淺的深淵。

無論出於更好地謀生,還是獲得人生的價值,我們都需要深度工作,並刻意訓練這種能力。

本書不僅剖析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意義,同時給出了操作性極強的實踐工具,助我們有效提升專注力,繼而擁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當然,我們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首先你得想要改變,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 者 簡 介

漲知識|深度工作


[美]卡爾·紐波特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作家,著有《如何在大學裡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如何考進世界頂尖名校》《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等暢銷作品。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為《深度工作》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一、認識深度工作

1.相關概念

2.新經濟中取得成功的3類人

3.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4.降低深度工作的思維定式和偏見

二、踐行深度工作的4個準則

1.工作要深入

2.擁抱無聊,克服分心

3.遠離社交媒體,謹慎選擇網絡工具

4.砍掉浮淺工作

正 文

一、認識深度工作

1.相關概念

  • 什麼是深度工作

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此類工作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且難以複製。

  • 什麼是浮淺工作

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漲知識|深度工作


2.新經濟中取得成功的3類人

  • 高級技術工人


經濟學家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強調,善用智能機器且具有創造性的人,其工作價值將會越來越高。

案 例:數據奇才內特·西爾弗,曾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預測了50個州的選舉結果,並創辦了一個用數據來分析所有現象的新聞網站。

  • 超級明星:行業尖子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才市場全球共享的趨勢越來越流行,這意味著行業中的超級明星將會取得成功,而餘下的人則會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

案 例:王牌程序員大衛·海涅邁爾·漢森是開發公司Basecamp的合夥人,也是一名電腦程序明星,他創造了ruby on rails網站開發框架,為當前網絡上最流行的網站提供了基礎。

如果聘用漢森這樣的程序員,不僅能高效完成任務,還可以節省提供辦公室、聘用全職員工的成本,達到支付更少的錢,得到更好結果的目的。

漲知識|深度工作


  • 所有者:擁有資本


新經濟形勢下,有資本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組的人,將具備巨大的成功優勢。

案 例:經濟生活贏家約翰·杜爾,他是硅谷風投公司凱鵬華盈的普通合夥人。杜爾成功投資了多家引領科技變革的企業,包括推特、谷歌、亞馬遜、網景公司和太陽微系統公司等。在作者寫作本書時,他的個人淨資產超過30億美元。

3.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新經濟形勢下,贏家需要具備以下兩種核心能力:

  • 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
  • 工作質量和效率都達到精英水平的能力。


而這兩種核心能力依賴於深度工作的能力。深度工作將助你迅速掌握困難事物和實現精英級產出。

案 例: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受聘成為正教授時,就已經發表了60多篇同行評審論著和一本暢銷書。其高產出的核心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生產力規律(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實現深度工作。

4.降低深度工作的思維定式和偏見

  • 最小阻力原則


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明確的反饋和標準,我們傾向於採取最簡易的行為,即浮淺工作更簡單。

案 例:頻繁召開項目例會。這些會議往往使人無法持續專注,導致日程工作無法及時完成。而人們仍舊堅持開的原因,是因為這樣更簡單。並且多數人不願自己去管理時間和工作任務,而是讓每週例會迫使他們採取一些行動,或者提供一種取得進展的可視幻象。

  • 忙碌代表生產力


當工作的生產能力和價值沒有明確的指標時,多數知識工作者都會採用以可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即圍繞浮淺工作表面忙碌。如2013年雅虎新任首席執行官瑪麗莎·梅耶爾認為:如果你看起來不忙碌,我就認為你的產出不高。

  • 對互聯網頂禮膜拜


在以網絡為中心的技術壟斷時代,深度工作讓位於分散精力的互聯網行為。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我們不再權衡新科技的利弊,開始自以為是地認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

二、踐行深度工作的4個準則

1.工作要深入:6個策略

  • 選定適合你的深度哲學


禁慾主義哲學,指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實現深度工作最大化。如計算機科學家唐納德·克努特通過屏蔽個人郵箱,實現無人干擾的高度專注。

雙峰哲學,指將時間分成兩塊,分別用於深度工作和其他事務。如卡爾·榮格隱居樹林裡的小石屋,將一部分時間用於不受干擾地寫作;其它時間則用於在診所看病、在大學講課等。

節奏哲學,指將深度工作轉化成常規習慣。例如鏈條法:每天堅持某個習慣,並且在每天完成後,在日曆上劃一個大大的紅×,過幾天就能連成一條鏈子。繼續保持下去,這條鏈子會越來越長。

新聞記者哲學,指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如記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因為工作的訓練,讓他養成了特別的工作習慣——只要有空閒時間,他就能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

  • 習慣化


通過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實現最大化的深度工作效果。如查爾斯·達爾文在雕琢《物種起源》期間,每天按照嚴格的時間,有條不紊地進行拆閱信件、思考、工作等。

漲知識|深度工作


養成高效習慣應注意的普遍問題

第一,確定適合進行深度工作的場所,並設定工作時長。

第二,設置工作時的規則和程序,確保努力具有結構性。比如規定不能使用網絡,或者設定每隔20分鐘產出的文字數量。

第三,做些事支持自己的工作,確保大腦保持高深度水平。比如提供足夠的食物,或通過散步等方式幫助大腦保持清醒。

  • 要有大手筆


通過對周圍慣常環境做出巨大的改變,輔以投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由此提升任務的外現重要性。這種重要性的提升,將降低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讓人更有激情和能量投入深度工作。

案 例:J.K.羅琳寫作《死亡聖器》期間,入住愛丁堡中心的五星級酒店,由此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後一本書。

  • 不要獨自工作


在恰當時機採用協作方式,可以推動深度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但不能過分追求交流,以免破壞專注的狀態。

案 例:貝爾實驗室的開放空間將固態物理學家、量子論學家和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學者匯聚一堂。這樣的協同交流成為發明晶體管的前提。

  • 像經商一樣執行——4個原則

第一,明確最高目標。這樣有助於集中精力達成目標。

第二,抓住引領性指標,即專注於在最高目標上投入的深度工作時間。

第三,準備醒目計分板。將深度工作時間記錄在計分板上,一方面營造競爭氛圍,驅使人專注,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動機。

第四,定期問責。比如在每週工作回顧中,反省自己的表現以不斷調整,並利用它制定下一週的工作計劃。

漲知識|深度工作


  • 圖安逸:定期放鬆大腦有助於深度工作


定期放鬆大腦的三個原因

第一,安逸時光利於提升洞察力。給有意識的頭腦休息的時間,可以激活無意識頭腦,從而理清複雜的工作挑戰。

第二,安逸時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能量。保持專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但它是有限的,而無干擾的休息可讓自主性注意力復原。

第三,晚間安逸時光中放下的工作一般沒那麼重要。如果日程安排合理,白天的工作時間就已經達到每日深度工作的極限了,那麼在夜裡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做到深度工作。

2.擁抱無聊,克服分心:4個策略

  • 忌不斷分心,要不斷專注


預先計劃好使用網絡的時間,並嚴格執行,通過減少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數,提升專注力。這一策略強調三個重點:

一是即使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網絡和快速回覆電子郵件,這個策略也適用。

二是不論怎麼計劃使用網絡的時段,都必須保證在這些時段外徹底屏蔽網絡。

三是在工作外也按計劃使用網絡,可以進一步提升專注訓練的效果。

  • 像羅斯福一樣工作


西奧多·羅斯福就讀哈佛期間,興趣廣泛,同時研究自然學,而且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秀,大一時就出版了第一本書,被稱為“美國最博學的青年自然學者之一”。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於他處理學業的獨特方式:從上午8點半到下午4點半這段時間,他預留出時間背誦、上課、鍛鍊和吃午飯,餘下的時間則全部用於專注其它學習。

這一策略啟發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時地像羅斯福一樣發起衝鋒,以高強度工作,高效利用時間,實現專注力的高度集中

漲知識|深度工作


  • 有成果的冥想


利用本可能被浪費的時間,如在走路、慢跑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難題上,實現有成果的冥想。有效執行這一策略,有兩個建議:

一是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轉。它們會阻礙冥想成果,所以必須警惕和提醒自己。

二是組織你的深度思考。深度思考需要一定的架構。作者建議首先仔細考察解決這個問題的相關變量。比如你在試圖解決一個數學證明,它的相關變量可能是假設或前提。通過考慮相關變量,明確下一步問題,為自己的注意力指明方向。

  • 記住一副牌

人的大腦不適合記憶抽象信息,而擅長記住場景。美國記憶力冠軍羅恩·懷特的記牌竅門,就是基於這一見解而獲得。這一竅門包括三個步驟:

步驟一:穿行家裡的5個房間,記住每個房間看到的10件物品,再加上院子裡的2件,湊齊52個。

步驟二:將52張牌中的每一張與一個難忘的人或東西相對應。為方便起先,給每一張安排一個有邏輯聯想的形象。

步驟三:在腦海中穿行每個房間,把遇到的每一件物品與難忘的人或東西,以及某張牌對應起來。連續多走幾次,以便銘記腦中。

作者強調這一策略的關鍵是: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提高專注力

3.遠離社交媒體,謹慎選擇網絡工具:3個策略

  • 採用關鍵少數法則


關鍵少數法則,是指在許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這提醒我們最重要的20%的活動做出了大部分的貢獻。也就是說,將時間花在高影響力的活動上,才能最大限度達成目標。這一策略包括兩步:

第一步:明確職業和私人生活中的高層次目標。

第二步:以高層次目標為準繩,思考當前使用的網絡工具,評估它對達成該目標是積極影響、消極影響,還是無影響。

而決斷標準是:只有你認為一種工具會帶來積極影響,並且這些積極影響大於消積影響時,才繼續使用這種工具

  • 戒掉社交媒體


嘗試30天不使用社交媒體服務,不用主動告訴他人這個消息,也不用刪除這些服務。經過30天的網絡孤立,針對當前戒掉的每一個服務,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如果一直用這種服務,過去30天會過得更好嗎?第二,人們是否關心我有沒有在用這種服務?

漲知識|深度工作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否”,那麼永久戒掉這項服務,如果答案是“是”,則重新啟用。如果答案不肯定或模糊,則自行決定是否重新使用。

需要強調的是:多數人在社交媒體中刷存在感的做法,讓他們草率地將時間和精力碎片化。社交媒體只是產品,它們可能會有趣,但對我們的人生目標無足輕重,而且它們是我們完成深度工作的巨大阻礙

  • 不要用網絡來消遣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把每個無聊的時刻(如排隊5分鐘,餐廳等朋友)都用來瀏覽智能手機,那麼大腦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這將導致我們不能勝任深度工作。

在空閒時,如果沒有給自己安排特定的任務,網絡是一種極具誘惑的選擇。如果你想抵禦誘惑,就得給大腦找些高質量的活動代替,如讀書、運動、與益友面對面交流等等。這樣能避免分心,保持專注的能力,也讓我們活得更充實。

4.砍掉浮淺工作:5個策略

  • 做好一天的計劃


這一策略重在使人們認識到,深度工作要求我們尊重自己的時間。作者建議:為本策略準備一本筆記本,提前規劃好每個工作日的工作安排。但需要注意:允許日程中有突發改變,甚至可以主動尋求改變。

具有綜合計劃能力和願意修改自己計劃的人,相比沒有任何規劃的人,將享有更多的創造性洞見

  • 定量分析每項活動的深度


這一策略,要求我們明確每個工作任務的深淺度,以便將更多的精力傾注於深度工作。

評估工作深淺度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需要大量專業技能的工作,極有可能是深度工作。它既有更多的價值回報,又可以鍛鍊能力。二是,比如讓大學生能夠很快上手、不會提高專業技能的工作,大多是浮淺工作。

  • 向老闆申請浮淺工作預算


設置浮淺工作時間,並將它控制在這個預算範圍內。對於大多數非入門級知識工作崗位,浮淺工作預算通常在工作時間的30%~50%之間。

如果自己是老闆,應該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你“繁忙”的日程中,只有少部分時間真正產出價值。

如果自己是員工,應該和老闆談論這個問題。這樣做是為了,使你在特定情況下,能夠更合理地拒絕某項任務或減少浮淺工作量。

漲知識|深度工作


  • 5點半之前結束工作


除極個別例外,作者不在5點半後發電子郵件。一般來說,電子郵件和我們的工作緊密相連,也就是說作者不在5點半後工作。他把這種堅持叫做固定日程生產力,即確定一個工作目標,並設置工作時間上限,達到時間上限時則停止工作,而在工作時則專注於有生產效率的深度工作。固定日程生產力能獲得成果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採用固定日程生產力的方法,讓人在做選擇時有所側重。這樣能促使我們嚴格縮減浮淺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時間的同時,保證創造的價值也不會減少。

二是,因為時間有限,才能更謹慎地思考個人的組織習慣。這使得我們產出的價值,高於花費長時間但日程安排混亂的人。

  • 變得不容易聯繫到


掌握電子通訊中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的控制權,有三個技巧:

第一,讓發電子郵件的人做更多工作。如作者使用“發件人過濾器”的方法:如果有人要聯繫他,可以在網站上找到一個特殊情況專用電子郵件地址,同時會附帶“不要對收到回覆報太大期望”的信息。

第二,自己在收發電子郵件時做更多工作。如作者運用“流程導向”的方法,即梳理收到郵件的信息指向哪一個項目,成功完成項目接下來要做什麼?

在回覆郵件前,多花些時間理清當前處於哪個步驟,然後強調接下來的步驟。這樣可以減少收到的郵件數量和漫無目的的思維混亂。

第三,不要回復。在你職業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這一技巧可參考以下三條規則,區分哪些信息不需要回復:

其一,郵件內容含混或者存在其他問題,很難給一個合理的回覆。

其二,你對這個問題或者提議不感興趣。

其三,如果回覆,不會有好結果;如果不回覆,也不會有好結果。

結 語

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說:

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深度的生活並非你必須要這麼做,而是如果你想擁有更富效率和更有意義的人生,你就得跨過舒適區和恐懼,將自己的頭腦發揮到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