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2020年,不是“最難”而是“最慘”藝考年。

  前一段時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關高校均推遲了藝術類專業校考工作。3月12日,教育部針對此事做出部署,為防止校考引發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和聚集,原則上2020年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各地各高校要及時發佈招生簡章和相關考試時間安排,讓考生和家長充分知曉。

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僅一天後,中戲、中傳、北電等八所院校便以極快的速度做出回應。即部分專業初試改為線上,部分專業擬調整合並考試內容、減少考試環節、壓縮考試周期,更有專業考慮按照高考文化課成績由高到低錄取,雖尚未點名具體專業名稱,但從描述中也能知道大概率會波及到戲劇影視文學、電影學、製片管理等編導向專業。

  事發突然,近乎顛覆性的調整內容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極大的反彈,#北電中戲推遲藝考時間#話題的閱讀量更是直達1.3億。這意味著如果高考時間沒有變動,部分轉網上考試的學生,必須得再額外抽出時間來適應新的規則。而對按“文化課錄取”的考生來說更是毀滅性打擊,在開學無期又僅上網課的背景下,提升時間已不足80天。

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這些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打破了有些人想要靠藝考走捷徑的投機幻想,要學藝術,文化課同樣很重要。實際上這些年,參加藝考,同時文化課優異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客觀上拉高了藝考的綜合素質門檻。

  完全打亂的節奏:藝考準備到一半,得先考文化課

  疫情期間,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自“原則上高考前不組織藝考”的消息流出後,考生正打算鬆口氣,籌謀著在暑假集中赴考時,3月13日,教育部官網發出通知,鼓勵高校採取考生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進行考核。對於專業性強且擬繼續組織校考的高校,鼓勵先通過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對報名考生進行初選。

  隨即,中戲、北電、中傳等多所知名院校的操作細則出臺。即部分專業初試改為線上,部分專業擬調整合並考試內容、減少考試環節、壓縮考試周期,更有專業取消校考,考慮按照高考文化課成績由高到低錄取。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拿網友的話來說,這就意味著節奏完全打亂了,“準備了半年的專業考試給推遲到了高考後;而大半年沒準備的文化課,卻要先考了。”

  以下是作者整理後的各校變化重點。

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詳情請查看教育部官網)

  不少藝考生反映,往年的情況是,在院校公佈成績之後大家才好踏實安下心來把注意力放到文化課上,但現在順序打亂,參加了一個沒經驗的線上初試,在還不知道自己藝考最終成績之前,就先要去考文化課了,而且複習還只能上效率低下的網課,真是雙連擊,痛苦又無奈。

  “四月才線上考,但器樂這塊要保持每天的練琴時間,可我已經兩個多月沒上文化課了,基礎比較弱,相當於考完之後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學文化。”考古箏表演的小亦表達了這樣的糾結。

  今年本打算考哈音、武音、雲藝、廣藝、華師等五所院校的她,疫情一來計劃都被打亂了。哈爾濱音樂學院已明確表示音樂表演專業的初試將以視頻為準,面試環節調整到複試。但小亦還是覺得很納悶,即使過了初試,高考完後她仍要揹著琴跨越半個中國去現場進行復試,“完全想不出線上初試的必要性,為啥不在高考後一起考呢?”

  同時,她覺得音樂表演專業採用視頻的形式也不科學,畢竟存在修音、改音軌的可能,且不同錄像設備效果差距大,會導致音色失真等。

  如果說音樂專業還有初試,只是方式存在爭議,那麼有些專業則將面臨就地取消校考,完全按文化課錄取的可能性,或將波及數十萬名考生。

  雖然中戲、北電等院校在調整通知中並未說明具體指哪些專業,但從其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按文化課錄的這類專業特指“強調學生應具備廣泛的人文知識與藝術修養,較好的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和創作意識”,校考內容一般會包括文藝常識、命題寫作、案例分析等方向,或將涉及到戲劇影視文學、電影學、製片管理等專業。

  奔著中戲製片管理專業去的北京考生宋咕咕在聽到可能按文化課錄時,表現的還挺淡定,因為她自信自己的文化課足夠好,“衝著600分去的。”她甚至希望這個專業到時候錄取的時候,文化課分數線可以高一點。

  但對於那些文化課一般但專業素質很好的學生就明顯有點吃虧了。有些考生就頗為不忿,他們對現在取消藝考,只按文化課錄取的方式很不理解,“對不起,你們招到的不會是喜歡藝術渴望學習藝術的學生,而是一群去不了最好的重本院校也不願去二本只能被迫來學藝術的人。”

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原本中戲、北電相關專業校考的內容)

  廣東考生77從高一下學期就報名了藝考培訓班,在專業上付出的精力很大。年前,她順利通過了本省組織的藝術統考,意味著一些承認各省統考成績的二本院校可以做保底,但她還是不太甘心,打算年後再去外地衝一下中戲、北電、浙傳和山藝的編導向專業,尤其是愛豆王俊凱所在的北京電影學院。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只能先把落下很久的文化課撿起來重新複習了。

  當編導大軍混編,藝考不再是投機捷徑

  和音樂、美術等需要長期培養的專業相比,編導專業考試更多是看一個學生在影視傳媒的學習中有沒有潛力,能不能把培養成為一個優秀的從業者,學生需要具備寫作基礎、文學基礎、表達基礎等,因此也被人們戲稱為“語文番外版”。

  嚴格意義上來說,“編導”不是純粹的藝術類專業,在藝考大軍中也算“特殊人群”,在專業成績通過的前提下,文化課錄取分數線普遍要比其他藝術門類高。其吸引力在於能以一本出頭甚至二本左右的成績考取湖南大學、西南大學等綜合類院校,獨立藝術院校則更重視專業成績。

  在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考取重本的難度與日俱增,有更多在成績上“中不溜”的學生開始想要通過編導突擊藝考來走名校捷徑,堪稱投入產出比最高,即使高三突擊也來得及。當然,這裡面不乏有藝術理想的學生,他們確實有著想考北電、中戲等頂尖藝術院校的雄心。

  每當網上出現“編導生含金量不夠”的類似論調時,這部分學生都會第一個站出來表示不服。

  畢竟確定目標後的學習成本不菲,為了快速找到門路,更多人還會報名培訓機構。77從高一就開始付費,在當地培訓班花了有七八萬,而宋咕咕所在的北京一培訓機構更被戲稱為“貴族機構”,斷斷續續四五個月的大課和小課,再加上集訓期間的住宿等,加起來花了三十五萬,這還不包括她額外拍作業的花費。

  某培訓機構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從業人士告訴作者,這兩年的價格確實是水漲船高,主要是需求旺盛。現在大中小培訓機構都會搞精準垂直了,有專門針對綜合大學的,還有專攻北電、中戲的,有高一即能加入的長期班,也有高三的短線班,甚至還有針對空降學生的一週突擊班。

  高價在機構開小灶並不意味著成績就突飛猛進了。在他看來,如果打著“百分百包過”的宣傳口號,那一定是忽悠人的騙子,老師只是點撥作用,學生自身的天資和自律更重要。每年機構能拎出來宣傳的“合格證收割機”們入學前實力就很強,機構們最喜歡要這種內力雄厚可以拿來做後續打廣告“品牌”的學生了。

  當報名學習的人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藝考就不免成為人們眼中“投機考學”的代名詞,常被貼上一些“學渣”“嬌貴”“走捷徑”的標籤,相關負面新聞更是被做成了百科詞條,無疑讓外界加強了不好的印象。

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近年來,一些原本就可以上重點高校的學霸也打起了逐夢編導圈的主意,他們往往以個人理想為驅動,對影視傳媒行業存有極大興趣,力求征服北電、中戲、上戲等頂級藝術院校。當然,在藝考成績上也不遜色,據瞭解,去年中戲製片的第一名就是來自北京四中的學霸。而宋咕咕所在的機構目前也有來自衡水中學、清華附中的優秀學生。

  優化藝考制度,或從2020年開始

  可以說,在考生存量還未完全消化,增量就大幅進擊的背後,不僅有培訓機構瘋狂的吸納,還有頭部學生們擇校觀念的變化,與之匹配的便是報考人數及報錄比的新高。

  北京電影學院2017年的招生數據顯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擬招生15人,考生人數達到了4112人,報錄比高達274:1,遠超過表演專業114:1的報錄。而南京藝術學院在2017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中只接收58人,報名達到8600多人,僅過一年後,該專業報名人數直達1.26萬人,用“千軍萬馬走鋼絲”形容也不為過。

2020藝考改革,始於“在線測評”,終於“文化分錄取”?

  “僧多粥少”的情況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2018年底,教育部曾發文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按照“擇優錄取、寧缺毋濫”的原則,進一步提高相關考生的專項測試要求和文化課成績錄取要求。落實到具體規則上,一些好的院校編導專業錄取線,最少也要達到當地一本分數線的80%以上。

  作為傳媒排頭兵的中傳更為重視,直接將初試調整為了“文史哲”相關內容,力求在藝考改革的探索上走在最前,也為其他院校做出瞭如何落實政策的參考。在疫情尚未解除的當下,這都賦予了此次改革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編導錄取分數線原本就高,且文化課權重再次上升的背景下,對專業和學習都好的學生來說,影響並不算很大,但對專業成績優異卻忽視文化素質的學生來說,就很頭疼了。

  編導生入學門檻越來越高的背後,核心訴求依然是培養綜合素質更強的學生,穩步削弱部分編導生的“投機性”,並非通過藝考就能逃避“弱點”,讓學生儘早認清未來大學的人才培養趨勢,實現夢想也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

  除文化外,還有一個令後來者更關心的問題,即像今年這樣線上面試的方式是否會延續下去呢?

  在考生隊伍逐年增長且高校組織成本壓力俱增的背景下,持續升溫的藝考似乎也因疫情到了重新思考和調整的時候。據瞭解,我國的招生考試有一定的連貫性,只要鄭重地做一次調整,下次大概率就會按照慣例執行。如2003年,由於多方參考因素,高考從每年7月份變成了6月份。同年,藝考也從每年的4月提到了每年的1、2月份,直到現在仍未改變。

  對此,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高校用在線視頻方式進行測試,也是在在線教育十分“火爆”的背景下,值得期待的測試方式。為此,期待這次因疫情而“逼”出來的藝考在線視頻測試,能交出一份令考生和社會公眾滿意的答卷,開啟升學考試“在線測試”元年,也為今後高校招生的校考(尤其是面試)探索出全新的具有公信力的模式。

  他還提到,這種方式已經在地方有所探索,如上海戲劇學院表演(戲劇影視)專業今年的春考招生,以提交材料審核+網絡視頻測試的方式進行。這也得到考生和家長的認可。在線視頻測試,從技術手段角度看已經十分成熟。發達國家的大學,在進行招生時,就經常使用在線視頻方式進行面試,這減少了考生到學校參加校園面試的舟車勞頓,也達到一樣的面試效果。

  儘管目前只有部分藝術院校進行了調整,但不排除之後還會有更多招收藝術生的綜合類院校藉此契機繼續跟進。完善和優化藝術類考試製度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社會高度關注的民生問題,關係到千萬個學生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