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出手!多次談判未果,在美起訴最大運營商Verizon專利侵權!

華為作為國內最強大的科技公司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自去年二月開始便與美國移動網絡運營商Verizon(威瑞森)持續進行了一年的侵權談判,近期這起事件又有了最新的進展。

華為出手!多次談判未果,在美起訴最大運營商Verizon專利侵權!

近期,華為在官網發文,宣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和西區法院向美國運營商Verizon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認定Verizon侵犯了華為在美國授權的12項專利,同時要求Verizon就其專利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

通過了解,這12項專利涉及計算機網絡、下載安全和視頻通信等領域。華為表示,Verizon正在提供的技術和服務,如思科集成服務路由器、聚合服務路由器、網絡融合系統、Nexus交換機、Catalyst交換機和雲服務路由器1000V系列,都侵犯了華為的有關專利技術。

華為出手!多次談判未果,在美起訴最大運營商Verizon專利侵權!

據悉,華為每年投入10—15%的收入用於研發,過去十年累計研發費用超過700億美元,全球專利超8萬件,單在美國就有1萬多件。這些專利技術成果不僅是華為自身發展成功的基石,也在全世界範圍內被許多企業,包括被美國企業廣泛使用,併為他們帶來了價值。

華為收取專利費用屬於正常的盈利手段,包括愛立信等電信設備商,以及高通這樣的芯片商都需要靠專利費存活,高通高度依賴專利授權,專利授權是其最關鍵的收入來源。

華為尊重和保護自身以及第三方的知識產權,並主張通過交叉許可或付費許可來實現專利許可的合法共享使用。華為方面指出,專利許可是業內通行做法,華為已與ICT企業簽署了超過100份授權協議,自2015年以來獲得超過14億美元的許可費收入。

另外,在合法使用其他企業的專利技術方面,華為已經累計支付超過60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其中80%都流向了美國企業。

華為出手!多次談判未果,在美起訴最大運營商Verizon專利侵權!

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表示:“Verizon的產品和服務受益於華為的專利技術,這是華為多年來研發投入的成果。”

他還談到,多年來華為與眾多業界廠商通過談判達成了專利許可協議,但在談判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尋求第三方司法機關的裁決是業界慣例。Verizon作為專利使用者應當尊重華為的研發和知識產權成果,付費使用或停止侵權行為。

什麼是專利許可?

專利許可是指專利技術所有人或其授權許可他人在一定期限、一定地區、以一定方式實施其所擁有的專利,並向他人合法收取使用費用。具有專利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的作用。

雙方簽署專利許可協議達成合作,可以輕鬆實現在某些技術上的共享,實現合作共贏。但前提必須是企業要有專利申請和專利運營的意識。

早在2019年6月,就有相關媒體報道,華為要求美國最大運營商Verizon支付超過230項專利的許可費用,總金額超10億美元。但雙方至今無法就許可條款達成一致。

2018年,Verizon曾與華為達成合作,銷售華為手機。之後,因為美國官方的壓力,Verizon與另一家美國運營商AT&T被迫取消了與華為的合作。更久以前,華為也曾拿下Verizon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網絡設備訂單,同樣因為官方壓力,該訂單被迫取消。

Verizon是美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而華為是全球主要設備商之一,在4G、5G、物聯網方面擁有很多專利,因此Verizon在很多方面必定會涉及到華為的專利。

華為出手!多次談判未果,在美起訴最大運營商Verizon專利侵權!

華為此次起訴Verizon事件引發全球科技產業關注,並在互聯網上持續發酵。2月7日,作為被訴方的Verizon對此發表了強硬的回覆,稱華為的起訴是對Verizon公司和美國的“偷襲”,是一種公關手段,Verizon將不遺餘力捍衛自己的權利。

這一番言語之中,Verizon的態度可見一斑。就目前的情況形勢來看,華為與Verizon勢必會對簿公堂,一場中美兩大科技巨頭之間的專利大戰即將展開,

相關事件後續雲葫蘆小編將和大家共同持續關注。

華為出手!多次談判未果,在美起訴最大運營商Verizon專利侵權!

專利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知識產權,對於企業和個人的發展都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更是潛在價值較大的無形資產,通過申請的專利,任何單位或個人在未經專利權人的同意許可下,決不能擅自使用,一旦發現就會被作為侵權處理,這對於企業形象和經濟等方面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所以作為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每個人,都務必注重知識產權的管理,對有關發明創造的成果及時進行專利申請,以在法律的保障下最大化的發揮專利的潛在價值,並在發現他人侵犯自己技術成果的權益之時,才可拿起法律武器進行全面維權。

最後問問大家,都如何看待華為起訴Verizon專利侵權一事?歡迎大家積極結合個人觀點進行評論留言!

想要了解更多知識產權有關資訊,可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