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開魯麥新鎮因村施策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2019年以來,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麥新鎮大膽創新,在全縣率先創辦了鎮辦公司內蒙古麥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並帶動嘎查村黨支部創辦了7個子公司,公司年平均收益達5萬元以上,實現了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大突破,邁開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堅實步伐。

在總結前期經驗基礎上,麥新鎮逐村調研,廣泛聽取村“兩委”、黨員以及老幹部意見,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細化實化2020年發展集體經濟方案,拓寬增收渠道,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

盤活資產資金,增加集體收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一是讓固定資產“活起來”。農場村利用村級固定資產,把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在304省道北側新建40間攤位,租賃給農產品銷售商戶。通過使用權有償轉讓和租賃等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北勝村發包520畝果園,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二是資金入股“錢生錢”。好力歹村拿出土地發包收入30萬元,入股到麥新鎮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每年分紅3萬元,以此實現村集體資金保值、增值。蘭家堡村利用扶貧資金9萬元入股到麥新鎮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一年分紅9000元,助力增加村集體經收入。敖包嘎查利用少數民族嘎查村宗教資金110萬元,入股到開魯縣東風養牛基地,每年分紅項目資金的9%。

內蒙古開魯麥新鎮因村施策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富通鎮村農民優先在土地流轉基地“就業”


發展紅色旅遊,帶活集體經濟。麥新鎮不斷挖掘紅色資源,發展“休閒觀光”型集體經濟。充分利用麥新舊居紀念館、麥新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資源,在鄉土文化濃郁的麥新村積極發展民宿,紅色旅遊與休閒觀光一體化發展,村集體年可增加收入兩三萬元。同時發揮本土文化優勢,十三排村承接麥新鎮紅旅公司話劇演出業務,用本土化演繹方式體現話劇《永遠的歌聲》,不僅講好麥新故事、傳播麥新精神,還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雙合興村突出地理位置優勢,將村部一間閒置房租賃給麥新鎮紅旅公司,村集體每年收益3萬元。

內蒙古開魯麥新鎮因村施策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紅色旅遊帶活集體經濟一池春水


做優特色農產品,壯大集體經濟。依託“水泉稻米”、“林發果品”等特色農產品,發展“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水泉村發揮鹽鹼地優勢發展稻田立體養殖,建設有機稻米種植基地1000畝,並註冊“福宇香谷”品牌,訂單銷售到北京、山西等地知名公司,年增加村集體收入三五萬元。義和沙拉村利用得天獨厚的河水灌溉優勢,發展水稻種植500畝,村集體年增收2萬元。林發村利用沙質土壤有利於果樹生長這一條件,發展林果經濟,並依託紅色旅遊路線,建設了5.4公里旅遊專道和1.2萬米果園甬道,帶動周邊村屯發展林果採摘業,年增加集體收入兩三萬元。

內蒙古開魯麥新鎮因村施策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遊客在林發村採摘園採果


創建黨員責任田,拉動集體經濟。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展“自主經營”型集體經濟。以全發村為例,建立10畝黨員責任田種植紅幹椒。以劃分黨員責任區、實行分區負責制的方式,讓黨員志願者從種到收“一條龍”負責到底,所得收益歸村集體所有,每年預計可為村集體增收1萬元。保勝村將25畝果品經濟林打造為黨員活動基地,採取“果樹+紅幹椒”種植模式,村兩委委員和黨員分段參與管理,紅幹椒預計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2萬元,果樹進入盛果期後收入更為可觀。

內蒙古開魯麥新鎮因村施策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水泉村有機水稻收穫現場


提供土地託管服務,發展集體經濟。興辦村級集體公司,發展“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麥新鎮富通鎮村成立開魯縣紅旺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依託公司承接土地流轉託管業務。今年流轉託管土地4500畝,農戶每畝保底分紅700元,村辦公司每畝分紅30元,年底預計集體經濟增收13.5萬元。蘇家堡村實行土地託管5000畝,採取村辦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使三方受益,農戶每畝分紅650元且優先到公司務工,村辦公司每畝收益40元,預計公司年收入可實現20萬元。林富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施土地託管,村集體可收益3萬元。

目前,麥新鎮16個行政村,村村都有了集體增收項目。到年底,各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其中有望達到20萬元以上的有3個、50萬元以上的1個。

( 胡建華 財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