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旬邑縣創建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旬邑是一方古老的土地。古稱豳,秦封邑,漢置縣。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孫公劉曾在此開疆立國,開創了古代農耕文明。

旬邑是一方紅色的沃土。革命戰爭年代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習仲勳、汪鋒、賈拓夫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全縣總面積1811平方公里,轄9鎮1辦,179個行政村、30萬人口。一直以來,生活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的人們,秉承先輩的愛國情愫,和人民子弟兵相濡以沫,魚水情深,傳承雙擁工作良好傳統,厚植雙擁工作堅實基礎,在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的動人讚歌。目前,全縣有駐軍單位4個(含消防大隊),各類優撫對象5480名。連續四次被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命名為“雙擁模範縣”,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市軍分區命名為“雙擁先進縣”。

老區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旬邑縣創建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紅色基因代代傳 夯實軍民融合主基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雙擁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歷年來,旬邑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雙擁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黨政軍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單位文明創建和創先爭優活動,成立了由縣委領導任組長的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堅持召開2次雙擁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雙擁工作難題,部署安排年度工作任務,議定工作措施,夯實責任,在全縣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領導配合抓、軍地協調共同抓的良好格局。修訂完善了黨政軍聯席會議制度、黨政軍領導互訪制度、雙擁工作制度、雙擁活動月制度等,使全縣雙擁工作走上了規範化、制度化軌道。縣財政每年列支100萬元徵兵經費,保障全縣徵兵工作順利開展,並先後撥付260餘萬元,支持縣人武部建設;投資5000餘萬元實施縣武警中隊建設項目,極大改善了縣武警中隊的辦公、訓練條件;完成了縣消防救援大隊營房改造等任務,購置車輛5臺,配置各類裝具器材820餘件(套)。縣醫院每年為駐訓官兵、孤老優撫對象進行2次免費體檢;全縣各旅遊景點對現役軍人、傷殘軍人免費開放。同時,各有關部門立足職能,克服困難,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優先解決部隊隨軍家屬工作調動、落戶、就業和子女入學入托、退役轉業安置等問題,徹底打消了部隊官兵後顧之憂。

老區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旬邑縣創建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擁軍愛民手拉手 打造軍民融合主陣地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切切囑託和冀望。旬邑始終把宣傳教育貫穿於雙擁工作的全過程,完善了《愛國教育實施細則》和《國防教育規劃》,在縣委黨校、馬欄干部學院、駐旬部隊和中小學校開設了國防和雙擁教育課程,利用“旬邑大講堂”定期組織幹部職工開展國防知識培訓。每年“八一”前後,積極組織縣級領導與駐旬部隊同過“軍事日”,實地體驗軍事生活,廣泛動員各鎮辦部門深入宣傳《公民道德建設綱要》《軍人道德規範》等,有效提高了軍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全縣幹部群眾國防意識進一步增強。

將每年元月份、八月份分別定為“雙擁活動月”和“國防雙擁宣傳月”,採取發放宣傳資料、開辦電視專欄、舉辦專題講座和召開工作交流會等形式,大力宣傳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宣傳雙擁工作中的先進事蹟和模範人物。在城區建成雙擁文化廣場1個,製作安裝雙擁鐵藝剪紙7幅;在縣境內交通主幹道、縣城主街道設置大型“雙擁”宣傳牌140個,安裝“雙擁共建、雙擁奉獻”等宣傳標語47條。在縣各汽車站、醫院、銀行、政務大廳等公共服務窗口設置了“軍人優先”“軍人窗口”標牌標識。組織舉辦全縣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大力宣揚優秀退伍軍人、好軍嫂等先進人物事蹟,樹立了馬欄武警中隊戰士鄭明崗等一批雙擁先進典型。

依託馬欄革命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優勢,建成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堅持每年“清明節”“全國烈士公祭日”“八一”等節點,組織縣級領導、幹部職工、駐地官兵、師生群眾及社會各界人士,在馬欄革命紀念館、縣烈士陵園舉行公祭活動,緬懷革命先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黨性體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縣財政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推進馬欄革命紀念館布展提升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關中特區、關中分區革命史實,再現了習仲勳、汪鋒、李維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維修改造了旬邑起義紀念館等烈士紀念設施,2019年,縣烈士陵園被省政府批准成為第三批省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老區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旬邑縣創建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擁軍優屬實打實 築牢軍民融合主戰場

建立了重點優撫對象撫卹定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不斷提高抗戰老戰士、在鄉老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參戰退役人員的撫卹補助標準和烈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撫卹補助標準。四年來,共為886名義務兵家屬發放優待金2584.8萬元,為393名自主就業退役士兵發放一次性經濟補助金1264.4萬元,為125名優撫對象發放“解三難”資金61.2萬元,54名符合政府安置條件的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啟用了陝西省優撫對象醫療保障系統,和縣醫院簽訂了定點醫療機構協議,開通了一站式救助渠道,住院補助按照參保(參合)和大病醫療保險報銷後剩餘部分的救助標準提高到80%、70%,累計醫後補助612人次,發放補助資金192.8萬餘元。

制定了“強軍優屬九件事”和為駐軍“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全縣現役軍人電子檔案,紮實開展了由縣級領導帶隊上門為義務兵家屬送優待金、送喜報、掛“軍屬光榮”牌和走訪慰問活動。四年來,累計走訪慰問各類優撫對象500多人次,發放慰問金50萬餘元。為榮獲優秀士兵、榮立三等功的14名士兵家屬發放獎勵金1.4萬元,懸掛光榮牌4593塊。組織62名重點優撫對象在省榮軍一院、市光榮院參加了集中休療。近年來,全縣無一名優撫對象參與集體上訪,未發生過一起軍地軍民糾紛。

老區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旬邑縣創建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軍民團結心連心 唱響軍民融合主旋律

近年來,全縣由原來共建文明街、文明村、文明學校逐步拓展為軍民共建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企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軍地雙方共結成文明單位5個、文明社區10個,共建單位中有4個被評為市級擁軍擁屬先進單位。縣武警中隊與光榮院結成共建互助對子後,定期幫助孤老優撫對象疊被洗衣、打掃衛生、義務理髮;光榮院孤老優撫對象經常向駐旬部隊官兵講述革命故事,鼓勵他們弘揚優良傳統,服務地方建設。

老區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旬邑縣創建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駐旬部隊先後與東關社區、旬邑中學、縣醫院、長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2家單位簽訂了共建協議,每年義務為中小學生開展軍訓、國防教育、消防安全知識講座和消防安全檢查。縣圖書館堅持文化擁軍,為官兵免費借閱圖書,並武警中隊捐贈圖書500餘冊;縣博物館堅持知識擁軍,為官兵提供免費參觀、講解。同時,社會各界積極與駐旬部隊開展共建活動,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燕家河煤業為武警八中隊送去燃煤40餘噸,解決部隊冬季取暖問題,縣交通局為縣武警中隊7名現役軍人免費提供汽車駕駛證照學習培訓,縣羽毛球協會、信天游協會等社團組織經常組織開展軍地羽毛球比賽、文藝演出進軍營活動,形成了軍地共建促和諧的良好局面。四年來,縣內駐軍積極參加綠化造林,先後植樹10400棵。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任務,縣人武部集資50餘萬元,為馬欄鎮金盆社區、回民村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為張洪鎮張洪街村愛心超市投資5萬餘元,購置日常生活用品1000餘件;為馬欄鎮九年制寄宿學校投資50餘萬元,購置各類教學設備,建成多媒體教室一間。

老區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旬邑縣創建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縣武警中隊主動照顧城關街道崔家河村抗戰老戰士,定期開展走訪慰問活動;聯合縣職教中心對在校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知識講座、新生軍訓等活動。武警八中隊積極參與適齡兒童幫學助困,為馬欄村3名貧困兒童提供學費資助,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縣消防救援大隊開展消防安全監督檢查120次,滅火救援31次,搶救人民財產230多萬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旬邑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1600餘名退役軍人參與社區消毒、疫情排查等工作,32名退役軍人向一線醫護人員和防控工作人員捐贈價值40餘萬元的口罩、防護服、消毒液、食品、藥品等抗疫物資,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巍巍馬欄山,見證著一個個動人的雙擁故事;悠悠汃河水,譜寫著一曲曲濃濃的魚水新歌。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現代、文明、幸福的關中最美縣——旬邑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渭北高原!(編輯/張瑩 監審/井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