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今晚報》刊文懷念何申:愛在燕山灤水間


2020年3月18日,

《今晚報》刊發韓中山懷念作家何申的文章:

《愛在燕山灤水間》


天津《今晚報》刊文懷念何申:愛在燕山灤水間


愛在燕山灤水間


著名作家何申永遠地離開了。他生於天津,長在津門的"老城裡"和"五大道”,傳統的中國文化和外來的西洋文化潛移默化地薰染著幼小的何申,童年的何申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小夥伴在洋樓旁的花園和衚衕中嬉鬧玩耍。長大ー些後,每當放學寫完作業,父親經常帶他去戲園子聽戲,有時也會到勸業場的藝林閣、榮寶齋看字看畫。久負盛名的津派相聲、曲藝最令他著迷,聽久了總要模仿幾段,在讀小學時他還曾登臺表演過曲藝節目。津門故里這些難忘的經歷,在何申心中埋下了文化藝術的種子。


1969年3月,在"文革”動盪中度過了紛亂的中學歲月後,18歲的何申來到河北省承德地區青龍縣大巫嵐公社和平莊大隊插隊落戶。燕山深處的鄉野生活帶給何申全新的體驗,他初次看到了這裡陽光明豔、山野寧靜的清晨。多少年後他說"當別的知青想家時,我卻突然就喜歡上了這裡,冥冥中有一種緣分觸動了我的心。"在隨後的4年半日子裡,青山綠水,淳樸民風,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小米飯,水豆腐,殺豬菜,薯幹酒… ...數不清道不盡的鄉村生活,深深印在何申的心裡。而有オ華的他,那時即開始了文學創作,第一期《青龍文藝》就有他的作品,並由他用文化館的手搖印刷機印出來。


“塞外三幹裡,山川三萬條。山莊三百年,生活三十載,創作三十年,於是,才有了我的作品、我的今天…"何申在《寺前往事三十春》這篇獲“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大獎的隨筆中,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從農村開始湧起,經過河北大學中文系學習、承德地委黨校教學前後多年的文化積蓄,先後在地委、行署機關和報社工作的何申有了更多機會深入廣大基層鄉村。春夏秋冬不輟,輕車熟路常行,幾年間他跑遍了全區200多個鄉鎮。終於有一天,那一腔熾熱激情,融匯了基層幹部群眾的喜怒哀樂,像一股激流汩汩的從他筆下流淌成一篇篇優秀作品。長篇小說《梨花灣的女人》《多彩的鄉村》,中篇小說《村長》《鄉鎮幹部》《七品縣令和辦公室主任》《年前年後》,電視劇《一村之長》《一鄉之長》《青松嶺後傳》《大人物李德林》等謳歌農村現實、反映變革時代的作品問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先後獲得“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重要獎項。何申與另外兩位河北作家談歌、關仁山一起被譽為河北文壇“三駕馬車”,他們在中國文壇湧起的氣勢宏大的“現實主義衝擊波”,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澈甘甜的灤河水維繫了何申生命中難以割捨的天津與承德這條情感根脈。作為曾經的天津“知青”,何申把燕山灤水當做自己文學創作的源泉,自然地也就把承德這片沃土當成了自己的家鄉。近年來,他長期給天津《今晚報》寫隨筆傾情宣傳承德。在幾篇隨筆裡,他著意描寫了從避暑山莊到外八廟、從金山嶺長城到壩上草原的無盡好處,甚至把從天津到承德的火車汽車路線都寫得一清二楚。《今晚報》影響力大,是市民的每晚必讀。有許多人毫不隱晦地說,就是看了何申的文章才來承德旅遊的。不太誇張地說,許多天津人對承德印象最深的事物有兩樣:一是避暑山莊,二是作家何申,而且他們都知道何申是因為上山下鄉紮根承德的天津人。


“山川三萬條,三萬聚精華,武烈相伴古泉;歲月三百載,三百生奇境,山莊美名綿長。天造奇峰,地湧碧波,春來花豔,暑至風爽… ...”何申在《避暑山莊賦》裡極盡奢華地把自己對承德的無限熱愛洋溢出來。他說這種愛已經銘心刻骨、融入血脈了,每次從外地回來進入承德境內,看到這裡的青山綠水、白雲藍天,他都格外興奮衝動,回到家中便文思泉湧... ...


作為與共和國幾乎同齡的人,在人們的印象中,何申的生花妙筆下一定還會揮灑出一卷卷讚美承德、謳歌祖國的錦繡華章!


惜乎天妒英才!當2020年的春風即將吹綠燕塞大地時候,何申遽然駕鶴西去,成為中國文學界的一大損失,給喜愛他的人們留下了綿綿無盡的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